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農耕文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農耕文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農耕文明

性質: 文明

屬性: 農耕

農耕文明,是指由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1]

基本含義

農耕文明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文明除了帶來穩定的收穫和財富,造就了相對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還為進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創造,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各自的世界裡不斷發展、演變,由於文明的巨大差異,也是這些人類在性格上和體制上出現了很多不同。在亞歐大陸的廣闊土地中,大陸的北部形成了一條天然的草原地帶,眾多的遊牧民族生活在此,在大陸的南部及一些中部地區出現了一個個農耕區。從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段以及特點來看,農耕文明一直被認為要先進於遊牧文明,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生存方式的不同,更為根本的則是農耕社會的發展進程始終要快於遊牧社會。

從當時亞歐大陸各文明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古中國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在繁榮昌盛之時,位於它們北方的遊牧人正處於尚未開化的狀態,文明遠遠還沒有產生。農耕文明相對遊牧文明既有諸多方面的進步性,並且在這種進步性的長期影響下,農耕文明率先進入了國家形態。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基礎。

從歷史上看,只有自然條件不能滿足農耕的地方才能停留在遊牧社會,凡自然條件能夠滿足農耕的地方,一定會進化到農耕社會。從事農耕,是古代人類實現定居的必然條件,而定居是一切高級文明產生的前提。

發源地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2250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中國(上古-至今)。

形成條件

農耕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徵,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於"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評價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發源於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溫濕潤適宜農耕生產的地域,它是工業文明的搖籃。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裡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農耕文明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之前,此間人們以農業為主。

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劣性,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儘管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於遊牧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農耕相對於遊牧的好處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產力,這樣一來,才會有一些吃飽了沒事做的人去想吃飽之外的事情。如研發科技,發展文化等等。

四大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就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影響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着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所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