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关口,额尔古纳(吕阳明)

关口,额尔古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关口,额尔古纳》中国当代作家吕阳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关口,额尔古纳

海关,即便是在今天国际贸易这样发达的时代,很多人感觉是神秘陌生的。人们也许会想到在沿海大城市宽敞明亮的报关大厅里忙碌的俊男靓女,想到在苍茫的大海上驾驶缉私艇追击走私船只英姿飒爽的剪影,正像海关总署拍摄的一部宣传片中解说词那样:说起海关,人们总是想起大海,然而,从漠河北极村到帕米尔深处,从高原阿里到亚热带丛林,从鸭绿江畔到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边陲2.28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上,也矗立着庄严的国门,那里有远离大海的海关—边关。我国陆路边境共有9大边关,160多个海关机构。其中,驻守在祖国雄鸡的鸡冠上的,就是满洲里关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额尔古纳海关,被称为“边关中的边关”。

一条流过历史的河

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克鲁伦河与海拉尔河交汇的阿巴该图,由此折北而行始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长约970公里,流至恩和哈达与石勒喀河交汇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唐代称“望建河”、“室建河”,《蒙古秘史》称“额尔古涅河”,《元史》称“也里古纳河”,自清代开始称为额尔古纳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界河。庞大的额尔古纳河水系孕育了山川秀美的草原、森林和湿地,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摇篮”,蒙兀室韦是蒙古族的发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还造就了华俄后裔这样绚丽的人文景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是中俄早期贸易的发源地。可以不夸张地说,目前中俄每年900亿美元的贸易额(2015年中俄贸易额952亿美元),最早是在额尔古纳河两岸开始萌芽、生长起来的。

《中俄尼布楚条约》第六条规定“两国既永和好,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在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国的正式贸易关系。这对急于同中国开展贸易的俄国政府以及商人来说,不啻迎来了一个对华贸易的新纪元,条约刚签订一个月,沙皇政府就忙着给大大小小的俄国商队签发去中国贸易的许可。俄国商队从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出发,经额尔古纳堡,过嫩江,前往北京,在清代的史籍上被称为“京师互市”。《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额尔古纳河两岸边境地区获得了一个半世纪的和平与安宁,同时使两国贸易合法化,边境地区的互市贸易得以迅猛发展。当初,额尔古纳河左岸的尼布楚只是个仅能容纳一百人的小木寨,《中俄尼布楚条约》正式将该地划归俄国后,该城成了俄国商人前往中国贸易的边境口岸,一时间小城人满为患,客栈、货栈甚至军队的营房里都堆满了货物,俄国政府下令涅尔琴斯克当局迅速建造货场、石头仓库和酒窖,商业区里出现了大量的店铺、市场、马市、酒馆、客栈和库房。沙皇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海关,向进出口货物征收什一税。1698年征收关税50212卢布,其中出口关税1.1万卢布,进口关税3.92万卢布,出口商品主要是皮毛,进口商品主要是茶叶。到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正式确定边关贸易点,根据条约规定,中方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库克多博修建市圈,两国市圈隔河相望,成为边境贸易口岸。一直到举世闻名的中俄恰克图贸易兴起,额尔古纳河两岸的贸易才开始渐渐冷清下去,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近年来,研究中俄早期贸易的各种文献如雨后春笋一般,从福建、湖南等茶叶产地经杀虎口、库伦、恰克图,一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以茶叶贸易,被称为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叶之路”,渐渐拂去历史的尘埃被世人认可。可是,研究者大多热衷于西路恰克图贸易,而忽略了茶叶之路东路经张家口,到海拉尔(呼伦城)、满洲里(霍勒津布拉格)直达额尔古纳河两岸的贸易,这条商路是茶叶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俄两国通过条约正式确定开辟的通商口岸,是中俄早期贸易的起源。虽然之后被地理位置优越的恰克图贸易的光芒掩盖,但从未间断过。1911年,珠尔干河总卡官赵春芳在《边务报告书》中记载:从莫里勒克(莫尔道嘎)河口起到额尔古纳河口恩和哈达止,全长700余里的奇乾县,有商民329人,以烟酒糖茶及日用小百货换取小麦,牛、马、羊和砂金。200多年间虽频遭战乱,边民交往时有停歇,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边民互市贸易一直很频繁。1929年中东路战争爆发后,贸易中断,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苏两国友好往来频繁,但边境贸易未能开展,后来中苏交恶,同苏方交往中止。两岸一河相隔,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近代额尔古纳河畔最早的汉民,一部分是从山东等关内闯关东逃荒,到吉拉林金矿淘金的,一部分是19世纪末期,沙皇为修筑东清铁路,从冀鲁一带招募而来的华工。淘金人和筑路人的子孙后代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太封闭了,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从当时的额尔古纳右旗旗政府所在地拉布大林镇通往海拉尔的128公里长的砂石路。这条路冬季大雪封路,夏季泥泞难行,就连当时的旗委书记都在这条路上遭遇过车祸,身受重伤。1988年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迎来了开放潮。出路在哪里?似乎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把目光从那128公里的砂石路转到了北方那667公里的边境线上,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刚刚开始解冻,额尔古纳河的坚冰开始消融了,那段占内蒙古中俄边境线长度的70%的国境线,在乍暖还寒的北国之春里,由过去战备的前沿,悄然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1988年3月召开的呼伦贝尔盟旗市委书记会议上,额尔古纳右旗旗委书记宣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对苏联贸易的大门撬开。虽然一河相隔,但不通电话不通邮,通过驻守边防部队提供的通讯地址,一封封以地方政府名义起草的信件寄往对岸,结果盼来的却是“地址不详”和对方“不理解”的简短附言。“不理解”的何止是对岸的苏联人,这667公里的边境线,一直拒绝任何无关人员涉足,是一处神秘的军事领地,生活在它身边的额尔古纳人多少年来与它不相干,边防军、边民各有自己的原则:667公里的边境线不许放过1只羊1头牛,更不用说人,那叫涉外事件,是越境,是叛逃,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正常状态”,地方政府一再诱发“涉外事件”,带头“捅娄子”,有关部门表示不满。然而,谁也没挡住当地政府开展与苏联贸易的决心。没有贸易权,没有对外开放口岸,怎么办,旗领导班子精心策划,决定以某领导个人名义邀请河对岸苏联方面来参加198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当地电话打不通,额尔古纳人就去海拉尔打,也不通,又跑到齐齐哈尔打,还是不通,最后到了北京国际电报大厦,总算打了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焦急的期盼,4月24日,额尔古纳旗政府接到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通知,苏联方面两个区接到了电报,并决定派8人来参加额尔古纳右旗的庆“五一”活动。这是地方政府第一次得到河对岸的消息,短暂的欢呼雀跃之后,人们只好急电向上级请示,从呼伦贝尔盟到自治区,又到中央,虽说不少环节都通情达理,但毕竟是“擅作主张的邀请”,人人都捏了一把汗。眼看“五一”迫近,河对岸的苏联代表团已经启程赶到满洲里口岸对面的后贝加尔斯克准备进境了。额尔古纳人真是急得火烧眉毛啊,4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终于作为一次例外,同意放行。4月29日,一无口岸,二无边贸权的额尔古纳右旗人迎来了来自苏联方面的两区代表团。苏方代表团在一番参观座谈,顿生与中方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诚意,热情邀请中方人员到苏联去。于是,一连串在当时超前大胆的行动:与苏联方面两个区建立混合经贸委员会,接受苏联方面邀请,达成边贸发展协定等等,各路人马兵分几路,去北京、去呼和浩特,办理出国护照,要建口岸权和边境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权……,1989年6月动工,到1991年2月,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开通剪彩,寒冬终于过去,额尔古纳河的坚冰化为春江水暖,彼岸,不再是神秘的世界。

