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共伯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共和城城址原圖鏈結

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一個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他的具體身份和角色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一說為共國(在今輝縣)國君,名和。[1]一說「共伯和」為衛武公的別稱。[2]

竹書紀年》記載,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裡,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歸政於周宣王,自己「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3]史稱這段時期為「共和」。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還有一種說法,僅見於《史記·周本紀》,稱所謂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兩卿行政。[4]這裡的召公為召穆公虎,而同一時期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周公的名號(周定公一說出自偽《今本竹書紀年》),所以後代學者多有懷疑。[5]

最近發現的清華簡中有一部編年體史書叫《系年》,《系年》記載:厲王大虐於周,卿李、諸正、萬民弗刃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於宋。

人物爭議

關於共伯和乃至於共和行政史學界有爭議,分為兩派:一、先秦文獻皆曰共伯和行天子事。二、西漢今本《史記》言「周公召公執政號曰共和「,此說為孤證,極可能為偽。

戰國的《竹書紀年》(即《汲冢紀年》)記載周厲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稱「共和行政」。同時很明確地說共伯和,就是共國的伯,名和。也就是說他是封於共國的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說共伯干政。

莊子·讓王》:「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晉司馬彪註:「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慎人》:「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高誘註:「共,國;伯,爵也。棄其國,隱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呂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汲冢書》:共伯名和。《國語補音》卷一

汲冢紀年》曰: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鑑外紀》卷三

紀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莊子·讓王》釋文

紀年》:(幽)〔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晉書·束皙傳》

近年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厲王大虐於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刃(忍)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徹(彘),龍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

西漢司馬遷的今本《史記》載,西周厲王奔彘後,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執掌而稱「共和執政」。 [1]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正是這件事讓我們能夠上溯幾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時間脈絡十分模糊,只能夠通過文物考古追溯,準確性是不夠的。所以說,共和行政,無論這個「共和」指代的是什麼,總是對中國的歷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熱議視頻

先秦史 三 共伯和執政

注釋

  1. 《史記索隱》引《竹書紀年》:「共伯和干王位」,司馬貞註:「共國伯爵,和其名。」另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和日本學者白川靜《西周史略》等舉西周晚期金文材料中的「白龢父」即為共伯和,且銘文中稱他為「皇君」。
  2. 《史記正義》引《魯連子》「衛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於衛也。」 ,另見顧頡剛「共和」一文,出《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
  3. 太平御覽》卷879引《竹書紀年》。
  4.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西漢. 
  5. 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此說不足信:《左傳》稱「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則知厲、宣之間諸侯有代王行政者矣。周、召本王朝卿土,倘果攝天子之事,不可言釋位。別立名稱若後世之年號,古亦無此法。故顏師古以史公之說為無據也。考《竹書紀年》、《莊子·讓王》篇、《呂氏春秋·開春》篇及《索隱》引《世紀》、《正義》引《魯連子》,並以共和為共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