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的图片

关,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读作guān,最早见于金文,原为会意字,从门,门内有闩。 小篆变为形声字,从门从丱(guàn)。后简写为"关"。本义是门闩,引申为"闭合""关口""涉及"等意思。"关"也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关

拼音; guān

繁体; 关

部首; 丷

字码; U+5173

五笔; UDU

仓颉; TK

郑码; UAGD

笔顺; 点、撇、横、横、撇、捺

字级; 一级字(0532)

平水韵; 上平十五删

注音; ㄍㄨㄢ

总笔画; 6

部外笔画; 4

繁体部首; 门

笔顺编号; 431134

四角号码; 80804

文字源流

关,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为会意字,从门,门内有闩。战国文字"关"即从门,中像门闩。小篆变为形声字,从门,ࢇ�声。南北朝以来的俗字,曾把繁体字"关"中间的部分简作"关"。近代民间又将外面的"门"省略,写作"关"。《简化字总表》采用了这种写法。关还是笑的异体字之一。

"关"字的本义是门闩。引申为关门。由关门的关,引申为关口。人体的各部位,常以关名,即关节。还可指机械的发动处。后起意义还有牵连,涉及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ࢇ�声。古还切。

说文解字注 以木横持门户也。通俗文作ࣟ�。引申之、周礼注曰关、畍上之门。又引申之、凡曰关闭、曰机关、曰关白、曰关藏皆是。凡立乎此而交彼曰关。毛诗传曰。关关、和声也。又曰。闲关、设舝皃。皆于音得义者也。

从门。ࢇ�声。古还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戌集上】【门字部】关

《唐韵》:古还切。《集韵》《韵会》《正韵》:姑还切,ࠀ�音瘝。《说文》:以木横持门戸也。《韵会》:要会也。

又《玉篇》:扃也。《正韵》:塞门也,门牡也。

又关津。《周礼·地官·司关》: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聮门市。注:界上之门也。《礼·王制》:关讥而不征。《易·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

又墓门也。《周礼·春官·巾车》:及墓,呼启关陈车。注:关,墓门也。

又《集韵》:通也。《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疏:关通衡石之用,使之和平。《易·同人注》:虽是同人卦下之辞,不关六二之义。

又《韵会》:关,所以闭也。《楚辞·招魂》:虎豹九关。注:使神虎豹,执其关闭。

又《正字通》:关策,犹关说也。《史记·梁孝王世家》:有所关说于景帝。

又《博雅》:驿也。

又塞也。

又《正韵》:戾机也。

又聮络也。

又涉也。《后汉·张升传》:升少好学,多关览。注:关,涉也。

又由也。《前汉·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注:关,由也。

又穿也。《礼·杂记》: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疏:关,穿也。

又三关。《淮南子·主术训》:三关者,不可不愼守,谓耳目口不当妄视听言也。

又关藏。《荀悦·申鉴》:善养性者得其和,邻脐三寸谓之关。关藏呼吸,以受四气也。

又关脉。《史记·仓公传》:少阳初关一分。注:《脉经》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从寸至尺,名曰尺,泽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又关孔。《周礼·冬官·车人·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注》:首六寸,谓今刚关头斧。疏:汉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

又以柄关孔。

又《史记·封禅书》:因巫为主人,关飮食。按关即索字意。

又《韵会》:闲关,崎岖屈转貌。《后汉·荀彧传》: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武。

又《正韵》:关白也。《前汉·王褒传》:进退得关其忠。

又《正字通》:闲关,车छ�声。《诗·小雅》:闲关,车之छ�兮。传:闲关,设छ�也。

又《正字通》:关关,鸟鸣声。《诗·周南》:关关雎鸠。传:关关,和声也。

又斧名。《后汉·马融传》:扬关斧。注:关斧,斧名也。

又地名。《史记·项羽纪》:行略定秦地函谷关。《前汉·高帝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注: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又《集韵》:亦姓。

又《集韵》:乌关切。《正韵》:乌还切,ࠀ�音弯。《集韵》:持弓关矢也。《左传·昭二十一年》:将注豹则关矣。注:关,引弓。《释文》:乌环反。《孟子》:越人关弓而射之。

又《韵补》:叶圭悬切,音涓。刘歆《遂初赋》:驰大行之严防,入天井之乔关。望庭燧之皦皦,飞旌旐之翩翩。卢谌《怀古诗》: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