1988年10月26日,额尔古纳右旗与对岸的俄罗斯赤塔州普里阿尔贡斯克区在黑山头口岸首次过货,以一车毛巾、手电筒等日用品换回一车斧头、钉子,实现了边境贸易零的突破。当首批俄国人来访,要求用美元兑换人民币时,当地人都不知道怎么个换法,世界金融市场上美元与人民币的比值是多少,根本无人知道,也无从打听,就是那花花绿绿的美元还是头一次见着。大家就聚在一起商量,都说亏了不怕,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最后,一位长者一锤定音,说,就按1:4吧,吃亏咱认了。过后才知道,当时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美元与人民币比值为1:7。

千年流淌的额尔古纳河,从弥漫着远古气息的茫无际涯的林海中奔涌而来,她以优美的线条,勾画出了中华雄鸡漂亮的鸡冠,雄鸡唱晓,振翅昂首,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幽静的历史后院”的额尔古纳右岸变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北部前沿。有了国际贸易,有了口岸, 就要有口联检部门。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海关,那是1991年5月1日,额尔古纳海关正式挂牌。当时称黑山头海关,1995年更名为额尔古纳海关。其管辖范围是呼伦贝尔盟境内的额尔古纳和根河两个市,下辖黑山头和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一排普通的平房,黑山头海关的牌子立了起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海关。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们就从这一天起,开始坚守在边境线上。如今,额尔古纳海关是隶属于满洲里海关的处级口岸海关,被称为“边关中的边关”。额尔古纳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任务是负责对口岸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及其服务人员携带物品、旅客行李物品的监管;监管经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物品负责对进出本关区转关运输货物的监管;负责本关区内进出口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的保税货物、减免税货物的上报审批、登记备案和后续管理,办理自理报关企业的注册登记审批手续;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进行海关统计,按时上报有关资料和数据;开展稽查业务;查处走私违规案件等。更重要的是,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泼水成冰的日子里

“寒云黯黯山苍苍,边风浩浩雪茫茫。中途揽辔试极目,凭高矫首隘八荒”。这是清末呼伦贝尔副都统、呼伦贝尔兵备道道员——当时呼伦贝尔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宋小濂的诗歌《放歌行—巡边途中作》。宋小濂是清末民初杰出的爱国主义者,1907年出任呼伦贝尔副都统,民国三年出任黑龙江督都,“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在抗击沙俄,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了加强防务,他亲自踏察1500余里国境线。这首诗大约作于1909年,苍劲悲壮,气势磅礴,感情沉郁,就写在额尔古纳河边境线上。额尔古纳河畔,是游牧民族的摇篮,匈奴、鲜卑和蒙古人,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都是在额尔古纳河畔成长壮大,最终跃马扬鞭,或入主中原或征战世界的。如今在黑山头镇西北10公里处根河、得尔布尔河注入额尔古纳河间沼泽地东部的台地上,尚有一座闻名中外考古界的元代古城遗址“黑山头古城”, 元代这里是成吉思汗大弟弟掘赤·合撒儿及其家族的封地,地势险要,可攻可守,是古代扼守草原北方的门户,进出草原的咽喉。

到了清代,沙皇俄国迅速向远东扩张,这里成了清王朝与沙俄侵略者争夺的前沿。《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加强了对中俄东段边界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巡边制度。巡边就是定期派官兵巡察边界,具体为每年5、6月间,从齐齐哈尔、莫尔根、瑷珲各派1名协领、2名佐领和2名骁骑校,率兵240名分3路前往格尔必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和祖鲁海图巡察边界,每次巡察都要到隆冬来临才结束,经年累月,从未间断。可见额尔古纳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也一度是中苏对峙的前沿。

如今,烽烟远去,铸剑为犁,剑拔弩张的对峙、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被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所取代。额尔古纳海关的海关关员,不再是“巡边”,而是坚守,坚守在国门之下,坚守在边境线上。这一坚守,到现在已经25年,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而对于一名海关关员,却是人生中的最美好年华。

2015年的冬天,极寒成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热词”,电视上、网络上,各种媒体上各路人马兴致勃勃地关注着那一降再降的气温,一瓶矿泉水倒在砖地上,转瞬间就结了冰,一杯滚烫的开水泼向空中,立刻就变成了冰雾,通过单反相机抓拍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画面,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都出现在额尔古纳和根河地区。2016年元旦之后,额尔古纳、根河等地出现了持续近三周的零下38℃到零下47.5℃的罕见低温,并伴有暴风雪,冰雾等极端气象状况,甚至出现了瞬时气温零下60℃罕见低温,温度之低、持续时间之长为近30年罕见。

额尔古纳海关的管辖区额尔古纳和根河地区一直是中国的冷极。在现存的清代边务巡察报告中,多次出现“蛮荒之野,苦寒之地”之类的词句。中国气象史上正式确认的最低气温就出现在根河所属的静岭地区,为零下58℃。“冷”就是这里最大的特点。年无霜期只有70天而冻结期却有21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5.3℃,特殊的气候环境使这里成为中国著名的“冷极”。这里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漠河位于大兴安岭东北坡。虽然纬度没有漠河高,可是西伯利亚寒流由于大兴安岭的阻隔,大部分滞留于根河,使根河的温度远低于漠河。根河市不仅是我国最冷的地区,恐怕还是地球同纬度最冷的地区。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中国袭来,这就是寒潮,民间叫“西伯利亚寒流”。每一次寒潮爆发后,气压也随之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每次寒潮袭来,气温骤降,零下40多度的严寒里,街道上看不见行人,空气中弥漫着冰雾,上午10点钟汽车都要打开大灯,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冷得“鬼呲牙”,冻得伸不出手,出不了门,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房子里守着火炉“猫冬”。每年冬季严寒暴风雪都有牧民被冻死、冻伤。就是在这样的极寒里,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们,与寒流为伍,与冰雪做伴。在国门下默默地坚守,额尔古纳海关,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冷的海关。从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副大队长职位上转业来到额尔古纳海关的监管通关科工作的米俊明,对边关的寒冷深有体会,这位内蒙西部汉子1997年从某陆军学院毕业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投身军旅,2014年转业到额尔古纳海关,已经在额尔古纳河畔战斗了29年,他对边关的严寒有着深切的认识,他说,部队每年冬季都进行耐严寒训练,军营外挂的温度计都是向厂家定制的,都是特制的,因为普通的温度计超过零下50度就不好使了,在额尔古纳,冬季超过零下50度简直太平常了。

有一年冬天,国家某部委负责后勤部门的一位司长来黑山头口岸调研,那天也是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从口岸返回拉布大林镇的路上,司长说,我要下车体验一下,你们谁也别下来,把车开出去200米等我。大家劝不住,就让领导下了车。不到200米的距离,严寒打透了厚厚的海关查验棉服,老司长冻得鼻涕直流,眼睫毛都冻得粘到了一起,上了车直哆嗦,脚冻得生疼,大家赶紧让他把棉鞋脱下来散散寒气,回到驻地还是感冒了。他感慨地说,都说额尔古纳冷,不亲身体验真不知道有这么冷,不要说爬冰卧雪查验进出境车辆,你们能在这里坚守,就算什么也不干,也是奉献。

