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农民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农民战争
原图链接黄巾起义

中文名: 农民起义

实 质: 阶级斗争

主 体: 农民阶级

代 表: 大泽乡起义

农民领袖: 陈胜、吴广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1]

简介

农民战争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5页)。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拥有绝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或没有土地,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日益严重,往往激起农民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反抗的最高形式,表现为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农民战争。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爆发过数百次农民战争。这种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每次较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都严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各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不平衡,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斗争深入程度不同,农民战争在战争目的及组织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点。


秦汉时期,秦末有陈胜吴广起义,汉代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皇甫嵩朱列传》)。


这些农民起义战争,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但从组织领导、觉悟程度及所提斗争口号来看,主要局限在反对封建皇权残酷的徭役剥削、争取生存权利方面。隋唐至宋元,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农民起义战争发展到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规模和组织领导以及所提斗争口号都有发展。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提出“冲天”“均平”;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明确提出“均贫富”,第一次把平均财产的政治主张作为农民起义的纲领,农民起义的目标发展到要求改变贫富不均的现实阶段。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走上了缓慢解体的过程。


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与此相联系的农民战争也有新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农民起义军朝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冲击。主要表现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封建社会的分配关系,进行减租抗租斗争;反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要求人身解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清朝后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把历史上农民战争“等贵贱、均贫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的口号,发展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李自成农民起义战争直接推翻了明王朝;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势力,大大削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中世纪的欧洲也多次爆发农民起义战争,如1303~1307年爆发的意大利F.E.多尔钦诺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1358年法国C.吉尤姆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1381年英国W.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1524~1525年德国T.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1773~l775年Y.I.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农民起义战争等。这些战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封建主,加速了封建农奴制度解体的过程。


封建社会贯穿着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作为这种斗争最高形式的农民起义战争,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在历次农民战争中,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或被削弱或被摧毁,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封建地主被镇压或逃亡,一些豪门贵族兼并的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使社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新的封建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战争的强大威力,被迫实行若干改良和让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中国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都曾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减轻赋税徭役,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战争都给封建统治者以毁灭性打击,猛烈冲击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基础,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条件。


农民战争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一些特点:善于利用时机,揭竿而起;作战流动性、游击性大;军事行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武器装备多实行以战养战,善于从缴获中补充;通常以宗教形式动员组织群众,争取人心等。但组织比较松散,部队未经严格统一的军事训练;缺乏明确的奋斗纲领、计划;不注重内部团结,不注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广泛的统一战线等。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无法建立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新的阶级力量和先进政党,虽在一定时期取得军事上的一些重大胜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剥削关系和政治统治,农民战争总是陷于失败或被地主、贵族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原因

历次农民起义其实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历史学者秦晖曾经把秦以后农民起义的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这在上表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


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比如茶叶专卖、海禁等政策,中国古代凡是经济利益比较好的项目都是由国家垄断。


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一种是百姓想要迁徙却被限制,另一种是百姓不想迁徙却被官府强行迁徙到偏远地区去垦荒。


官府吏治腐败,法外敲诈。所谓的法外敲诈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普遍不高,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地私自给百姓摊派,巧取豪夺,所谓“头税轻,二税重,集资摊派无底洞”。


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宗教等组织提供了一种民间结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许民间结社这种现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间会发生冲突。


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


因此,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四个字——官逼民反。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水浒传》在中国大陆曾被归类为农民起义小说。它以着名的一次农民起义为原型。


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流民无产阶级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


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自发的武装起义运动。


两极世界理论从根本原因、过程和结果等维度分析了农民起义的特点,认为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变革的直接动力。


