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军械库博物馆

军械库博物馆(英文名 Moscow Armoury Museum;俄文名 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Оружейная палата):亦称“克里姆林宫兵器馆”。

军械库博物馆是俄罗斯最富有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1]。作为国宝库的历史始于16世纪。这里收藏着大量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圣像制品、皇冠上的宝石、十字架、加冕长袍、宝座、车、昂贵的教士法衣、拜占庭客串、法贝热复活节彩蛋、武器、防具、饰品、各种家居用品、昂贵的裘皮大衣、作战和阅兵用的马具、兵器和武器装备等。许多外国使节向莫斯科敬献的珍贵礼品也收藏在这里。这里最主要的收藏品还包括克里姆林宫内的诸多作坊,如制作国家象征物、贵重器皿、金银首饰等的金银制品作坊,缝制皇室人员服装服饰的服装作坊,制作华丽马具的皇家马厩。

两层博物馆大楼是根据建筑大师康斯坦丁·安德列耶维奇·托恩院士的设计方案于1851年兴建的。这座建筑被纳入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次翻修改建中加装了保护藏品的现代化设备。

中文名称:莫斯科军械库博物馆

外文名称: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Оружейная палата

地理位置:俄罗斯 莫斯科

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开放时间:除周四外,入场10:00-12:00,14:30-16:30

中文别名:克里姆林宫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军械库、军械库博物馆

英文名称:Moscow Armoury Museum

目录

建造历史

“莫斯科军械库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808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最初在1508年,这里是作为皇家兵工厂,是武器、饰品和各种属于沙皇其他购买物品的储存地。这里曾经是莫斯科最好的枪炮技工、珠宝商和画家的工作场所。在17世纪克里姆林宫军械库也被当作传授绘画和手工艺品的一些工作室。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各作坊的工作受到压制,根据彼得大帝的命令,最好的工匠陆续被调往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727年,全部艺术品库和作坊合并为"作坊和兵器库"。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博物馆的前身。1806年,亚历山大一世下令让作坊和兵器库对外开放。1812年根据叶戈托夫的设计方案修建了一座博物馆大楼,该楼一直用到19世纪中叶。

保存至今的两层博物馆大楼是根据建筑大师康斯坦丁·安德列耶维奇·托恩院士的设计方案于1851年兴建的。这座建筑被纳入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次翻修改建中加装了保护藏品的现代化设备。至今,整座博物馆的内部展出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共有4000多件展品在9个展厅(一层4个,二层5个)同时展出。最近收集的藏品被确定在1986年。

展馆藏品

穿过亚历山大花园沿斜坡拾级而上,经过鲍罗维茨基塔楼进入克里姆林宫院内,就来到了闻名世界的博物馆——莫斯科军械库博物馆大楼前。像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内的珍宝馆一样,军械库兵器馆藏身于古老的克里姆林宫院内。军械库博物馆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它是以克里姆林宫内一个制作兵器的作坊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国宝库的历史始于16世纪。这里收藏着大量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圣像制品、昂贵的裘皮大衣、作战和阅兵用的武器装备等。许多外国使节向莫斯科敬献的珍贵礼品,包括贵重面料、金银珠宝、马具兵器等也收藏在这里。这里最主要的收藏品还包括克里姆林宫内的诸多作坊,如制作国家象征物、贵重器皿、金银首饰等的金银制品作坊,缝制皇室人员服装服饰的服装作坊,制作华丽马具的皇家马厩。克里姆林宫的作坊都是独特的艺术学院,俄罗斯最具艺术天赋的优秀大师们在各自的作坊里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珍品。

第一展厅

参观首先从位于二层的第1展厅(7-17世纪俄罗斯的金银制品厅)开始。这里的展品大多出自克里姆林宫的工匠之手,也有闻名古城基辅、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尔、科斯特罗马、切尔尼戈夫、梁赞等地工匠的杰出作品,还有拜占廷、南部斯拉夫和格鲁吉亚的实用艺术品。这些展品反映着中世纪俄罗斯艺术的起源和各种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

吸收古希腊罗马和东方艺术精髓的拜占廷艺术于10世纪随着罗斯与拜占廷双边关系的建立而传入俄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俄国的工艺大师们保持并发展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风格,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珍品。遗憾的是,战火毁掉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古老工艺品的研究,可以追踪8个世纪以来珠宝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以及在首饰制作方面民族流派的形成过程。展品中有1822年在梁赞发现的珍宝,从中可以看出12-13世纪的珠宝制作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直径为12.5厘米的金质护心胸盘做工精细,表面压满精美的花纹,镶嵌着珍珠和大块的宝石,圆盘的中心采用珐琅彩釉技术焙烧出纹理清晰的圣像。珐琅是一种质地像玻璃的物质,通过添加不同的氧化物能焙烧成不同的颜色。珐琅彩釉技术的操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高超的工艺和经验,因此,这项技术的采用说明当时的珠宝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教堂内布施圣餐的银祭杯是符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12世纪实用艺术的典型代表。高26厘米的银祭杯由底座、杯体和上部的银碗三部分构成,精妙之处在于三部分的构成比例极其和谐,体现出高超的设计水平。14世纪的珠宝制造业由于蒙古的入侵而进入了萧条期,只有免遭战火蹂躏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北方手工业城市保持着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势头。1329年为诺夫哥罗德大主教莫伊谢伊制作的银祭杯高23厘米,压有精细花瓣图案的杯体表面镶嵌着玉石和红宝石,是诺夫哥罗德工艺制品的典型代表。