额尔古纳海关办公室主任刘雁是从一建关就在口岸上坚守的老关员,乐观爽朗的性格,墩实魁梧的身材,他说,那些年口岸条件很差,没有供暖设施,全靠烧炉子,冬天在联检房里白天钢笔冻得不出水,手冻得写不好字,晚上冻得睡不着觉,房子四处透风,墙上冰块一般冰凉,窗口门边结满了厚厚的霜雪和冰溜子。双层的窗户再钉一层塑料布,还是抵不住窗口的寒风。房门经常被冻住,早晨起来出不了门,连砸带踹才能把门打开。房子里铁炉子里炉火烧的旺旺的,可就是热不起来了,前半夜要趁着炉火的温度抓紧睡觉,要不过了热乎劲就睡不着了,睡到半夜经常被冻醒,一摸鼻子头都挂霜了,俩耳朵冻冰凉,最冷的时候人们索性戴着棉帽子睡觉,海关的剪绒棉帽质量不错,深受口岸联检部门人员好评。

最苦的是在冬季查验进出境车辆,口岸进出境通道里寒风呼啸、沫飞舞、滴水成冰,西北风凛冽刺骨,寒气逼人,再厚的海关查验棉服也抵挡不住刺骨的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三五分钟就冻透了,衣服冻得“哗哗”直响,棉帽的两翼上不一会儿就结满了厚厚的霜雪,眉毛上、眼睫毛上都结了白霜像个圣诞老人,厚厚的军勾棉皮鞋,一会儿就冻得邦硬。呼吸上几口凛冽的空气,寒冷冰水一般灌进鼻腔,在没有车辆底盘检测设备的那些年月里,查验关员不但要钻进车厢爬上车顶,还要钻到车底检查,那是真正的爬冰卧雪。手脚冻得麻木了,就跑回口岸房里暖和一会儿,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很多人都有冻伤的经历,鼻子、脸颊、耳朵、手指头、脚后跟,“一年冻伤,年年冻伤”,寒冷,是留在人们心里深深的记忆。

额尔古纳漫长的冬季,诗歌里会说是“粉装玉砌”的世界,可对于坚守在口岸上的海关关员,确实严峻的考验,到处都是冰雪,到处都是无所不在的酷寒,口岸监管生活用房的门窗上都是厚厚的冰雪,2012年那个极寒的冬天,持续的超过零下40度的寒冷冻坏了楼房的外管网,大范围停水,卫生间用不了,马桶反味,熏得人直恶心。更糟糕的是暖气频频爆裂,关员王国栋在黑山头口岸值班,半夜“砰”的一声响,暖气冻爆了,暖气片里满是铁锈的水哗哗往口岸联检大厅里流,阀门也锈死了,怎么也关不上。深更半夜的哪有人会跑60多公里去维修啊,根本找不到维修工,只能等天亮再说,又不能眼看报关厅被水淹,海关和联检部门值班人员就用脸盆接水,一盆盆往外端,就这样一直忙到天亮,一锅炉的水流差不多了,人们都累得筋疲力尽,腿都累软了,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每人都浑身水,一身汗,冻得瑟瑟发抖……

在呼伦贝尔,有个调侃,说冬天去外面上厕所都得带把小铁锤,边尿边敲打,不然,冰柱子会把人顶一个跟头。那些年口岸平房里没有厕所,都是在外面设露天厕所。露天地上挖个蹲坑,周围埋上几根木桩,几片石棉瓦一围,用铁丝、绳子一固定,就ok了。距离口岸房太近了不雅观,夏天也不卫生。这样一来,夏天还勉强凑合,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上厕所成了最大的问题,晚上都不敢多喝水,怕起夜,谁要是在寒风怒号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去外面转一圈,下半夜估计就不用睡了。最难受的是早晨,上一次厕所像受一次刑,蹲在摇摇晃晃四处透风的厕所里,呼啸的冷风吹得人牙齿发抖,腿脚发颤,有时一阵风旋进来,能卷一脸,等拎着裤子飞跑回来,整个人都冻透了,围着火炉子好半天缓不过来。经过几番较量许多关员发现了个好办法,就是憋着,将正常的生理排泄时间推移,能推多长时间就推多长时间,一直憋到中午暖和一些再去,同时整合次数,提高效率,每天能去一次的决不去两次,时间长了很多关员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胃肠疾病。如今十几年过去,刘雁主任现在就经常“坏肚子”,当初憋着不去,现在找上来了,补上了。

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极寒中坚守了一月月、一年年。滴水成冰的冬天,你问在口岸上值班的关员冷不冷,他会说,冷,真冷。然后会说,不过已经习惯了。最后还会幽默地说,现在去了暖和地方都不习惯了……

口岸风雪天涯路

那一年,某部电视剧流行时,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们套用其中流行的台词说,“如果你爱他,让他去口岸吧,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让他去口岸吧,那里是地狱”。额尔古纳海关设在额尔古纳市(原额尔古纳右旗)政府所在地拉布大林镇,管辖黑山头和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黑山头口岸距关所在地62公里,与俄罗斯旧粗鲁海图口岸隔河相望。1989年以前,黑山头口岸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草地,除了仅有的40平方米军方旧会晤室外,再无其他建筑,周围十公里以内除边防部队外无人居住。1989年4月10日批准国家一类口岸后,这里告别了寂寞和封闭,从战备前沿一下子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1993年以前黑山头口岸是季节性开关,夏天水上渡船过货,冬季冰上过货。1993年春在河上建起80米长5米宽的木桥,使季节性过货变成了常年开关,一年四季都可过货。

室韦口岸位于额尔古纳市西北方,这里地处北纬51.4度,距关所在地168公里,隔河相望的是俄罗斯赤塔州涅尔琴斯基扎沃德区的奥洛契农庄。这里再往西同纬度就是2000多年前苏武牧羊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了。在没有室韦大桥之前,主要是在水上和冰上过货。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3月,是冰上过货时间,汽车从冻得一米多厚的冰面上直接开过来;5月到10月是水上过货时间,主机拖着驳船,主机船是俄罗斯的,拖船是中国的,年过货能力30万吨。有一个爱讲故事的大胡子俄罗斯老船长,经常用俄语夹杂着跑了调的汉语给在室韦口岸的中国海关关员讲故事,好在海关人员也都多少懂一些俄语,听懂个大概。一直到2001年9月中俄室韦—奥洛契大桥建成通车,俄罗斯老船长光荣退休。主机船如今已不知去向,驳船开始还停留在码头上,1998年发大水,驳船被冲走,如今孤零零地搁浅在额尔古纳河里,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当时地方政府的口岸建设就是在界河边修建了600多平方米的一个码头、800多平方米一个仓库,河边架设起网围栏,围起了2万平方米的露天货场,一堆堆木材和进口机械存放在里面。河岸边的小坡上是1000多平方米的口岸联检厅,其实就是一排土房,里面海关、边检、卫检等部门的办公桌一字排开,过关验货就在这里了。