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约公元前209年)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即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所以他们决定起义,并且为了制造舆论,他们夜晚在驻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wàng)”的呼声,被民间传为神话。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大泽乡、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了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 起义军的一路人马由周文率领的农民军很快进抵关中的畿地(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都城附近,十分惊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军队30万人,与起义军对抗。周文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但因孤军深入,缺乏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突然袭击时,打了败仗,被迫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河南灵宝东),等待增援。 农民军的另一路人马由武臣率领占领了旧赵都城邯郸后,在混进起义军队伍的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张耳、陈余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为了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张耳、陈余不但不救援周文农民军,反而割据自立,不听陈胜指挥。接着,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这样,就造成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周文率军在曹阳坚持斗争三个月,多次失利,终因众寡悬殊,又无后援,损失过重,周文最后自杀。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阴谋杀害。吴广死后,军心涣散。其他几支起义军,先后也被秦军各个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军向陈县扑来,陈胜亲自领导义军奋力抵抗,因兵 力太少,不幸失利。陈胜被车夫庄贾暗杀了。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斗争,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至三年九月,项羽、刘邦继承陈胜、吴广未竟的事业,团结反秦力量,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战争。


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举反秦义旗,得到广大民众及各种反秦力量的积极响应。同年九月,楚名将项燕后裔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郡守殷通起义,聚集精兵8000余;刘邦起兵沛县得2000人;另有英布、秦嘉、陈婴、郦商等及魏(今河南东北部)、赵(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齐(今山东大部)等地的原六国旧贵族先后起兵。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原六国旧贵族拥兵割据,各地反秦武装亦在继续积极抗秦。二年春,奉陈胜之命攻取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的义军将领召平,以陈胜名义封项梁为“张楚”农民政权上柱国,建议他引兵西进击秦,三月,项梁、项羽率军渡江北上,沿途收编陈婴、英布、吕臣、蒲将军等多部反秦武装,并击败占据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以东地区的秦嘉部,队伍迅速壮大。秦将章邯击灭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后(参见戏之战),为逐次消灭北方各部反秦势力,北上至栗县(今河南夏邑)。项梁遣朱鸡石迎战不利,退军到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时,刘邦率部归附。这时,义军已发展到10万余人。项梁得知陈胜败亡的消息,接受范增建议,拥立死于秦国的原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作为反秦号召。项梁自称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


章邯军在栗县击败朱鸡石部后,对魏、齐、赵等地的反秦力量发起攻击,击败齐、魏联军于临济(今河南长垣西南),乘胜进攻齐地的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项梁率军援齐,大败章邯军于东阿城下。楚军追击至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再败秦军。章邯退入濮阳防守,同时,项羽,刘邦率军在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等地连破秦军。九月,章邯得到补充,大破义军于定陶一带。项梁战死。为避免被秦军各个击破,项羽、刘邦等率部东撤到彭城一带,楚怀王也自盱台(今江苏盱眙东北)迁到彭城。


章邯击败项梁于定陶后,认为楚地兵不足忧,即率军北上攻赵。同年闰九月,秦军攻占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歇、赵相张耳由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章邯令王离、涉间率20万人围攻巨鹿,自率20万人屯于巨鹿南之棘原(今河北平乡南),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运粮通道)至巨鹿城外,补给王离军。赵王歇几次派人向彭城楚军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主力北上救赵;遣刘邦率一部分兵力(不足万人)乘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空虚无备,进军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年冬十一月(秦制,十月为岁首),宋义率军抵安阳(今河南安阳市),滞留46日,企图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时天寒大雨,军中缺粮,士卒冻饿,且巨鹿危在旦夕。十一月,项羽多次建议立即北上救赵,义不听,反下令军中,不从命者皆斩;而整天饮酒高会。项羽遂杀宋义。楚怀王改命项羽为上将军,率军救赵。当时,巨鹿兵少食尽,赵将陈余及燕齐等国救兵畏惧秦军,不敢出战。


十二月,项羽以英布、蒲将军率2万余人渡过漳水救赵,取得初战胜利。陈余复请救兵。于是,项羽亲自率主力渡河,下令凿沉船只,打 破“釜甑”(炊具),每人只携三日口粮,以示誓死决战之心。至巨鹿,与秦军相遇,九战,大破秦军,绝其甬道,击杀秦将苏角、俘虏王离,涉间自杀(参见巨鹿之战)。诸侯军等敬服,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尔后,项羽乘胜追击至漳水南岸,屡次击败秦军。章邯求和未成,率军后撤。项羽以蒲将军追击,至三户津(今河北临漳西),再破秦军。章邯率军南退,项羽又亲率楚军及诸侯军追击,大破秦军于汗水(漳水支流,位于今河北临漳附近)上。章邯连战失利,遭秦二世指责,进退无路。七月,遂率20万秦军降楚(参见漳污之战)。至此,秦军主力全部被歼。项羽即长驱入关。