统一的俄罗斯帝国的逐渐形成使15-16世纪莫斯科的珠宝首饰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流传至今的作品博得了现代人的高度评价。众多制作精美的手抄本福音书封面采用了金银丝绣花和珐琅彩釉工艺,封面的中部镶嵌着焙烧成的耶稣基督受难像,封面的四角为使徒和圣母像。稍加细看还会发现,在封面的底部刻有制作工匠的签名。乌银是由银、铅、硫、锡、铜熔合而成的黑色合金,主要用来装饰金银制品表面的图案底色,各种元素成分的多少决定着乌银成色的深浅。乌银工艺因广泛采用到16世纪中叶已达至繁荣期,其艺术典范是1561年由克里姆林宫的作坊为伊万雷帝与玛丽亚的婚礼精心制作的直径为42.3厘米的大金盘。盘心部压有弧状的螺旋花纹,深色边缘有雕花和题词,它们所采用的就是乌银工艺,这种样式被莫斯科的工匠们一直沿用到17世纪末。采用乌银工艺制作的工艺品的另一个典范是教堂用的圆顶教堂形状的手提式金香炉,炉体表面的金黄色圣徒造型在采用乌银工艺制成的深色炉体的衬托下栩栩如生。

第二展厅

第2展厅(17-20世纪初俄罗斯的金银制品厅)展品是第1展厅展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发展。这里的金银展品主要为船形长把勺、海碗、酒杯和酒盅等。俄罗斯特有的船形长把勺最早出现于多河流湖泊的北方,那里的居民摇着木船捕食野鸡、野鸭和天鹅,船形长把木勺随之诞生。展品中有为沙皇特制的船形长把勺,但它是由整块重约2千克的金子制成的,用于喝蜂蜜。

17世纪,珐琅彩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银餐具和宗教用品的表面,先在器皿的表面涂上一层珐琅质,焙烧后用加了香精油的特殊颜料在白色的底面上绘出色彩艳丽的金黄色向日葵、深蓝色矢车菊和浅紫色郁金香图案,再经过焙烧便制成了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伏尔加河沿岸分布着广袤的森林,由此孕育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木雕制造业。这里的工匠将高超的木雕工艺运用于银器制造,制作出的银器表面刻有凹凸明显的浮雕式图案。雅罗斯拉夫尔的工匠于1697年制作的手提式香炉便是多层浮雕式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彼得大帝的改革和迁都使俄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随着兴建新都工程的启动,对金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满足军需和建都的需要,彼得大帝专门颁布了关于限制用金银制造民用制品的命令,并于1711年将莫斯科的工匠调到彼得堡的兵工厂、沃罗涅日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造船厂工作。尽管这样,俄罗斯18世纪的珠宝首饰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珐琅彩釉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展品中有一个椭圆形的金鼻烟盒,盒盖上以红棕色的珐琅为底色,正中画有身披铠甲和蓝色绶带的椭圆形彼得大帝肖像。在胸章和金属胸像的制作上也广泛采用了珐琅彩釉技术。1707年制作的胸章高15厘米、宽7厘米,正中是彼得大帝在阅兵仪式上的珐琅彩釉肖像,头像的四周装饰着名贵的红宝石和金刚石。1720年在彼得堡为大主教制作的银质胸像,顶部是嵌入金银和红宝石十字架的小皇冠,正中是用珐琅彩釉技术制作的圣母像,圣母怀抱受难的耶稣在哭泣。

到18世纪中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欧洲国家交往的扩大、双方贸易额的增长、欧洲生活标准的确立,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欧式建筑在新首都的出现以及茶、咖啡、可可的引入要求制作出欧式的室内装饰品和适合新式生活的欧式餐具,如茶壶、茶炊、咖啡壶、牛奶壶等。船形长把勺、酒碗等俄国传统餐具开始退出实际生活。在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室内装饰品和餐具制作更加精美,成为脱离实际生活的观赏品。

1737年在彼得堡制作的带托盘的银汤碗为18世纪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托盘的表面压满花草水果形的卷边花纹,汤碗的内壁平滑如镜,上面模压出简单的贝壳状条纹,与托盘上的花纹巧妙地融为一体,处处体现出俄罗斯传统文化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

