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农业生态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农业生物种群与农业生态环境构成的生态整体。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农业动物和农业微生物; 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有机与无机环境。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其环境成分还包括人工建造的客体,如村庄、建筑物等。从宏观上看,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草原放牧生态系统、从事捕捞的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居民点及饲养业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在各业系统之间行使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职能。

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环境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 农业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光能、水分、空气、土壤、营养元素和生物种群,以及人和人的生产活动等。生产者指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和人工林木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物质,除供应本身的生长繁育外,还作为其他异养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等,均为异养型生物。其中草食动物如牛、羊、马、兔等直接靠摄食植物生存,为初级消费者。因它们具有把植物食料转化为肉、蛋、奶、皮、毛和骨等产品的功能,又称为次级生产者。肉食动物则被称为次级消费者。杂食动物兼具草食和肉食两重食性。

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外的寄生动物和以动物尸体、植物残体等为食的腐生动物仍属次级消费者。它们也都是次级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指依靠动植物残体生存、发育、繁殖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能把生物的残体、尸体等复杂有机物质最终分解成能量、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养分。在农业生产中,食用真菌如蘑菇、香菇、木耳等已被广泛开发利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其中,除太阳辐射能是一切生态系统能量的基本来源外,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常常还由人类以栽培管理、选育良种、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进行农业机械作业等形式,投入一定的辅助能源,因而增加了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量。农作物的高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投入的各种形式的辅助能源来维持的。如采集经济时代每年每公顷作物的干物质产量为 0.4~20千克;不补充化肥、农药、机械等辅助能量的农业为50~2000千克;而补充投入这些辅助能量的禾谷类农业,其产量可达2000~20000千克。据计算,大体上作物产量每增加1倍,约需增加投入农用物资10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