黑山头口岸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室韦口岸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两口岸水路相距250多公里,陆路230公里。黑山头口岸距离拉布大林镇62公里,室韦口岸距离拉布大林镇168公里,关员去口岸监管,每个口岸两星期,这一个往返460度公里的砂石土路,夏季晴天时颠簸不平,尘土飞扬,雨天时常被暴雨冲断,泥泞难行,最可怕的是漫长的冬季,大雪封山后,就看不见路在哪里了,尤其是去室韦口岸的那182公里山路,被高高的兴安岭层层阻隔,一道梁、二道梁……,一边是原始森林,一边是深沟山涧,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风雪天涯路。联检部门去口岸送班,最早都是摇摇晃晃的吉普车,山高路险,险象环生。后来有了越野车,就派性能良好的越野车和最有经验的司机师傅。即便这样也经常在半路抛锚,每次赴口岸值班,都是一次十分危险的旅程,用关员的话说,是去探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海关关员到室韦口岸执行监管任务,要走七八个小时,最快也要五六个小时。冬季行车最可怕的就是遇到冰包,这可不是网上卖的驴友们保温保鲜的野营户外箱包,而是高寒林区特殊的冻土地貌,山上的泉眼冻不实,边流边冻,地面上就慢慢鼓起一个个大冰包,小的半米来高,大的能几米高。这样的冰包一旦出现在道路上,就会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无数的交通事故冰包都是罪魁祸首,有的冰包冻不实会把车陷进去。冬天去口岸的车都备有冰镐、铁锹等工具,一旦遇到冰包,大家马上跳下车,抄家伙一顿锹铲镐刨,打开一条通道,推车是常事,大家伙喊着号子奋力将车推出雪窝,那可真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车轮卷起的冰渣雪沫溅得满嘴满脸,抹一把脸,然后上了车,摇下车窗小心翼翼地通过,摇下车窗不是为了视野清楚,更不是为了欣赏雪景,是为了一旦出现意外可以逃生。

那些年,去黑山头、室韦口岸的路,冬季山高路险,风雪阻隔,夏季只能改走沿江道,泥泞不堪,崎岖难行。为了节约资源,海关和口岸联检单位约定轮流出车,去口岸送班。每次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海关两人,动检、植检、商检、卫检各一人,加上司机,无论是去黑山头的62公里路还是去室韦的168公路,七个人挤在一辆车里满满的,前排三人后排四人,蒸馒头装豆包一般,动弹不得,等到了口岸,都浑身散架了一般。

20余载的口岸监管路,几乎每一位海关关员都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吕路宽,淳朴英俊的小伙子,2003年毕业后到额尔古纳海关工作,往返于黑山头口岸和室韦口岸之间,到2009年因工作需要调到满洲里海关总关工作,在通往口岸的路上跑了6年,他上班后第一次去口岸值班就遇到了惊险,那次是去黑山头口岸,初冬时节,一场雨夹雪过后,路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越野车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行驶,吕路宽一路上沉浸在初次去口岸的兴奋中时,虽然已是初冬,但金色的草原天高地阔,一望无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路宽心潮起伏,心中充满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前面是个弯道了,突然越野车车轮打滑,剧烈地摇晃起来,还没等吕路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汽车已经冲下了砂石路,一个横滚,侧翻在了路基下。好在当时车速不快,加上去黑山头口岸的路上两边都是平坦的草原,才没有人受伤,这就是吕路宽的第一次口岸之行。后来,吕路宽在他的演讲《誓言无声》中讲到当时的情景:“那时我站在空旷的草原上,头顶是凛冽的寒风,让一颗年少轻狂的心,开始走向成熟……”

到了深冬,大雪封山后,去往口岸的路就成了两道深深的冰辙,这时候最怕会车,每次两车相会都成了一个浩大的工程,人们都跳下车来,又铲又刨忙上一阵,两车才能艰难地擦肩而过。现在额尔古纳海关缉私科工作的焦杰是个乐天派,讲起那年冬天的事故还不忘幽默。那次越野车在去室韦途中的一座桥上打滑,直接从桥上掉到了桥下的冰面上,焦杰说当时头“嗡”的一声,那是真害怕啊,本能的反应就是要把头往裤裆里钻,可是没钻进去,因为已经被别人的头占了。都是血肉之躯啊,说不害怕那是假的,车门上方的拉手都被拽断了,还紧紧地抓在一名关员的手里。车里的东西在冰面上七零八落到处都是,可海关放行印章还牢牢地抓在关员手里……。还有一次,正赶上暴风雪,轮到国检局送班,汽车下了道,车损坏了,好在没人受伤,打电话叫来了救援车,将越野车装到救援车上往拉布大林走,没走多远救援车也翻下了道,把国检局那辆越野车砸报废了,人们都后怕不已。

夏天,去口岸的路也不好走。虽有额尔古纳河秀丽的风光时刻伴随身边,可是坐在车里的关员却无暇顾及,大家都紧闭着嘴不说话,一言不发,因为颠簸的汽车会随时把你颠起,碰了脑袋咬伤舌头是常有的事。有时道路被暴雨冲毁,走上一天也不足为奇,这时的口岸之行更像是一次汽车拉力赛。现在海拉尔海关工作的王禄国,1993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分配到额尔古纳海关,在口岸上坚守了13年,2005年为解决两地分居调到海拉尔海关工作,他给我讲述的去口岸途中的惊险就发生在夏天。一次是,从室韦口岸回来换班,越野车刚拐过一个弯就是个大上坡,忽然发现一辆拖挂大货车从坡上迎面冲过来,车速太快,刹不住了,狭窄的砂石路一面是森林一面是悬崖,要看就要撞上了,千钧一发之际,货车司机拼命一打方向盘,货车冲进了路边的森林里,噼里啪啦撞倒了好多树才停了下来。王禄国说现在想起来还后怕不已,得感谢那个货车司机,他那把舵要是打晚了,我们这一车人就都完了。还有一次,也是从口岸换班回来,暴雨如注,很快就汪洋一片,很多低洼路段看不见路了。好在司机是老口岸,凭着记忆中砂石路的位置,硬是开了回来,当时车窗都被摇了下来,人们满是汗水的手放在门抠上,一旦发生意外随时准备逃生。

额尔古纳海关的历任领导最挂念的就是交通安全。刚开关时关领导时常和关员一起去口岸,冬天车内外温差大走不一会儿风挡玻璃就上霜遮挡视线,那时车况不好,暖风怎么也吹不开,关领导就坐在副驾驶上,一边不断提醒司机注意安全,一边负责刮挡风玻璃上的霜雪。和几任在额尔古纳海关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前辈交流,他们几乎说了同样的话,最担心的就是去口岸的关员,真是千叮咛万嘱咐,车一开出去心就悬起来,什么时候接到平安到达的电话,什么时候才一颗心落底儿。额尔古纳通往海拉尔、黑山头、室韦的这几条路上,每年都发生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现任副关长王巍就遇见了惊险的一幕,他出差乘车去海拉尔,眼看着前面一辆长途客车忽然打滑,横在公路上往下冲,额尔古纳海关的司机紧急刹车并急忙倒车躲避,客车轰的一声撞在路边的石崖上。王巍副关长喊了声快去救人,就和车里的同事跳下车冲向客车,客车车头已撞烂了,车门也变形了,车里车外的人们七手八脚把变形的车门撬开一条缝,惊魂未定的乘客一个接一个往外爬,不一会儿,车里竟然爬出来缉私科焦杰科长……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交通条件下,额尔古纳海关自开关以来25年,不算去海拉尔、满洲里的公务出差,仅仅去黑山头、室韦口岸执行监管任务,每月最少跑460公里,25年来监管行程达1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三圈半,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如今,随着拉布大林—莫尔道嘎公路在2014年建成通车,现在到室韦口岸只需两个小时。去口岸监管,终于走在了平坦的大路上,没有了颠簸,没有了泥泞,关员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坐在车上了,连司机都开玩笑说不会开车了。

界碑在诉说

夏季的额尔古纳,美丽如画,游人如织。这里有呼伦贝尔最好的草原,有12.6万公顷的“亚洲第一湿地”,这里是蒙古族先祖生活的地方,被称为“蒙兀圣地”,还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室韦小镇又叫吉拉林,位于额尔古纳市的北端,它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在2005年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入选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另一个是这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室韦与俄罗斯小镇奥洛契仅一河之隔。居住着1800多口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华俄后裔成为一道绮丽的人文景观