1759年在彼得堡为伊丽莎白女皇制作的直径为11厘米的银鼻烟盒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经典之作,盒盖上镶嵌着精致的女皇侧面头像,烟盒的表面雕刻着女皇执政时期发生的四件重大历史事件。洛可可艺术风格在俄罗斯持续的时间不长。

从18世纪70年代起,以花瓣、桂树和橡树枝对称图案为主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开始在俄国流行,并逐步取代以不规则图形为主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俄罗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是以古希腊、罗马的精雕细刻的古典主义艺术为基础的。在1794年制作的福音书的金质封面已用金刚石排成整齐的网状图形,对称地装饰着蓝宝石、钻石和紫水晶,其中宝石总数达到3417颗。

19世纪末,铸造的金银艺术品开始在俄罗斯流行,主要类型有餐具、身着古罗马服装的天使造型蜡烛台、立式花瓶和奖杯。展品中有1814年为著名的俄军将领、在粉碎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顿河哥萨克民兵的组织者普拉托夫伯爵制作的直径为47厘米的银盘,银盘的表面压有一组寓意深刻的组合图形,正中央是俄罗斯国徽和普拉托夫名字,下面是马刀、奖章和军旗,左右环绕着美丽的月桂枝。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和冈察洛娃在1831年举行婚礼时戴过的一对银质婚礼花冠也保存在这里,其顶部插有十字架的蓝色珐琅彩球闪闪发光。

到了19世纪,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生产金银制品的作坊开始合并成拥有专门的机械设备的大型工厂或专业公司。1842年,法国人古斯塔夫·法贝热在彼得堡成立法贝尔珠宝首饰公司。1870年其子彼得·卡尔·法贝热开始全面掌管该公司事务,并逐渐使它成为19世纪俄罗斯最大的、享誉全球的珠宝首饰公司。曾在俄国学习并周游欧洲的彼得·卡尔·法贝热极具创新精神。他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能够开合的复活节彩蛋不仅是高贵的装饰品,而且成为皇室和上流社会的馈赠礼品。

米哈伊尔·佩尔欣(Mikhail Perkhin)也是法贝尔公司的天才设计师。他出身农民,自学成才。188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作坊,制作并向法贝尔公司提供复活节彩蛋。1891年佩尔欣为"亚速号"巡洋舰设计制作了一枚彩蛋,这枚名为亚速海回忆彩蛋由深绿色的血滴石制成的彩蛋表面装饰着金黄色的卷花饰条,镶嵌着耀眼的钻石。打开彩蛋,里面即是曾在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中荣立战功的"亚速号"战舰模型。"亚速号"在这场海战后成为俄国海军史上第一艘有权悬挂格奥尔基军旗的军舰。

1899年,佩尔欣制作了一枚不同凡响的带有机械装置的钟表彩蛋——百合花束时钟彩蛋,整座装置由底座、中间的立式彩蛋和上部乳白色珐琅花束组成。彩蛋的正面安装着由钻石制成的指针和白色的时间刻度圈,上满发条后刻度圈开始转动并显示时间。

20世纪初,佩尔欣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制作了精致的火车模型彩蛋——跨西伯利亚铁路纪念彩蛋。5节车厢用纯金制成,车窗上镶嵌着精致的水晶薄片,每节车厢上清晰地标有头等、二等、吸烟、邮政等字样。用白金制成的车头上装有牵引装置,用一把小巧的金钥匙上弦后即可以牵引长达39.8厘米的整列火车前进。放置火车模型的彩蛋表面刻有西伯利亚大铁路经车里雅宾斯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区域地图。

1904年制作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彩蛋的下部装有八音盒,上弦后能奏出优美的教堂音乐;上部是圣母升天大教堂的葱头形圆顶,透过教堂的任何一扇窗户都能看到圣母升天大教堂内制作精美的像壁。

1913年为纪念罗曼诺夫王朝成立300周年,法贝尔公司精心制作了一枚带有罗曼诺夫王朝18位男女沙皇头像的复活节彩蛋,以献给当时的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每一位沙皇的圆形头像上都镶有一圈闪闪发光的钻石,罗曼诺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头像占据了彩蛋正中最显眼的位置。彩蛋的底座造型别致,立在盾牌上的、两只爪分别握有象征皇权与教权的权杖和金球的双头鹰支撑着彩蛋,象征着皇权的稳固与威严。彩蛋的里面安装着一架能够转动的地球仪,在两个半球上分别绘制出1613年和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疆界。

