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爷爷辈老人的点滴回忆(秦辉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关于几个爷爷辈老人的点滴回忆》是中国当代作家秦辉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关于几个爷爷辈老人的点滴回忆
自从十八岁离开老家——会宁县老君乡下街村,屈指算来,已近三十八年了。虽然年前节下,可以回家短住,帮助父母收收麦子,碾碾场,干点农活,可近几年,父母年岁也大了,随弟弟到城里生活的缘故,我回老家的日子就更少了。故乡的人事,更多就出现在梦里了。
我的老家,四面环山,一条小河,横贯东西,迤逦而行,文中几位爷爷辈的老人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不像我的木讷似近于迂腐,这几位爷爷辈的老人,生活阅历不一,可个性鲜明,棱角分明,值得我至今追忆。
第一位: 人前立威的郭大爷
郭大爷的故事发生在农业社年代。现在想起来,是一段尘封历史的追忆。
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天气晴和的日子。生产队在饲养员休息的房前空地上,召集群众准备开社员大会。我们众多的孩子,在不远处玩打缸的游戏。恰逢其时,我们的主人公郭大爷闪亮登场了。只见他:头戴草帽,肩扛一条木棒,大步流星的闯进人群之中。因为过于激动,他身后的罗锅剧烈起伏着,脸上的青筋几乎暴起。就在生产队长和群众满脸疑惑之际,他理也不理众人,大声说到:“从现在开始,谁要敢偷拿生产队的包谷棒子,就用肩上的棒子打”。言毕,在众人吃惊诧异的眼神注视下,郭大爷大踏步绝尘而去。直到这时,大家才弄清楚了郭大爷今天演出的是那一折戏码了。原来郭大爷因为身体的原因,生产队最近让他去看管一大片包谷地。而此时包谷正是吸足了水分,在阳光下养精蓄锐长满籽粒的关键时刻。而村上有些人家,因为物质匮乏的原因,总是想乘老人不备,偷拿几个包谷棒子充充饥。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管:这一大片包谷经不起折腾;管了,就要得罪人。可这事如果管理人员放任自流,生产队就要因为他怠工渎职,进行相应处罚,故而郭大爷乘机放话立威,以利更好保护生产队的包谷。平时大家都知道,郭大爷性格耿直,从不徇私舞弊,说话办事一个唾沫一个钉,言既出事必行。故而大家谁也不敢往枪口上撞了。虽然这一幕已成过眼烟云,可郭大爷仿佛当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然后机智脱身的一幕,至今想来,已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至今难以忘怀。 第二位:苜蓿地吓唬孩子的牛大爷
小时候,在老家东南方向,有一块几十亩地的苜蓿园。全村几百头马牛驴骡的草料,全指望它了。盛夏时间的苜蓿园,苜蓿拔节劲长,清风拂过,郁郁葱葱的苜蓿犹如绿浪翻滚,身在其中,仿佛置身波涛万顷的海洋,真有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再加上成千上万紫莹莹的苜蓿花,此起彼伏,竞相开放,惹得各式各样的蝴蝶,任意翻飞,随意起落。蜜蜂们忙忙碌碌的,扇着翅膀,嗡嗡叫着,前去采蜜。这样的情景让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禁不住跑出跑进,这儿追追蝴蝶,那儿捉捉蜜蜂。可脚下无情,无数密密的苜蓿被踩踏,我们竟然毫不知错,依旧我行我素。“你们几个娃娃在干什么?”突然一声暴喝,似乎从天而降,把我们几个娃娃吓呆了。战战兢兢间,我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一眼,平日里慈眉善目的牛大爷,今天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怒目圆睁,像个丈二金刚一样,不断用农村人的土话怒骂着我们几个。是啊,作为一个农村人,苜蓿对马牛驴骡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可我们几个瓜娃子,今天的所作所为,让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失望透顶了。在牛大爷密如雨丝一样的斥责声中,我们几个娃娃,好像也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记得我们几个娃娃中间,有个比较机灵的孩子,反反复复重复着“牛大爷,我们错了,再也不敢了”的话语,剩下的我们几个,慌得小鸡啄米一样,在旁边随声附和着。最后牛大爷的怒火也发泄完了,既没有像他所说,把我们几个送去生产队接受教育,也没有交给家长严加处置,而是语重心长,反复告诫,再不能有破坏苜蓿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们几个娃娃多次保证后,终于得到释放,顺利回家了。
抓蝴蝶,捉蜜蜂,踩草木,受斥责,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好多年。每当我在生活中,每有犯错的时候,牛大爷的斥责声言犹在耳,促我反省,促我改过,促我成长。由衷感谢您:牛大爷! 第三位:长胡子的王家爷
我家是单帮子人家,爷爷奶奶去世的早,两个大人一上工劳动,留下我一个娃娃,在家里哭闹。后来听家里人说,我小时候特别能哭。哭声震天,再加上哭的时间长。把隔壁的王家爷,哭得心烦意乱,就径直到街道上晒太阳躲避去了。
我记忆中的王家爷,中等偏高身材,身体较胖,当年年纪已经很大了。他长长的胡子,像童话里的老寿星。虽然我和他没有直接的交往,可毕竟他是我儿时经常叨扰的老人了。况且他的长胡子,连着他的身影,还有他咳嗽连连的样子,至今还有印象。
今年我也五十有六,关于老家的记忆,很多已成片段的印象。今日匆匆写就关于几个爷爷辈老人的点滴回忆,也算为久未谋面的家乡,多留一份美好的印象。是为记![1]
作者简介
秦辉华,甘肃会宁人,甘肃省靖远师范毕业,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