黑山头镇地处额尔古纳市西南部,与俄罗斯普里阿尔贡斯客区隔额尔古纳河相望。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额尔古纳河设置卡伦(哨所),其中三卡、四卡、五卡、六卡、均在黑山头境内,成为军事要地,如今因为美丽的草原风光和哈撒尔古城成了自驾游的热点。

宁静秀美的室韦小镇,世外桃源一般,黑山头哈撒尔古城,守护着蓝色的额尔古纳河。如果你来额尔古纳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向你介绍:我们这里最大的噪音是鸟鸣,最大的气味是松香,最多的PM2.5是负氧离子,我们这里的羊喝山泉水,拉六味地黄丸。这一切都会让人流连忘返,可是这一切都是你作为一个游人在额尔古纳最好的季节短暂停留的感受,对于在口岸上坚守了25个寒暑的额尔古纳海关关员来说,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最早的中俄边境贸易靠的是“夏天轮船水里游,冬季冰上汽车跑”,黑山头口岸在1993年以前是季节性开关,夏天水上渡船过货,冬季冰上汽车过货。1993年中俄两国在额尔古纳河上架设一座木桥,口岸开始常年开关。室韦口岸一开始也是季节性开关,冰上过货。出口主要是日用百货、食品,进口主要是俄罗斯樟松、落叶松、机械、车辆等。

自1991年建关以来,额尔古纳海关查验科(后来更名为监管通关科)就一直战斗在监管一线, 一批批关员在黑山头、室韦口岸现场从事黑山头、室韦两个口岸的货运监管和旅检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夜流淌的额尔古纳河见证了额尔古纳海关不平凡的历程。两口岸常年开放后,查验科每周至少有4人在口岸一线值班,从口岸下来后仍需在关里从事调查、稽查和综合性工作。

建关初期,口岸监管现场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简陋、非常艰苦。从1991年口岸开关到2007年海关总署批复资金在两个口岸建设生活用房,是条件最艰苦的时期。黑山头口岸处于边境前沿,周围十公里以内除边防部队外无人居住,办公用房就是口岸上一排四处透风的简易平房,周围荒无人烟,联检部门白天挤在里面办公,晚上在里面住宿。室韦口岸的工作地点在额尔古纳河边的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铁皮房里,值班关员寄宿在“老杨太太家的鸡房子”里,是一处农家舍弃的鸡棚子。睡觉时得自己点炉子,刚开始热得睡不着,一个个都挺直了躺在炕上,就差着满炕打滚了。后来炉火灭了,人又像掉到了冰窖里,就蜷成一团,颤栗着熬到天亮。他们笑称这是“前半夜当艇(挺)长,后半夜当团长”。那时在口岸值班,都是睡东北农村那种大炕,关员们经常在睡梦中枕头掉到地上,脑袋就“咣当”一声磕在厚木板做成的炕沿上,迷迷糊糊地从地上捡起枕头接着睡。没有起床铃,谁先醒了就用铁水舀子划暖气片子。

有时一连数日暴风雪天气,刮“白毛风”,大雪封山,通往口岸的路无法通行,值班关员就被困在口岸,最长时困过一个多月。刘雁有一次在室韦口岸值班,一场暴风雪将室韦与外界隔绝了起来。口岸食堂那点储备没几天就吃完了,就着开水吃咸菜啃馒头,馒头没得啃了,就去室韦镇里的小商店买,把商店里那些已经过期的罐头、饼干都吃光了,吃得津津有味的。实在没别的吃的,从当地猎民手里只能买到狍子肉,好在那时候狍子还不是保护动物,就顿顿吃狍子肉,煮着吃、炒着吃、炖着吃、变着花样吃……,这在游客眼里难得的美味,刘雁和同事们吃了近一个月,到现在刘雁一听说“狍子”两字,就难受得口吐酸水。

1998年以前,室韦口岸没有长电,为了节省油料,口岸监管区晚上9点钟之前就停止供电了。值班关员每班只有两人,加上其他联检单位的工作人员一共也不到10人。大家看不到电视,当然也不会有其他娱乐活动,只好点起蜡烛,各自躺在床上看书。很多关员去口岸值班前都带很多图书,有文史方面的,有科技方面的,但更多的是海关监管通关业务方面的书籍。工作之余就学习,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技巧。可是也不能只是学习啊,需要娱乐啊,就玩“打狗”游戏,数天棚上的苍蝇,站在口岸房门口“啊啊”地干嚎两句算是卡拉OK了,后来口岸上多了一副摇摇晃晃的台球案子,大家就抢着打,质量不过关,没多长时间两根球杆都打折了,就拿着半截球杆继续打,照样打得津津有味。在拉布大林的额尔古纳海关机关后院,立着两副篮球架子,这是夏季关员们最高大上的文体活动了,可是因为院子小,加上格局限制,两个篮球架子不是面对面的,而是形成个直角,打起球来可热闹呢,都是拐着弯跑,比直线进攻难度大多了,估计NBA那些明星们一辈子也没见过篮球还能这么打的。

2002年以后室韦地区才接通程控电话,在那之前,值班关员给家里打个电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常需要半个小时才能拨通,即使拨通了也经常掉线。1993年曾有几个北京客户,从拉布大林往北京挂了一天一夜的加急长途,始终没挂通,最后只好打电报。缉私科焦杰科长那时是查验科关员,讲起当初打电话还印象颇深,焦杰是土生土长的额尔古纳人,父母家就在距离室韦口岸不到90公里的莫尔道嘎。可是往家里打一次电话得先打到海拉尔,电话一接通紧着跟接线员小姐套近乎,求人家转到莫尔道嘎,刚参加工作就在口岸值班,想家啊,又不敢多打电话,电话费高了没法和领导交代啊。那时半个月才轮换一次班,所以这半个月家里有什么情况在口岸值班的人都不知道。有一次关员田顺利刚去口岸值班,父亲就得重病住进了医院,因为电话不容易打通,在值班快结束时才得知消息。那时,他的妻子已经一个人在医院里陪护了十来天了。几年后,田大哥的父亲去世时,他也是正在口岸上值班,老人临终时没能陪伴身边,是田大哥心中永远的遗憾。

一直到现在,黑山头口岸的生活给养还是随着通勤车一次带齐的,因为口岸周围没有居民点,也没有商店可以买到新鲜蔬菜。早些年口岸没有冰箱,食物吃到最后已经不新鲜,不易保存的蔬菜已经开始腐烂了。室韦地区地下水位深,打出来的几眼井水质检测也不合格,没法饮用,水像啤酒一样黄,好好的白衬衣,一洗就成了黄衬衣了。值班关员就喝额尔古纳河水,每天都得到附近的界河里打水回来烧开了喝,或者用来洗衣洗漱等。夏天还好,两个人20分钟左右就能抬回一桶水,冬天,河面上会结1米多厚的冰,值班关员每天只能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凿冰取水,有时候牧放的牛看见关员用洋铁桶从冰窟窿里打出水来,就跑过来抢着喝,冬天牛吃干草,渴啊,吃雪不顶用,渴得打都打不走,嘴巴子插进水桶就不管不顾地喝,关员抢不过牛,只好喝牛喝剩下的。有时干脆就抬回一大块冰,等它慢慢溶化了再烧开了喝。到了春夏两季,那水就不像水了,草叶、马粪、混浆……喝到肚里,肚子就会咕咕直叫,不叫你连续跑个十趟八趟厕所不能罢休。当时没有水净化设备,简单的物理沉淀就是唯一的净化手段,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饮水安全了。常期在那里生活的老百姓大多会得一种“大骨节病”,就是手指关节比常人的大出许多,据说这是因为室韦的饮用水含氟量高导致的,在室韦口岸值班时间长的关员手指关节也会略有增大。