第三展厅

进入第3展厅(15-19世纪东方和欧洲的阅兵兵器厅),大量西欧和东方制作的骑士盔甲、冷兵器和火器便展现在眼前。骑士的铠甲通常是按人体结构精心打制的,关节处用皮带与合叶固定,鉴于整套铠甲重达30-35千克,所以只能成为骑士的防卫用具。德国15世纪制作的铠甲是展品中最早的一付铠甲,式样美观、设计合理,铠甲的脚部带有尖头,符合当时鞋子的流行样式。

从16世纪起俄国加强了与东西方的联系,东方的使者来到俄国,也带来了大批珍贵的礼品。这里陈列的就是外国使者送给俄国皇室成员的礼品,其中以土耳其和伊朗的冷兵器最为著名。16世纪产于伊朗的盾牌曾归伊万雷帝手下的大臣费奥多尔·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所有,他死后该盾牌于1622年被收归国有,在1687年兵器库的登记册上被列为一号珍贵物品,它由一整块精钢制成,表面装饰着包金的螺旋形图案和动物的造型。长度为20厘米的短剑是伊朗和土耳其的工匠合作完成的工艺品,伊朗的工匠在剑身上用金子压出精美的花纹,土耳其的工匠在剑柄和剑鞘上包上一层软玉,上面镶嵌着网状金线和红宝石。手柄上镶满宝石质地的斧子和短锤矛,反映着东方冷兵器的制作风格与精湛的制作工艺。

第四展厅

第4展厅(12-19世纪初的俄国兵器厅)是一个单独的圆厅,门前立着一座镂空的对开铁门,也叫国徽栅栏门。国徽栅栏门上布满刻有俄罗斯帝国各城市城徽的标牌,它们共同围绕着位于大门正中的俄罗斯帝国国徽。从15世纪起,莫斯科大公的印章上开始出现手持长矛的骑士图案。

1472年,伊万三世娶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康斯坦丁的女儿索菲娅公主为妻,以确认自己为拜占廷帝国的合法继承人。与此同时,伊万三世开始在自己的印章上采用拜占廷帝国的国徽,即象征神圣罗马帝国东西部的双头鹰图案。

到17世纪下半叶,手持长矛勇战毒蛇的骑士与双头鹰图案正式构成俄罗斯帝国的国徽图案,而手持长矛勇战毒蛇的骑士图案则成为莫斯科的城徽图案。彼得堡城徽上的两把交叉的锚与中间竖立的权杖是沿海港口城市与都城的象征。在饱受战火蹂躏的古城梁赞的城徽上雕刻着手握出鞘宝剑的梁赞大公的高大形象,象征着誓死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精神。图拉城徽上的三把交叉起来的宝剑和两把锤子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该城作为俄国武器制造地的悠久历史。

斯摩棱斯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俄国的边境城市,防御一直是当地居民时常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一只卧在火炮上的报信鸟则构成了城徽的图案。托博尔斯克城徽上的哥萨克首领的权仗和叶尔马克的盾牌反映着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曲折经历。由于西伯利亚一直是俄罗斯毛皮狩猎业的中心,因此,在西伯利亚地区许多城市的城徽上都有毛皮兽的造型。例如,在伊尔库茨克的城徽上就刻着一支口衔紫貂的海狸。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历史上流传着崇拜鹿的习俗,鹿的形象也就成为城徽上的标志性图案了。从城徽上的三条小鲟鱼不难看出18世纪的萨拉托夫省以丰富的渔业资源闻名全俄。据传,历史上蛇曾经大量栖息在喀山地区,这一传说与喀山城徽上的飞龙造型是吻合的。有些城市的城徽图案与这些城市建城时的奇闻逸事密切相关。

兵器展馆

穿过国徽栅栏门进入大厅后,才算到了名副其实的兵器馆。展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用于阅兵和作战及狩猎的冷兵器和火器。大部分展品反映着生活中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历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国务活动家的遗物。    展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列的是12-17世纪俄国军队使用的盔甲、冷兵器和火器。这一时期的战斗以肉搏战为主,因此,带有护面罩的头盔、铠甲与盾牌成为军人的基本防护用具。铠甲中用2000枚小铁环编织成的重15千克的环甲是士兵作战的基本装备,其制作过程非常复杂。

展品中还陈列着16世纪为沙皇鲍里斯·戈杜诺夫和1620年克里姆林宫兵器库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制作的轻柔、坚固的全套环甲。俄罗斯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与军事统帅、曾打败瑞典侵略军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父亲雅罗斯拉夫大公的头盔是展品中最古老的一顶头盔,大公本人就是戴着这顶头盔参加了1216年在利佩茨克爆发的战斗,结果大公率领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军队被苏兹达利公国军队击败,大公本人落荒而逃,溃败中他将头盔和铠甲埋入地下。1808年当地的农民将其挖出并送到彼得堡,宝物重见天日。1557年伊万雷帝下令为自己3岁的儿子伊万制作的高高的圆锥形头盔是14-16世纪俄罗斯头盔的典型样式,这种样式流传了几百年。