三年二月,刘邦率军由砀(今河南永城东北芒山镇)出发西进。刘邦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攻坚,乘虚而进。攻昌邑(今山东巨野南)未下,转兵向西攻破陈留,随后,向南迂回,出轘辕关(今河南偃师东南)险道,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沿途不断发展壮大队伍。八月,用良计,收买秦将,乘其不备,袭破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是时,秦军主力已被项羽歼灭,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丞相赵高逼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九月,子婴杀赵高,派兵据守蛲关(今陕西蓝田东南)。刘邦绕过峣关,与秦军战于蓝田,三战三胜,遂破之。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直逼咸阳。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出降。刘邦进占咸阳, 秦亡。


点评:此战,义军继承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的政治口号,团结各地反秦力量,推翻了秦王朝。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九战九捷,歼灭王离军,又以积极连续的作战,迫降章邯于汀水,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以少量兵力乘隙而进,战术灵活,并注意团结和收编沿途武装力量,壮大自己,终占秦都咸阳。


新莽

绿林农民起义


新莽天凤四年(17年)至更始三年九月,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领导的推翻王莽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元始五年(5年),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两岁刘婴为帝,继续把持朝政。四年后废刘婴,代汉自立,改国号“新”。王莽为缓和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 ,复古“改制”。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官吏横征暴敛,使民众无以为生。天凤元年(14年),以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市西南)的吕母起义为先声,在黄河南北及江汉地区先后爆发绿林、赤眉、东海力子都、城头子路、临淮瓜田仪等大规模农民起义,众达百万人,其中,绿林,赤眉实力最强。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各一部)连年发生严重饥荒,民众逃入山野沼泽挖掘荸荠为食。新市人王匡、王凤为饥民平理诤讼,排难解忧,深得饥 民拥戴,被推举为首领,率众起义。随后,南阳(今属河南)人马武、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王常、成丹等亦聚众响应。义军 以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北部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