额尔古纳海关全关不到20人,口岸监管人员少,需要经常到口岸连续值班,很多关员都是从黑山头口岸刚下来休息一天就奔赴室韦口岸了。很多查验关员都有一次连班2个多月的经历,焦杰讲,当初室韦口岸冬季冰上过货,过了清明节就停了,不安全,就闭关了。他就好几次赶上临近闭关值班,不会有关员再来了,就可着现有的关员在口岸上坚持到闭关,经常是连续值班五六十天,这个时候最难受了,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啊,眼巴巴地盼着“沿流水”下来啊,“沿流水”一下来,就闭关了,就可以回家了。这期间没有地方洗澡、没理过发,人送外号“孤独把关人”。老关员田顺利值班结束回到拉布大林镇时,从来不直接回家,而是先去澡堂子和理发店,怕吓着家里人。焦杰有一次在口岸上值班一个多月下来,剃须刀也没电了,穿着件小棉袄,被风吹得黑不溜秋的,胡子拉碴地回家,媳妇见了他不认识了,愣了两三秒钟才认出他来。

2005年以前口岸值班宿舍没有暖气,需要自己烧炉子取暖,关员留轮流升火。铁炉子不保温,经常是头半夜烤得人面红耳赤,后半夜冻得人瑟瑟发抖,赶上零下40度的极寒,铁炉子干烧不热。值班关员为了保持炉子的温度,就在临睡之前用碎煤末子压火,慢慢燃烧保持热度,有一次煤末子压得太多了,没能充分燃烧,产生了一氧化碳,差点出了煤气中毒事故。从那以后,冬季值班的关员实行轮流值班烧火制度,每天有一人守炉子到后半夜,等煤燃尽了才入睡。

额尔古纳的夏天,在游人眼里风光旖旎,可是这里有很强的紫外线。关员在口岸上值班两周,各个都晒得如同国际友人一般,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伤害很大,每年夏天,在口岸值班的关员都会被晒得脱一层皮,要过一冬天才能“捂白”,可是,刚变白过来,又一个夏天也来了。所以,在口岸监管的关员没有白的,都是黑不溜秋的东北汉子。前面说到露天厕所,冬天上厕所难。其实夏天也不容易,夏天上厕所更要速战速决,要不然就得被蚊子、小咬叮出满屁股包。口岸在河边,水草丰沛,夏天蚊子特别多,都是长腿大蚊子,凶猛得落到脸上不等站稳就开咬,即便是戴上防蚊帽,每次查验货物都得被咬上好几个大包。还有轰炸机一般嗡嗡叫的绿头大牛虻,当地人叫“瞎虻”,叮上一口就是一个流血的小洞,疼痛难忍。还有可怕的“小咬”,“小咬”学名叫蠓,个体小,危害大,常成群叮咬,而且不像瞎虻那样嗡嗡叫,它们是无声无息地咬人,让人防不胜防,蠓叮咬时分泌物对有过敏反应的人来说更是奇痒难熬,有时候眼皮被咬一口,整个眼睛都肿成一条缝,小咬经常非进人的眼睛里,火辣辣地灼痛,让人泪流不止,或者在人熟睡时钻进耳朵眼里把人吵醒。1969年夏未,我国北方某地山区某重大工程基地,忽然有大批工人纷纷病倒,症状主要是皮肤红肿溃疡,由淋巴到腕部起红线,致使工程进度大受影响,经调查,就是蠓叮咬引起的。防蚊帽和蚊帐虽然可有效地防止蚊虫的叮咬,却不能阻挡身体更小的“小咬”的自由出入,想利用这种办法防蠓,只有将纱孔直径减到0.75mm以下时方才有效,可是这样一来,防蚊帽就不透光不透气了。还有一种可怕的“草爬子”,学名蜱虫。在每年春天青草冒芽时出没,样子像个小蜘蛛,一旦咬住人,整个脑袋都会扎进肉里不松口,身体迅速胀大吃成个血泡,还不能生拉硬拽,否则它的头会断在人的皮肤里继续吸血,只能用酒精棉麻醉或者用烟头烫它的屁股,才能松口。

有一次,一名关员实在受不了蚊虫叮咬,上厕所前先喷了大量的“驱蚊灭害灵”,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方便”了,结果蚊子、小咬没赶跑多少,到是这位关员中毒晕倒在厕所里了。这件事多年来被口岸值勤人员传为笑谈。蠓喜光,那些年从罗斯进口的货物,就在河边查验。有一次一家公司进口了几百把冰鞋,海关连夜查验,打开车灯照亮货场,“小咬”看见亮光,铺天盖地围上来,等查验完这批货物,焦杰和同事被咬得脸都变形了,第二天天亮一看,查验场地上厚厚一层死小咬,用小推车推了五六车才清理干净。

除了蚊虫叮咬,还有闹鼠灾。口岸上因为有食堂,吸引来大量的老鼠,多少年来一直和坚守在口岸的关员们争夺给养。口岸宿舍人们在炕上睡觉,老鼠们就在天棚里打架,打得吱哇乱叫难解难分的,甚至踩漏报纸糊的棚顶掉到关员的脸上,人们爬起来,点起蜡烛把耗子轰走,再接着睡。有的时候大白天耗子就在地上乱窜,大家就齐心协力把耗子撵到柜子后面,再一推柜子,把耗子挤死,也算是一项类似工间操的集体活动。老鼠最猖獗的时候,焦杰带到口岸准备换洗的衬衣,放在衣柜里不到一周就成了耗子窝,往起一拎掉下来一群还没长毛的耗子崽儿。值班关员就下耗子药,还真有效,没两天就看不见耗子满地跑了,可是又过没两天,满屋子里都是死耗子的腥臭味道,还找不到在哪儿,焦杰说,这么多年来想起那股味道还反胃。即便是现在,关员在口岸值班,临睡前还要下好捕鼠翻笼。

除了冬天的暴风雪、夏季的蚊虫叮咬和鼠灾,还有一个更让人闻之色变的,就是草原荒火。每年春秋两季,黑山头口岸附近的额尔古纳河对岸经常发生草原大火,春秋两季风大,火势凶猛,白天浓烟遮天蔽日,夜晚烧红了天空,翻卷的大火会轻易地越过额尔古纳界河,烧入中国境内,黑山头口岸每次都是春秋防火的最前沿,好几次大火威胁到口岸设施,海关关员和联检部门的同志们就抓起打火工具迎战。最危险的一次是在2015年春天,草原大火越过界河向口岸逼近,额尔古纳海关关员组成扑火队,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同时将重要文件、防伪印油、海关放行章等紧急转移。最后大火烧进了黑山头镇,烧毁了半条街的房屋,损失惨重。火灾过后,额尔古纳海关关员们自发捐款捐物,慰问受灾群众,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在口岸值班,最大的困扰就是孤独和寂寞。不到十名口岸联检人员工作、生活在一起,一日日一年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话都说得没啥说的了,用东北话说,实在是没嗑唠了。任德辉和刘鹏讲起两人在口岸值班的情形,讲国家大事,讲趣闻轶事,讲家庭琐事,一直到无话可讲,你看我,我看你,大眼对小眼,后来刘鹏说,哥,要不你打我一顿呗,咱俩解解闷。除了前面讲到的玩“打狗”、数天棚上的苍蝇,半截杆子打台球、站在口岸房门口干嚎卡拉OK,刘雁还在河里练过跳帮,那时《中国海关》杂志的封面上经常有海关缉私人员从缉私艇上跳帮到走私船上那英姿飒爽的照片,刘雁就练,后来有一次差点掉到河里,才不练了。