古俄罗斯的冷兵器主要有长矛、圆锤、六叶锤、刀刃为半月形的斧子、宝剑和马刀。在兵器馆内保存至今的、由克里姆林宫工匠制作的火器大约有300件,其中火枪的枪身、枪机和枪托都是艺术品,装火药的火药池、火镰和扳机为蛇、龙、鱼和怪兽形状,表现出超凡的想像力。镀金的枪身刻有精美的花纹,枪托上镶嵌着珍珠贝、银饰和象牙。猎枪套是狩猎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象征。

1628年克里姆林宫兵器库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制作的皮质枪套表面还装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尼基塔·达维多夫是17世纪俄罗斯杰出的兵器大师,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兵器库工作了50多年,1621年他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制作了一顶带帽徽、帽檐和护耳的锥形钢盔,既具有东方风格,又保留了俄国头盔的传统式样,在头盔的设计、制作与装饰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历史上曾领导俄国军民英勇抗击波兰入侵者的两位民族英雄--下诺夫哥罗德的税务官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大公亲手使用过的两把普通的马刀也陈列在这里,马刀上的豁口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战争的惨烈。16-17世纪是普及火器的时代,冷兵器逐渐失去了作战的意义。

第二部分为俄罗斯18-19世纪初的兵器。全部展品反映着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历史。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拉斯特雷里于1741-1743年制作的彼得大帝锡质浮雕像反映了北方战争中的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彻底打败了瑞典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俄国拥有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正是由于彼得大帝创建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才最终赢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这里陈列着大量瑞典军队的战鼓、定音鼓、信号枪、冷兵器和火器。由里加市议会敬献的金钥匙每把重达620克,它们是为纪念1710年从瑞典人手中夺回里加而特制的。18世纪,图拉、彼得堡、兹拉托乌斯特成为俄罗斯武器的制作中心。彼得大帝认为,俄罗斯必须享有先进的军事工业。1712年2月15日,他下令在图拉市建立兵工厂,两年后工厂就开工生产兵器。彼得堡制作的宝剑工艺精湛,打磨过的宝剑如同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兹拉托乌斯特市制作的马刀闻名全俄,刀刃经过烧蓝处理,刀身上刻着俄军在1829年的俄土战争中攻占瓦尔纳要塞的图案,刀鞘上有象牙装饰。

兵器馆中陈列的全套俄罗斯勋章在展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授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12世纪的基辅罗斯,当时向有功之臣授予金银颈饰。15-16世纪开始用金银餐具、名贵皮毛和贵重衣料奖励有功的人。

俄国的第一枚勋章是1698年彼得一世设立的圣安德烈勋章。它是以使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伊的名字命名,带有国徽和十字图案,专门授予杰出的俄军统帅。第一位获此勋章的是费奥多尔·戈洛温元帅。1703年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俘获了两艘瑞典军舰,这项功绩使他成为第六个获此殊荣的人。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库图佐夫、巴格拉季翁都曾获此勋章。

叶卡捷琳娜一世奉彼得一世之命于1725年在彼得一世死后设立了奖励军事与非军事人员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1735年为纪念彼得一世的女儿安娜设立了四级圣安娜勋章,这也是俄国首枚授予普通军官的勋章。1769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设立了以历经苦难的常胜将军格奥尔基命名的最高级别的勋章--四级圣格奥尔基勋章,她本人授予自己第一枚一级圣格奥尔基勋章。在地位与授勋人数方面,圣格奥尔基勋章高于圣安德烈勋章,到1917年为止,获得过圣安德烈勋章的人超过千人,而获得过圣格奥尔基勋章的只有25人,他们中有鲁缅采夫、波将金、苏沃洛夫与库图佐夫。配有带子的格奥尔基十字奖章是1807年专为士兵设立的,1856年分为四级,前两级是金质的,后两级是银质的,获得过格奥尔基十字奖章的士兵能够免受体罚。到十月革命前,授勋的对象只有皇室、军队、文职和神职人员,农民和普通市民一直被排除在外。

第五展厅

二层的最后一个展厅即第5展厅(13-19世纪的西欧银器厅)以其特有的藏品享誉全球。这里的银器大部分是由外国使节送给俄罗斯皇室成员的礼品,其中的英国银器极为珍贵,它们至今保存完好,而这类藏品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就是在英国,也很难看到了。17世纪末,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为需要大量的银币而使许多古老的银器纷纷被毁。

15世纪末,随着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俄国开始与东西方国家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在克里姆林宫内专门建造了接待外国使节的多棱宫。众多高级大臣和贵宾的来访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递交国书时,外国使节必须献上珍贵礼品,而礼品的价值常常左右着会谈的结果。这些礼品在仪式结束后统归兵器库保管,后收藏于这里并成为克里姆林宫兵器馆独有的艺术宝藏。

