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集鎮位於太和縣城東10公里處。全鎮總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165畝,總人口500210,轄10個村民委員會,196個村民小組。集鎮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宜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農副產品豐富,有小麥大豆玉米脫毒紅芋薄荷等。[1]

介紹

近年來,關集鎮經濟發展較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較大,農民收入有較大增長。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以黃牛、生豬、肉雞、土雞、蛋禽、肉兔、肉鴿為主,目前全鎮有大中型養殖戶65家,小型養殖戶342家,已形成了不少專業化和規模化的養殖企業。林業發達,林網密集,全鎮共有1.6萬畝成片造林,這些林木生長良好,幾年內即可成才,林下散養土雞也形成了一定規模。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環境越來越好,招商引資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

關集鎮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九、商阜鐵路從東西兩側平行穿過,界阜蚌高速及太利公路從境內穿行。公路與105國道和606省道相接,水路由茨河進入淮河匯入長江。通訊設施完善,程控電話及移動電話已逐步普及。關集鎮自古人文薈萃,民風質樸,被譽為「書畫之鄉」,老一輩著名書畫家有張賀雲、孫仲瑾、張鵬侶等,新一代書畫知名人士有張祖九、戴雲飛、王金泉、孫虎等人。關集鎮風景秀麗,茨、谷河交匯處,河水橫溢,素湍綠流,碧波蕩漾,河道屈曲秀麗,兩岸八方蔥蘢可悅,秋時,泛舟遊覽於此美不勝收,古代太和八景之一「茨水秋泛」即在於此。關集鎮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鎮黨委書記、鎮長范兆友攜全鎮人民願與各界朋友,精誠合作,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

歷史沿革

關集歷史悠久,原名關渡口,雙河集,1948年設沙茨區,1950年改設關集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又設關集區,1992年撤區並鄉時設關集鎮。

關集鎮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宜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農副產品豐富,有小麥、大豆、玉米、脫毒紅芋、薄荷等。關集鎮經濟發展較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較大,農民收入有較大增長。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以黃牛、生豬、肉雞、土雞、蛋禽、肉兔、肉鴿為主,全鎮有大中型養殖戶65家,小型養殖戶342家,已形成了不少專業化和規模化的養殖企業。林業發達,林網密集,全鎮共有1.6萬畝成片造林,這些林木生長良好,幾年內即可成才,林下散養土雞也形成了一定規模。集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齊全,投資環境越來越好,招商引資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

關集鎮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九、商阜鐵路從東西兩側平行穿過,界阜蚌高速及太利公路從境內穿行。公路與105國道和308省道相接,水路由茨河進入淮河匯入長江。通訊設施完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網絡全面覆蓋,程控電話及移動電話已逐步普及。[3]

人文氣息

關集鎮自古人文薈萃,民風質樸,被譽為「書畫之鄉」,老一輩著名書畫家有張賀雲、孫仲瑾、張鵬侶等,當代書畫知名人士有張祖九、劉繼成、胡荔萍、王金泉、戴雲飛、孫虎、劉東方等人。

張鵬侶,男,安徽阜陽人,出生於1898年3月,1994年病逝,終年96歲。中國寫意畫家,對中國傳統文學有很深的研究。曾任太和縣人大代表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等社會職務,被成為「農民藝術家」。 張鵬侶先生先年從醫,新中國成立之初,曾參與創辦當地的醫療衛生機構,對中國傳統醫學有獨到的研究和建樹,一生中自創諸多中醫單方,懸壺濟世多年,為當地百姓解除無數例疑難雜症,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張祖九,1927年生於安徽省太和縣三塔鎮,自幼習畫。曾拜當時名家劉玉瑛、李伯英先生習畫。 1946年、1947年,他兩次在安徽阜陽中山紀念堂舉辦畫展,轟動一時,時年19歲。現存《魚鷹圖》一畫可見當年他少年意氣,當時的阜陽日報為之專題報道,讚揚他:「人小才高,前途無量」。

