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养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养生

中文名称 养生

涉及 美学、心理学

养生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词语解释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之道

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引证解释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唐韩愈《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宋陆游《斋居纪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3、畜养生物。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赵阅道为人清素,好养生,知成都,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孙子·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张预注:“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5、生育。《史记·日者列传》:“而以义置数十百钱,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养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满之患。”

6、指奉养父母。《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焦循正义:“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送死养生,立后继绝。”

道教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少私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这个描述是说黄帝跟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远远超过众人——刚生下有神灵,柔弱时就能够说话,幼小时就非常的迅速、果断;长大后非常敦实、敏捷,成人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实,这不仅仅是说黄帝,而且是在说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小孩子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叫“生而神灵”。刚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里面握拳。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即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神气不外泄的。所有人刚出时都由脐带跟母亲的精气神连在一起,随着“啪”的一声把脐带剪断,人就变先天为后天。当人长大之后,手慢慢地松开了,之后的一辈子里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人,最后逐渐老去,撒手而归,撒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发现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所以提示我们,养生就要复归,要慢慢地回归到婴儿的那个状态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时候就会说话,我们试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都在说什么?他们总在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还有的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这是终极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婴儿问的都是哲学问题,一个人离哲学越近,就离婴儿的状态越近;离婴儿的状态近了,你想不长寿都难啦。而我们长大后问的多是世俗问题,比如我们总是问:“吃了没有?”“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多大的房子?”我们失去了我们幼小时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关怀生命本质,越来越失掉天真。今天,当我们吃穿不愁的时候,其实需要超脱一些,去关怀一下生命的本质,对终极问题发问,只有多考虑这样的问题,你才能成为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关于养生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1]

参考来源

  1. 养生养生 搜狐网,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