荷兰是欧洲第一个为建立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国而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科学与艺术随之获得极大发展。荷兰的艺术大师们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实用性,以便适应资产阶级生活的需要。在陈列的167件荷兰外交礼品中有酒壶、酒杯、烛台、花瓶、餐具等,表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展品中的130件英国银器属于绝版工艺品,其中盐罐、酒罐、酒杯、花瓶、盘子、烛台以及造型各异的奖杯等,雕花精美、实用性强。盐在16世纪的英国价格极其昂贵,因此,盐罐在英国人的餐桌上占有重要位置,餐桌旁的座位距离摆在餐桌上的盐罐的远近决定着用餐者身份的高低。盐罐高40厘米,盐罐的盖子仿佛一座尖塔,顶部带有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美。英国绅士有饭后用玫瑰水洗手的习惯,因此,盛玫瑰水的银水罐也是餐桌上的重要摆设。银水罐罐体为鸡蛋形,底部的支脚铸成展翅的飞龙,上部的把手是一条盘成一圈的蛇,造型精美、奇特,早已成为全世界的绝版工艺品。

德国也是银器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纽伦堡曾经是银器的制作中心,为上流社会和宗教界制作了大量银器用品,尤其擅长制作造型独特的银瓶、菠萝形、苹果形和梨形酒杯等。而汉堡继纽伦堡之后成为德国新的银器制作中心,兵器馆中收藏着300余件汉堡银器,其造型各异,表面铸有花草、怪兽、成串的果实、人头像等图案。汉堡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山形熏香炉:顶部有一座宫殿,宫殿的窗户与烟筒是出气孔;底部为活动的房子,向外拉动房体便露出放置香料的香池,将烧红的煤块和香料放入池中,再浇上用香料制成的花油,把香池推回炉体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迷人的芳香透过炉顶的出气孔溢出炉外,体现着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奥格斯堡银器在兵器馆中的藏量占世界第一位,达到400多件,它们主要为做工精细的烛台、酒具、餐具、洗手盆、壁炉装饰物等。酒具中有一件银酒器名为"骑鹿的黛安娜",鹿体内装满美酒,鹿头是盖子,底座内装有发条,宾客饮酒时上满发条,鹿开始转动,当鹿停止转动时,骑在鹿身上的黛安娜所面对的人必须把鹿体内的酒喝干。除工艺品外,奥格斯堡的银质家具也享有盛誉,展厅内墙上挂着的两面镜子就是奥格斯堡银质家具的典型代表,雕刻精美的银质镜框体现着巴罗克艺术的奢华风格。

19世纪初,法国的实用艺术因拿破仑的大量订货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大量精美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等艺术品。古希腊风格的银质花瓶高72厘米,瓶体表面模压出兵器、盔甲、带翅膀的胜利女神图案。欧洲3国即德国、法国、俄罗斯于18世纪继中国之后也掌握了瓷器的制作配方与工艺。1803-1806年,巴黎的瓷器厂为拿破仑精心制作了一套名为"奥林匹克"的瓷器,共140件,每件瓷器的表面都画有各不重复的、取材于古希腊或罗马神话故事的油画图案。1807年法国与俄罗斯签订了蒂尔西特和约,为庆祝该和约的签订,拿破仑将这套瓷器赠送给亚历山大一世并完整保存至今。

第六展厅

第6展厅在一楼(14-18世纪的贵重面料和名贵刺绣品、16-20世纪初的俄国世俗服装厅)。展品有16-20世纪的贵重面料、俄国上层社会和宗教界服装以及阅兵用服装等,其中14-18世纪的艺术刺绣制品是博物馆的骄傲与自豪。服装上有用彩色丝绸、金丝银线和珍珠绣成的信徒造型,而高级神职人员穿着的法衣的领口、下摆和袖口上镶满了珍珠。俄罗斯的工匠巧妙地把闪亮的珍珠与名贵的宝石结合使用,并在服装表面绣满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

最早的展品是16世纪都主教菲利普穿过的、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毛皮大衣。而总主教尼科恩的法衣是用厚厚的带有花饰的天鹅绒缝制成的,领口、袖口、下摆和两侧均由珍珠和宝石装饰,沉重的法衣下摆着地,不折不皱,像铁板一样平整。彼得大帝的束腰上衣由深色呢绒制成,样式在当时非常流行。黑色的长款上衣与宽松的短裤是彼得在荷兰造船厂学习造船时穿过的工作服,而高筒靴子则是彼得亲手缝制的。彼得日常着装与众大臣没有区别,只有在登基加冕和接见外国使节时才身着由威尼斯花丝绒制成的昂贵的皇袍,其袖子和下摆的边缘缝着小金片、宝石和珍珠,领口处有宽大的圆形披肩。