有一篇描写守卫海岛战士的报告文学里写到,几名战士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执勤,几个星期过去战士们都不会清晰表达了,就连随战士上岛的军犬都疯了。在黑山头、室韦口岸,没有人会说这不是真的。在口岸上值班一两周,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人也变得发呆,不苟言笑,反应也慢了,关员们自我解嘲说这种状态是值班值“傻”了。

在孤独寂寞中坚守的,不仅是口岸上的关员,还有家中的关员家属。去口岸的关员,留给亲人最多的,是背影。刘雁主任的爱人是边贸公司的翻译,当初处女朋友时,女方家里一听说是海关的就不愿意了,说一年到头不着家。未来的老岳父还冒着严寒专门去口岸突击考察了一下准女婿。刘雁没想到在口岸见到准岳父,赶紧戴上棉帽子给老人家敬了个礼。老头儿回去后对女儿说,看着人还不错,就是把帽子戴反了。谈恋爱时,有一次刘雁被阻隔在室韦口岸回不来,两人一个多月没能联系上,后来通过室韦边防的电台才说了几句话,女朋友心疼刘雁,买了几斤苹果,可根本稍不到室韦口岸,她就机智地利用工作关系,委托在黑山头口岸认识的俄罗斯司机朋友,将苹果从俄罗斯境内送到室韦口岸对面,来了个出口转内销。爱情是甜蜜的,可是成家这么多年,刘雁说自己最亏欠的就是妻子和孩子,很少能陪伴在她们身边,如今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么些年,刘雁只是在孩子上小学时去学校接过一次,结果还没接到,孩子们放学出来,都穿着一样的校服,刘雁看得眼花缭乱,没认出来。孩子自己回去了。说到这些,刘雁爱人总是笑着说,早就知道指不上你……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的关员在口岸工作二十几年,十几年,田顺利曾经在口岸值班一次就达78天。他们留给亲人最多的背影,不能在老人病床前尽孝,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为了这份事业,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地奉献在边关。两个口岸常年开关,查验科人手紧,他们发挥连续作战精神,每周4人在口岸值班,值班最多者达190多天,其中的艰苦就可想而知。

老关员田顺利,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田,不是因为他岁数有多大,而是在口岸时间长。1993年,经地方党委推荐,老田从地方党委机要部门选调到额尔古纳海关。一转眼就在口岸坚守了二十多年,多年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慢慢地拖垮了他的身体,使他患上了关节炎、慢性胃炎、胰腺炎。去口岸值班,总是拎着小药箱,疾病发作起来,疼得他脸色发黄,直冒大汗,可他吃上一把止疼药,仍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在口岸现场值班时,他的病突然发作,疼痛难忍,他还咬牙忍着,被同事发现后报告给关里,关领导立即派车把他从口岸接回住进了医院。按照他现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他完全有理由向组织申请轮换岗位,但他忍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了下来。他一直说,总得有人上去,我不上去就得有别人上去。逢年过节他都主动要求上口岸一线工作,元旦、“五一”、“十一”、端午节、中秋节及春节他经常不在家,在别人能享受天伦之乐时,他默默地忍受家人的抱怨,坚守在岗位上。老田被评为全国海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老田谦虚地说,成绩都是大家做出来的,这份荣誉也是大家的,我不过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代表,把这个荣誉给我,我承受不起。

就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在艰辛的工作条件下,额尔古纳海关的关员们没有因艰苦而消沉,没有因清贫而动摇,他们就像那矗立在国境线上的界碑,栉风沐雨,朴实无华。

在口岸,考验关员的不仅仅是严峻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还有时刻存在的利益诱惑。2002年11月底的一天,一家企业进口的货物在闭关运进海关监管区,可当时口岸没有车库也没有旅店,如果滞留的话,汽车和司机就得在室外过夜,查验科任德辉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其他联检部门工作人员协商,加班加点为这批货物办理了通关手续,办理完手续时已经是深夜10点钟了,货主深受感动,要向联检部门工作人员们“表示表示”,却被任德辉谢绝了。他对货主说:“我们加点班不算什么,只要你能顺畅通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心里就高兴了。”也有的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一次,某公司从俄罗斯进口一批化工产品,申报重量与货车的载重量情况不符,根据多年的经验,刘雁作出果断决定,责令货主将货物落地过磅,结果显示,货物实际重量果然比申报重量多出700多公斤,这时货主单独找到刘雁拿出400元钱,请刘雁与另一位关员“抬抬手”把货放了,刘雁当时就对货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作出了妥善处理。多年来在口岸监管的关员拒绝宴请、礼金无数,无一人发生违纪行为,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考验。

口岸开关以来,业务连续增长,在他们的在2010年货运量4.8万吨, 2011年5.9万吨,2015年货运量达到9.8万吨,2019年货运量8.6万吨。同时,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这里的人们纷纷开起了饭店、旅馆和小商店,能说俄语的华俄后裔还当起了翻译。

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额尔古纳海关牢记使命,重拳打击走私,筑牢祖国北疆经济长城。2006年4月,额尔古纳海关在室韦口岸查获夹藏走私的玉矿石660公斤,价值90多万元,涉案税款17万多元。这是额尔古纳海关建关后查获的第一起走私案件;2014年10月,黑山头口岸值班关员查获俄籍车辆车体夹藏走私玉矿石142千克、琥珀24.25千克,涉案金额76.59万元。同年12月,室韦口岸值班关员在进境俄籍货车申报进口货物中查获2.9吨玉矿石夹藏走私案件。其中最大一块单体重量达1.13吨,涉案金额72万元。2016年3月,黑山头口岸查获一起特大的麝香走私案,一次性查获走私入境的麝香255枚。这是目前我国查获数量最大、案值最高的车体夹藏麝香走私案。2017年4月,查获中籍旅客走私透辉石进境案,涉案金额2.46万元。2018年5月,查获俄籍货车走私桦树茸进境案,涉案金额144.9万元。

额尔古纳海关,以国家的名义,捍卫了祖国北部边疆的经济秩序。当初国门洞开,不法罗斯商人大摇大摆盗掘哈萨尔古城文物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在额尔古纳海关,除了坚守在黑山头、室韦两个口岸的一线关员,还活跃着办公室、后勤服务人员,他们虽然不在口岸上顶风冒雪,但同样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做好各项工作。

原办公室主任李文生常对工作人员说,在海关舞台上,如果说业务工作是前台,那么办公室工作就是后台。为一线提供优质服务,就是我们的天职。2004年6月的一个星期日,焦杰正在室韦口岸值班,他家的供水管道却因自来水压力过大而突然爆裂,正在家休息的关员得知消息后,全部投入到抢修工程之中。因总阀门被锈死,不能关闭,只能带水更换管道。同志们有的接水,有的搬运被水渍的家具,有的帮助工人师傅安装管道,整整忙了5个多小时。管道修好后,大家全身都湿透了。焦杰回到家中才听说此事,执意要请办公室关员吃饭表示谢意,都被大家谢绝了。

