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冠 |
冠(拼音:guān、gu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本义是帽子。 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带冠表示礼貌。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以上义读guān。冠又读guàn,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帽子戴在头上,处于人体最高处,故引申为第一位、第一名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冠
拼音; guān,guàn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平水韵部;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部首; 冖
笔画数; 2+7
笔顺编号; 451135124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GBK编码; B9DA
统一码; 51A0
五笔; PFQF(86、98)
四角码; 3721₄
字级; 一级(1705)
文字源流
会意字。战国时期战国文字开始出现。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从冃(mào)、下部从元。冃就是帽子,旁边下垂的两笔,表示帽边下垂的绑带,"元"表示人的头,即戴帽子的部位。这个字形也由篆文(图2)继承,只是两边下垂的笔画已不与中间的笔画连结,而减省成覆盖形状的"冂"形,同时在"元"字右下加"寸"字。"寸"应是人手的象形,手腕处的一横(楷书中变作点)是后加的装饰性笔画,所以"冠"字中的"寸"与独立的"寸"字不同。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到了汉代隶书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写法演变而成。楷书的写法是由汉代隶书的写法演变而成。
"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冠"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时,头发都是披发或束于耳侧。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礼,那么"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称,例如《汉书·叙传下》中所记载的:"贾生矫矫,弱冠登朝。"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还有"冕""弁"等。
冠是戴于头顶的饰物,因此位居高处,于是就有了"冠军""……之冠"这样的说法,表示居于首位、领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于头顶的东西也被称之为冠,例如"鸡冠""树冠""桂冠",等等。"冠"又用作动词,表示戴帽子,读作guàn。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冖部】古丸切(guān)
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冂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
【注释】①豢:徐锴《说文解字击传》:"豢音卷,卷束也。②所以句:徐灏《说文段注笺》:"古之冠者,以笄(jī,簪子)贯发而巾覆之,故日所以豢鬓也。"④元:徐锴《说文解字击传》:"取其在首,故从元。"⑤法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尉缭子》:"天子玄冠玄缨,诸侯素冠素缨,大夫以下,练(白绢)冠练缨。"
说文解字注
絭也。叠韵为训。所㠯絭发,絭者,纕臂绳之名,所㠯约束褎者也。
冠以约束发,故曰絭发,引伸为凡覆盖之偁。弁冕之总名也。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从冖元。会意。元犹首也。元亦声。古丸切,十四部。冠有法制,谓尊卑异服。故从寸。古凡法度之字,多从寸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