带耳坠的耳环是古罗斯妇女的理想饰物,大多由金、银、珐琅制作而成。而扣子在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展品中有镶有钻石的珐琅质金扣子,而鸡蛋大小的带凹凸状图案的珊瑚色大扣子是专为沉重的皮衣特制的,这些贵重的工艺扣的价值有时远远高于服装本身。

扇子普遍被人接受是在17世纪,而到18世纪则成为上流社会妇女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在街上,还是在剧院和舞会上,都能见到手持折扇的贵夫人。扇子的带子被系在右手腕上,随着手腕的动作左右摆动。展品中有一把1899-1908年在彼得堡制作的高23厘米的折扇,扇面上画着一幅以彼得堡郊外的加特奇纳皇宫为背景的水彩画。扇子使用的材料有金、银、钻石、贵橄榄石、珍珠贝、珐琅,采用了模压和雕刻技术,做工极其精美。

第七展厅

进入第7展厅(13-18世纪的国家标志物及阅兵式用品厅),一眼便能看到皇家庆典仪式上使用的贵重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莫诺马赫王冠。这顶价值昂贵的王冠重698克,用毛皮、金、银、红宝石、绿宝石和珍珠制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莫诺马赫送给基辅大公符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珍贵礼品。这也证实了两个莫诺马赫之间的血缘关系。自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所有俄罗斯沙皇在登基时都使用过这顶王冠。

展品中还有第二顶莫诺马赫王冠。沙皇阿列克谢死后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费奥多尔即位不久便于1682年死去,按照皇室的规定应由次子伊万继位,但伊万无论才能还是健康状况都无法胜任,于是决定让15岁的伊万与10岁的彼得(彼得一世)同时登基,又一顶镶满金刚石的王冠就这样诞生了。

展品中的另一顶王冠是16世纪伊万雷帝戴过的喀山王冠,它由一圈名贵皮毛围成,圆锥形的帽体表面包有压成植物形花纹的金饰,上面镶嵌着镏金石、绿松石和一圈银白色的大珍珠。

17世纪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制作的王冠、权杖和带十字的金球都体现着极高的制作工艺。王冠的表面镶嵌着祖母绿、红宝石和蓝宝石。铁质的权杖被认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也用宝石进行装饰。带十字的金球是实行基督教统治的象征。金球的十字架上镶嵌着祖母绿、蓝宝石、红宝石和珍珠。

彼得一世执政后于1721年在俄罗斯实行帝制,新的加冕礼取代了以往的登基仪式,皇帝要头戴皇冠,身披紫红色的皇袍。首次加冕礼于1724年举行,彼得一世亲自给自己的夫人叶卡捷琳娜戴上皇冠、披上皇袍。展厅中陈列着安娜女皇的银质皇冠,由底部的圆帽圈、正中前后向的插有十字架的拱形梁、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体组成,通体镂空,上面镶嵌着钻石与红宝石。这种样式成为此后俄罗斯皇冠制作的传统样式。

这里还陈列着几座沙皇的宝座,其中一座巨大的镀金双人宝座建于1682-1684年,是为1682年同时登基的彼得和伊万特制的,左边是伊万的位置,右边是彼得的位置。彼得的座位上部开了个用一块挂毯遮盖的小窗口,以使摄政的姐姐索菲娅在窗后控制两个小皇帝的一举一动。每当举行重大活动和接见外国使节时,索菲娅就躲在幕后指导聪明的彼得回答外国使节的问题,使节们时常对10岁的俄国小沙皇的应答惊叹不已。

陈列在双人宝座左侧的金刚石宝座是亚美尼亚贸易公司为获得在俄罗斯的免税经营权而敬献给沙皇阿列克谢的礼品。该宝座于1659年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市用檀香木制成。它以细小的金银片、绿宝石、红宝石、绿松石和近900克拉金刚石装点,使该宝座成为无价之宝。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个沙皇米哈伊尔的宝座是由伊万雷帝的宝座改制而成的。原宝座是低靠背无扶手的东方式宝座,克里姆林宫的工匠们将靠背加高,加装了扶手,并用13千克压花金片进行贴面,再用绿松石、红宝石、贵橄榄石、黄玉和珍珠进行装饰。

1740-1742年在彼得堡为伊丽莎白女皇制作的宝座是俄罗斯艺术形式由巴罗克式向洛可可式转变过程中的经典之作,既庄重,又华美。宝座的边缘、扶手和四脚由传统的直形改为弧形,并压出带花草图案的花纹和古希腊少女的头像。椅背的表面用金丝绣着国徽和女皇名字的花体缩写字母图案,处处体现着女皇的威严和权力。