40年代,張祖九在上海求學於上海師專美術系。

40年代末,先生為理想之新中國,攜筆從戎奔赴西南。

解放前曾兩次舉辦個人畫展,後在滬求學,專攻國畫,49年隨軍入川,雖歲月蹉跎,幾經風雨,仍筆耕不輟,尤以小寫意花鳥見長,其作品深得各界喜愛,也為海外友人珍藏。1998年參加在台灣舉辦的大陸名家書畫展,出版有《張祖九畫集》一、二卷。作品和傳略編入各類藝術書籍及名人書畫集。 劉繼成,1943年,劉繼成出生於全國書畫之鄉——安徽太和。畢業於安徽藝術學院美術系,隨後在安徽省曲劇團待了3年。1966年他進入阜陽文化館,當時外面正在進行着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他卻冒着風險組織了當地畫家和美術教師,辦了十幾期美術培訓班。後來,劉繼成聽說離阜陽不遠的王店公社的王寨大隊裡有不少人農民畫畫得不錯,於是,他前往該大隊,對當地的農民畫家進行了幾次系統培訓,並將他們的作品組織向外推出。其中,有3幅農民畫被省出版社出版,26幅農民畫參加了各種展覽,其中有幾幅還在全國展覽中展出並獲獎。就是在與畫家們的交流中,劉繼成也開始了自己的年畫創造生涯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他1975年創作的年畫《又添新糧倉》被北京和安徽出版了三次,影響巨大。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劉繼成又開始學習剪紙,取得了不俗成績。1989年,他的作品在全國首屆剪紙大賽中獲一等獎;1993年,由他帶隊的安徽剪紙隊在中國藝術大展上獲得組織獎;1996年,他的作品「二龍戲珠」獲全國彩色剪紙展一等獎;2001年,他的撕紙作品「哥倆好」獲中國民間民俗大獎賽一等獎……2006年,劉繼成被評為「安徽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從2007年開始,他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構思創作了30多幅大型剪紙《中國奧運金牌頌》,這一作品將我國參加奧運會以來獲得金牌的112位選手的容貌,通過傳神的剪法和刻法,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一方剪紙中。2008年8月8日,在奧運會舉行當天,首都博物館展出了劉繼成和他的剪紙團隊創作的28幅《中國奧運金牌頌》。不僅本人在藝術上成就頗高,在幫助別的藝術家上,劉繼成也是一直不遺餘力。他曾先後幫助10多位生活較為貧困的農民剪紙藝人找到一份固定工作,並將他們的作品推往大大小小的展覽會。

胡荔萍,男,1927年生,安徽太和人,畢業於安徽大學藝術系,師從花鳥畫大師張書旂先生,許以「書旂門人」稱號;曾任蚌埠市首屆美協主席,曾參加第一屆全國美展、華東美展及各類美展,在蚌埠、合肥舉辦個展,在國內外許多城市舉辦合展,許多作品被藝術機構、個人收藏;出版畫集和繪畫教材多;現任安徽美協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張書旂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上海海上書畫研究所研究員,阜陽書畫研究會高級畫師,蚌埠畫院畫師。

王金泉(1962-)又名胡杰,王枕溪,齋號平疇山房,怡蓮草堂。安徽太和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仁濟書院院長。師承郭連波(伯雨)先生。作品以行、隸為主,兼習楷、篆。學書三十年,書作尚未做定格,屬擅變型書家。作品參加全國首屆新人新作展、第四、五、六、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五屆獲優秀獎、第八屆獲二等獎),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全國一、二、三、四屆楹聯書法大展(其中一、四屆獲一等獎,三屆獲銀獎),全國首屆隸書展,全國首屆書法藝術節--全國百家精品展,全國首屆扇面書法展,全國第一、二屆行草書法大展(其中二屆獲金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99中國書法年展,第一、二屆流行書風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

劉東方,(又名劉賓),男,漢族。1972年8月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關集鎮,現定居黃山。現為: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總編輯兼藝術總監、八方藝術學會顧問、黃山東方書畫院院長。

其國畫山水作品,曾先後榮獲:「草原頌全國書法美術攝影大展」優秀獎、「首屆全國杏林杯書畫大展」佳作獎、「中國海南椰風杯國際書畫藝術大展」銀獎、「中國藝術博覽會」銀獎等獎項,作品還被多家報刊媒體所刊載。曾為多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受邀繪製國畫導遊圖。有資料顯示,其國畫山水作品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收藏。

關集鎮風景秀麗,茨、谷河交匯處,河水橫溢,素湍綠流,碧波蕩漾,河道屈曲秀麗,兩岸八方蔥蘢可悅,秋時,泛舟遊覽於此美不勝收,古代太和八景之一「茨水秋泛」即在於此。

關集鎮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鎮黨委書記范兆友、鎮長張鵬攜全鎮人民願與各界朋友,精誠合作,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