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典 |
典(拼音:diǎn)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典的古字形像双手捧着竹简的样子,本义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典籍的内容是要人们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为常道、准则,进而引申出制度、法律义,又引申为礼节、仪式和典礼。由典籍本义还引申出典故、故事、典雅、古朴等义。由准则义引申出动词主持、掌管义,也引申出抵押、典当(dàng)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典
汉语拼音; diǎn
注音字母; ㄉㄧㄢˇ
平水韵部; 上声十六铣
部首; 八
笔画数; 2+6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敟、䓦、ࠔ�、ࠔ�、८�、ࠔ�
统一码; 基本区-5178
五笔; MAWU
仓颉码; TBC
郑码; IDEO
四角码; 55801
字级; 一级(1092)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3)的"典"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册"字,意为编连在一起的用来书写的竹简;下部是一双手。两相会意,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书册。这书册称为"典",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也就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籍。
在殷商时期,以形象会意的"典"字有在"册"形下、双手形之间加平行两短横为饰笔的形式,有的把双手省作一手形。西周时代,完全失去了双手形,册下的部分变为"丌"形(图4、5)。战国的典字样式,"册"字已有在竖笔(像单根竹简)上端加圆形饰点的,写作图9;或把圆点变成短横,。
"典"字中的"册"形竖笔上端的两个圆点受全字词义影响,至春秋时期有演变成"竹"头的,所以《说文解字》说"古文'典'从竹"。秦隶开始把"册"形左右两条边竖的上端截去,与上部长横接连成"ㄇ"形,中间只留两条高出的竖线,并把"册"下一横变成长横,为汉隶和楷书继承。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上】【丌部】多殄切(diǎn)
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宏,古文典从竹。
〖注释〗①五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据《孔子家语》,黄帝、颛顼、尧、舜、禹为五帝。"②"庄都"句:此字之别说。庄都,许慎博访之通人。
说文解字注
五帝之书也。
三坟五典见《左传》。
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
阁犹架也。以丌庪阁之也。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
庄都说,典,大册也。
此字形之别说也。庄都者,博访通人之一也。谓典字上从册,下从大,以大会意,与在六上说异。不别为篆者,许意下本不从大,故存其说而巳。
宏,古文典,从竹。
古文册作笧,此从古文册也。汉碑多有从竹、从艸者。
广韵
多殄切,上铣端 ‖典声文1部(diǎn)
典,主也。常也。法也。经也。又姓,《魏志》有典韦。多殄切。五。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典·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6
古文:宏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多殄切,颠上声。《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尔雅·释言》:典,经也。《广韵》:法也。《书·舜典》:慎Ὢ五典。注:五典,五常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经即是法式。
又《周语》:召公曰:瞽献典。注:典,乐典也。又典守,犹主也。《周礼·春官》:典同。又:典瑞。《战国策》:我典主东地。注:典犹职典也。
又姓。《魏志》:有典韦。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徒典切,音殄。《正韵》:坚润貌。《周礼·冬官考工记》:是故辀欲颀典。注:颀读为恳。典,坚韧貌。《韵会》:一曰车辕束。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丨(竖)②㇕(横折)③一(横)④丨(竖)⑤丨(竖)⑥一(横)⑦ノ(撇)⑧丶(点)
【写法】❶上部"ㄇ"在田字格中心部位,上宽下窄;框内横笔在横中线;中间两竖笔分写在竖中线左右,起笔左低右高;末笔长横两端超出上部。❷末两笔撇、点,分列竖中线左右,收笔持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