第八展厅

第8展厅(16-18世纪的阅兵用马具厅)主要陈列着用贵金属制成并用金银和宝石装饰的马鞍、马鞭、马衣、马护膝等具有实用价值的马具艺术品。

克里姆林宫的皇家马厩成立于15世纪末,管理马匹、马具和四轮马车,归沙皇的近臣御马总监领导。17世纪,皇家马厩中有150匹马专供沙皇本人使用,50匹供皇后和公主使用,100匹供各国的大使使用,还有3000匹检阅用马和4000匹军队用马。马厩有自己的作坊,银匠在这里制作马笼头、马镫和马链,珠宝匠用宝石和珍珠对马具进行装饰,女裁缝为马缝制精美的马衣,金匠、模压工、雕刻工与制作珐琅制品的工匠一起装饰精致的马鞍。1736年,皇家马厩的全部贵重物品交归兵器库保存。

展品中有伊万雷帝的纯俄式马鞍,它可使骑手在行进中轻松自如地使用武器。马鞍的表面是一层樱桃色的天鹅绒,上面用金银丝绣着双头鹰和独角兽的图案。鲍里斯·戈杜诺夫的银质马鞍上压满精致的压花花鸟图案,马鞍的两侧刻着狮子的头像。1637-1638年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制作的马鞍主要以彩色珐琅、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金刚石为装饰,侧面配有用红丝绒缝制的手枪套。

这里还陈列着18世纪的土耳其马具。1774年的俄土战争以土耳其战败而告结束。根据协定,俄罗斯的船队获得了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直通地中海的权利。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775年土耳其苏丹向叶卡捷琳娜二世献上了一套精心制作的马具,包括镶嵌着珊瑚石和清金石的银马衣和马鞍、饮水用的银水桶、银马掌和换马掌的银钉子。此后,俄军在统帅苏沃洛夫和舰队司令乌沙科夫的指挥下又一次打败了土耳其军队,赢得了第二次俄土战争的胜利,使土耳其苏丹再次被迫献上了一批昂贵的金质马具,其中的马衣配有缀满金刚石和红宝石的霰弹袋。

第九展厅

第9展厅(16-18世纪的皇家马车厅)陈列的是已列入世界最佳藏品行列的、由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国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奢华的皇家马车。据史书记载,古罗斯时期的大公们已经开始乘坐内部用呢绒和皮毛装饰的封闭式雪橇了。从16世纪起,克里姆林宫的作坊开始用橡木、核桃木、山毛榉、水曲柳和桤木制造四轮马车。马车、雪橇、厢式雪橇归皇家马厩管理。19世纪以前只有极少数上流社会的人才有权使用这类交通工具。

展品中最古老的一辆四轮马车是英王雅科夫一世于1603年送给沙皇鲍里斯·戈杜诺夫的礼品。车体的样式一般,设计上存在缺陷,即前轮无法转向,需要极其强壮的马才能拉动车辆行走,遇到急转弯时只能靠人力将后轮抬起才能过去。车上没有为车夫设计座位,赶车的车夫只能坐在辕马上。

紧挨这辆英国马车的是一辆17世纪上半叶生产的封闭式四轮马车,大臣尼基塔·伊万诺维奇·罗曼诺夫是这辆马车的最后一任主人。车体的表面用铜钉子拼成均匀对称的图案,车厢的内壁上包着深红色的丝绒。苏里科夫在自己的名画《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中画的就是这辆车。

1739年在彼得堡为安娜女皇制作的双人座四轮马车使俄罗斯的造车工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车体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减震器,前轮配带转向盘且可以转向,在车体前部为车夫设置了座位,车窗也装上了玻璃。最精美的一辆是1754年在法国巴黎制作的、由乌克兰的统治者基里洛夫·格里高利耶维奇·拉祖莫夫斯基送给伊丽莎白女皇的四人座仪仗车,其木制的车轮和车夫的座位上精心雕刻着浪花图案,车门上有18世纪法国著名的宫廷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名画。18世纪下半叶,造车技术趋于完善,四条皮带将车厢悬挂在车轴上,直立的金属弹簧将车体抬高。这些改进技术在当时的道路条件下大大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展品中设计最完善的是1769年在彼得堡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制作的仪仗车,该车除直立弹簧外还加装了水平弹簧,乘坐更为舒适。限于当时的技术,还无法给车体加装供暖设备,因此,每逢沙皇参加冬季检阅时,总是先把马车运抵现场,再由沙皇乘坐进行检阅。

旅游攻略

地址:kremlevskiy proyezd is situated within the Kremlin Kremlin, Moscow, Russia

开放时间:10:00-12:00;14:30-16:30

门票:700卢布,语音导游器:200卢布

旅游时节:四季皆宜,5-10月最佳。

交通:乘坐地铁绿线至【红场站】下车,步行前往。(搭乘地铁1号线至Bibllioteka Imeni Lenina站后,沿着克里姆林宫外墙向南步行约5分钟可到。)

视频

120组俄罗斯皇家军械珍藏艺术展亮相上海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