查验科关员王禄国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一天不慎将脚踝跌破,而这时王禄国正在口岸值班,爱人也出差在外,办公室关员任德辉立即把痛得不能走路的孩子送到医院。找医生包扎伤口、协助孩子拍片、帮助医生进行关节复位,楼上楼下地忙了一个下午,直到王禄国爱人从外地赶回来,才把孩子交到妈妈手中,并把母子送回家。

2005年两个口岸建设监管生活用房时,为了让现场监管的关员早日搬进去,办公室主任王军正犯腰间盘突出,他不顾路途颠簸,戴着厚厚的护腰多次往返黑山头口岸和室韦口岸建设工地。每次从工地回来后,都因为过度颠簸腰痛得他满头大汗,整夜不能入睡。

额尔古纳海关内勤关员,肩负着后勤、财务、技术、文秘、档案管理、机要、基建、接待、对外协调、代企业缴税等多项繁杂琐碎的具体工作。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技术兼会计王旭东。王旭东刚刚负责技术工作那会儿,对业务也不是十分熟悉,但他有一股子钻劲儿,一有时间他就研究电脑资料,学习技术知识,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他还请精通电脑技术的朋友亲自到办公室指导他攻克难关。不到半年时间,他竟奇迹般成为关里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关区每次财务报表汇编,王旭东都自告奋勇进行技术维护,被称为“会计人员中技术最好的,技术人员中最懂会计的”。

王国栋,额关办公室人员,做过出纳、服务中心副主任等。几年间成了多面手,练就了浑身的“武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钻得了地沟,当得了泥瓦匠。他置办了全套修理工具,管钳子、螺丝刀子、电烙铁一应俱全,办公楼里一些小维修,根本用不着去外面找修理工,职工谁家漏个水了,换个保险丝啊,国栋就上门服务了。管理食堂的时候,王国栋天天上街买菜,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王国栋的母亲从外地来看儿子,很是奇怪,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进了海关,还要天天上街买菜,

付中华,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008年10月,付中华被分配到额尔古纳海关办公室工作,男朋友是高中同学,为了她放弃了在深圳称心如意的工作, 回到呼伦贝尔,在海拉尔工作,付中华由此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周五晚回家,每周日晚回额尔古纳,怀孕时也是如此。产假过后,付中华开始了带着孩子上班的历程。每周一她带着孩子坐车到额尔古纳,白天保姆带,晚上自己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就是这样,付中华无怨无悔,把承担的审单、政工、党建、后勤采买等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那一年财政部有个检查组来额尔古纳,成员中有一位也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当他听说额尔古纳还有一位中山大学的小师妹的时候,可是吃惊不小,负责接待的王国栋告诉他,你吃的饭菜都是你师妹亲自从菜市场买来的,师兄惊讶得嘴都合不上了,深受感动,感慨不已。

这些年来,额尔古纳海关就是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能无私地照料和帮助他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2001年至2006年,额尔古纳海关党支部连续4次被额尔古纳市党委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至2012年,额尔古纳海关连续10年被呼伦贝尔市授予“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获得呼伦贝尔市 “精神文明标兵”称号。2007年被额尔古纳市地方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1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4年和2008年,额尔古纳海关业务科先后两次被评为呼伦贝尔市级“青年文明号”。在这个优秀的集体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全国海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田顺利同志为代表的优秀海关人。

边关精神薪火相传

近年来,随着总署预算资金向边关倾斜,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满洲里海关历届领导的关心关怀下,额尔古纳海关的工作、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9月,黑山头、室韦口岸值班关员搬进了新建成的口岸监管生活用房,住进了宿舍楼,楼里有了卫生间,有了电视,可以上网,黑山头口岸还可以洗澡了。

现在的口岸,已建成了新的联检楼,每人单独一个房间,电视、电脑、热水器一应俱全,随时可以上网,还有了wifi网络,硬件条件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就连室韦小镇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作为关员宿舍的老杨太太家的鸡房子如今已不见了踪影,变成了木刻楞俄式家庭游宾馆。但是往昔的岁月,还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每一个去过口岸值班的人都会给你讲上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不同的感受,故事千差万别,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凡是在那里工作的关员不仅从没叫过苦,往往还以苦为乐,有很多年轻人还把艰苦的环境当作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最近几年额关又分配来了不少新关员,他们风华正茂,刚刚从学校毕业就到这么艰苦环境来工作了,到了口岸以后觉得实际环境跟自己希望的差得很远。可是,在老一辈关员的感召下,年轻关员并没有被这么艰苦的环境所吓倒,他们普遍有着踏实乐观、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老一辈海关人的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

现任关长彭勃是从满洲里海关关保处调来额尔古纳海关的,他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额尔古纳海关,是一代代海关关员在艰苦条件下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理解的结果,也是关员家属默默奉献的结果,回顾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绩,那些苦,我们没有白吃。彭关长来额尔古纳海关后,老母亲在满洲里无人照顾,就紧急送到北京自己的妹妹家,说起这事,彭关长叮嘱笔者说,这事你可千万别写,这点事儿比起额尔古纳海关兄弟们这些年的经历不值得一提。

副关长王巍是2013年11月参加满洲里海关组织的竞争上岗,到额尔古纳海关的。当时他母亲正在病重,岳父也因车祸伤残,家里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他说,刚来额尔古纳的时候真的想回去,后来被额尔古纳海关关员们的精神感动了,王副关长说,这里的人做得很多,说得很少,朴实无华,积极向上,真的让人感动,要是现在让我离开,我真的舍不得走了。

见到米俊明时,他刚刚和同事一起在口岸查获了走私255只麝香的大案,脸上满是军人的刚毅,看不出喜悦。他说,在某巡逻艇大队时就与海关有过接触,感觉这个单位正规、有精神。2014年从部队转业时,自己第一个就想进海关,很高兴自己能够如愿。转业时,战友们为米俊明送行,纷纷劝说,老米,转业了你可得改改你的脾气了,地方可不像咱们部队,你一定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要夹着尾巴做人啊。如今来到额尔古纳海关一年多,老米很舒心,他说,感觉额尔古纳海关和部队没什么区别,甚至比部队感觉还好,当然了,收入可是比在部队时少了很多,可是,海关就是有一种精神在。在部队,主要是看主官,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额尔古纳海关不是这样,这个集体多年来已经具有了自己的品格,无论谁来当关领导,大家的心劲都是一样的。

额尔古纳海关年轻关员吴翥儒在他的散文《生命不息,我梦不息》中深情地写到:“回想过去的几年,我从一个娇生惯养的‘王子’,变成一名肩挑为国把关重任的海关人。是它改变了我,使我坚强、使我成熟、使我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这就是额尔古纳海关的边关精神: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乐观上进,不辱使命。春节前笔者陪同市文联和电视台的记者在室韦口岸采访,正遇到风雪和极寒,站在中俄友谊桥桥头,眺望漫天飞雪的远方,我想起了牧羊的苏武,在返程的路上我想起了宋小濂的另一首诗:“归宿无非草一蓬,前生铸就后身名。筹边节钺苏武意,守土幢麾定远情。……”。一百多年前,忧国忧民的宋小濂巡边至此,也想起了苏武。

苏武持“汉节”(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19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说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苏武在北海放羊,受尽苦难,忠贞不屈,回来时“须发皆白,节旄尽落”,就是说“头发和胡须都白了,汉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光耀千古。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是两千多年前苏武真实的写照。也是如今额尔古纳海关人坚守国门、奉献边关的最真实写照。

额尔古纳河,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递献”之意,后又逐渐引申为“奉献”之意。

额尔古纳,有一种奉献叫做为国把关……[1]

作者简介

吕阳明,1970年5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呼伦贝尔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