绿林军首先向王莽统治力量薄弱的附近乡村发展,数月内,即组成一支八、九千人的农民武装。地皇二年(21年)四月,王莽命荆州牧率精兵2万,前往绿林山围剿。王匡等串军主动迎击,在云杜(今湖北京山)县境大破莽军,歼敌数千,并缴获莽军全部辎重,史称云杜之 战。随后,义军乘胜连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至5万人。三年,王莽 遣太师王匡(与义军首领王匡同姓名)、将军廉丹率兵10万向东进攻樊崇等领导的活动于今山东一带的赤眉义军(参见赤眉农民起义),同时,另遣将军严尤、陈茂率军进攻绿林军。 时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为离开疫区,并避免同严尤军决战,绿林军遂乘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连挫莽军之机,分兵向外发展。一路由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等带领,向北进入南阳郡(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称“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平林(今湖北随州巾东北)人陈牧、廖湛等数千人起义响应,称“平林兵”。当绿林军进军至舂陵(今湖北枣阳南)附近时,刘演、刘秀及李通、李轶等亦率宗族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起事,号称“舂陵兵”。十一月,舂陵、新市、平林三部合兵,在长聚(今河南唐河境)、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等地接连获胜,刘演乘胜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被莽军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乃退保棘阳。莽军留辎重于蓝乡(今河南泌阳境),精兵10万南临池水(今河南泌阳境)。是时,王常等率领下江兵5000余人转战到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准备与主力会师。十二月,绿林军四部会合,夜袭蓝乡,击溃莽军10余万人,歼灭2万余人,斩杀其主将甄阜、梁丘赐。继而乘 胜向西,在育阳(今河南新野北),击溃赶来增援的莽军严尤、陈茂部,斩首3000余级。严尤弃军而逃。义军大获全胜,俘获大批俘虏及辎重,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义军随即包围战略要地宛城。四年二月,绿林军推加入平林军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建立政权,改元更始。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在以主力包围宛城准备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图取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同时,另由王凤、王常、刘秀等率2万人,乘莽军严尤、陈茂部滞留颍川之际,向北推进,牵制莽军南下。三月,王凤等先后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 )、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县(今河南郾城西南)等城。是时,王莽感到关中所受威胁严重,慌忙变更计划,将原先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莽军主力转用于南方,遣大司空王邑急至洛阳,会同王寻征发郡兵42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攻破宛城,歼灭绿林军。五月,王邑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大军齐向宛城进发。王邑、王寻仗恃兵多势众,执意先破昆阳,再破围宛义军主力。遂使先行抵达昆阳之部,层层包围昆阳。义军由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等率13骑乘夜突出城门,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军。王邑等挥军多次进攻,均被守城义军击退。六月,刘秀率援军万余人赶到,先以干余人冲击王邑、王寻军,继率勇士3000迂回至昆阳城西,猛攻王邑军指挥部。王寻、王邑仍恃众逞强,命其他各营按兵毋动,只率万余人迎战。王寻迎战不利被迫杀。城内义军适时出城夹击,莽军大乱。时遇大风雷雨,溃水(今叶县沙河)暴涨,莽军溺死数以万计,其余溃散。王邑只率数千人逃回洛阳(参见昆阳之战)。王莽因主力被歼,调回镇压赤眉军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固守洛阳;另遣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宋纲防守武关;再以九个将领,号称“九虎”,统率御林军数万人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回溪(今陕西华阴境)一带布防,企图固守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要地。义军在昆阳大捷,攻克宛城后,稍事休整,即于八月分兵两路北图洛阳,西夺关中。王匡率主力一部北进,于九月攻占洛阳,俘虏太师王匡及国将哀章。申屠建、李松率部向西,兵临武关时,莽军守将朱萌已降于起兵响应义军的析县(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宋纲已被击毙。华阴“九虎”亦被邓哗等击败,“二虎”自杀,“四虎”逃亡,只剩“三虎”收集残兵,退保渭口(今陕西华阴北)京师仓。邓哗、于匡大开关门,迎接义军。李松率部3000抵达湖县(今陕西潼关东)与邓哗合兵进攻京师仓未克。邓哗遂遣王宪率一部兵力北渡渭河,向长安北侧迂回,李松亦分兵一部由偏将军韩臣率领,向西进攻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王莽波水将军窦融。王宪部所到之处,莽军望风归降。韩臣部一举攻破新丰,并乘胜追击窦融至长安。义军兵临京师,当地民众纷起响应,未待义攻城,各部民众已破城而入。王莽效法秦二世武装囚徒充军不成,被义军及群众重重包围在渐台(位于未央宫沧池中)。王邑等相继丧命,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新莽政权亡。更始二年二月,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


点评:绿林农民义军,是新莽末年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翻新莽政权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更始政权迁都后,对如何结束全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没有提出应的政治、军事措施,刘玄只知腐化享受,对内滥赏官爵,对外排斥异已,导致投靠更始政权的几十万赤眉军不能得到妥善安置,于同年冬,兵分两路西攻长安。刘秀乘机称帝,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更始三年九月,赤眉军攻克长安,更始帝奔逃。绿林农民起义以更始政权的破灭宣告结束。


赤眉农民起义


绿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起义。公元17年,王匡、王凤叔侄二人在大洪山组织饥民起义。因西汉时期大洪山取名为绿林山,故称之为绿林军。起义军反对王莽政权,于公元23年建立更始政权。同年在昆阳打败莽军,乘胜追击,攻占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从绿林、赤眉起义的结果来看,中国农民起义的大体结局只有三个:一、接受统治阶级的招安,成为统治阶级的帮凶;二、在统治阶级的镇压下,坚持斗争到底,最后失败;三、被地主阶级所利用,成为某人改朝换代的工具。


黄巾农民起义


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晋朝

两晋——杜弢起义

两晋——孙恩起义

两晋——卢循起义

南北朝

南北朝——赵广起义

南北朝——盖吴起义

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隋朝

王薄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起义。为了号召群众参加起义军,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群众拒绝参加进攻高句丽,激发群众的反隋情绪。因为隋炀帝为进攻高句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最为沉重的灾难。

瓦岗农民起义

从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九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

孙安祖高鸡泊起义

张金称起义

高士达起义

刘霸道起义

孟海公起义

孟让起义

郭方预起义

郝孝德在起义

刘元进起义

朱燮起义

彭孝才起义

向海明起义

杜伏威、辅公祏起义

苗海潮起义。

窦建德起义

尉文通起义

王万昌起义

瓦岗农民起义

王薄起义

窦建德起义

张金称起义

刘元进起义

杜伏威起义

孟海公起义

韩相国起义

彭孝才起义

宋子贤起义

杜彦冰起义

李德逸起义

韩进洛、甄宝车起义

白瑜娑起义 郭方预起义

郝孝德起义 格谦起义 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 朱燮起义 管崇起义 吕明星起义 向海明起义 唐弼起义 张大彪、宗世模起义 刘迦论 起义 郑文雅、林宝护起义 杨公卿起义 司马长安起义 刘苗王起义 王德仁起义 左孝友起义 卢明月起义 颜宣政起义 王须拔、魏刀儿起 义 杨仲绪起义 张起绪起义 李子通起义 魏骐驎起义 敬盘陀、柴保昌起义 朱粲起义 翟松柏起义 卢公暹起义 孙华起义 赵万海起义 操 师乞、林士弘起义 荔非世雄起义 杜扬州、沈觅敌起义 徐圆朗起义 王子英起义 张子路起义 李通德起义 郭子和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朝

陈硕贞起义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袁晁起义

方清、陈庄起义

裘甫起义

庞勋起义

王仙芝起义

黄巢农民起义

阡能起义

黄巢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

宋朝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众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郓城间)起义,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的作战。

方腊起义

邵兴抗金起义

钟相、杨幺起义

范汝为起义

李金起义

江西建昌佃户起义

李接起义

赖文正起义

陈峒起义

姜大老起义

张福起义

晏梦彪起义

陈三枪起义

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

明初白莲教起义

彭普贵聚众起义

高福兴、田九成起义

刘化聚众起义

孙古朴起义

唐赛儿起义

广东潮州起义

曹真、苏文起义

广东铲平王起义

阳山县十万山寨起义

陈同聚起义

吴毛狄起义

江志贤起义

福安县农民起义

江西顺天王起义

永顺王起义

湖广吴奤儿起义

李法良起义

叶保五起义

青田陈才起义

松潘大起义

叶宗留、王能大起义

邓茂七、叶起希八闽浙起义

蒋福成贫民起义

黄萧养起义

刘通、石龙起义

四川刘烈、蓝延瑞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

江西农民起义

王堂起义

师尚诏起义

广东张琏起义

陕北农民大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清朝

“天地会”的“反清复明”运动

古州苗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暴动

捻军起义

王伦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应写作太平天囯,囗中王)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现南京)。

意义

中国的农民起义最后鲜有成功者,多数是被地主或官僚阶级摘了果实,李自成和洪秀全是两个特别的例子。但洪秀全只取得局部胜利。李自成好歹结束了一个王朝,取得全局性胜利。但两人都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农民起义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没有远见的。中国古代历史少有靠农民起义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情形,世界上也少有靠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统计角度看,这个阶层 缺少真正的领袖,因此,中国的发展应该以安抚农民为第一要务,而在城市化后,应该是“农民和城市下层平民”。更进一步,社会的进步如果到了必须靠革命才得以推动的话,是社会成本相当大的非最优选择,也是最后不得以的选择,社会治理结构必须进行再造,不仅要避免群众革命性激烈行为,而且应使社会前进的力量通过正常的社会成本小的渠道释放出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