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冬日说柳(外一篇)(谢宏模)

《冬日说柳(外一篇)》中国当代作家谢宏模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冬日说柳(外一篇)

虽是冬日,暖阳依旧映蓝了天幕,几片白色的云朵儿飘曳在树梢间,俨然明媚春光。

徒步中山河畔,拂堤的柳树垂下绿色的丝绦,婆娑的腰肢迎着风倾诉着“春”的欢颜。走近河柳,青叶开始泛黄,河水也清浅了许多,像似和时间追忆着如烟的芳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里的“杨柳”是有特定内涵的,她像一个弱女子,有柔软的内心。她又是多情的思妇,寄寓着“折柳”挽留的惜别之意。

微风吹起轻柔的柳条,将舒未舒,彼此轻微地碰撞,似牵着行人的衣角说话,又似彼此结伴而行。这美好的情状,仿佛是热恋的情侣,在浓密的柳荫里,相依相拥,脉脉含情,道不完的蜜意柔情。

人们常把轻柔比作软弱温和,其实柔者,并非只是懦弱的代名词,成语“以柔克刚”就是说的这个理。柔只在她的表象,而她真正的品性,便是骨子里的坚强。就如茅盾笔下的白杨树,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更是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在信念和意志面前,“刚”自然便成了懦弱。柳树和白杨树其实同科不同性,她看似随风轻飏,柔弱至极,然而一旦放开束缚,她必会恢复原样。秦淮八艳的柳如是就是这种“柔”的代表。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眺望,杭州远隔重重山水。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又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看着河畔在暖阳下泛黄的金柳,想到北宋大词人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那“折柳”挽留的惜别情谊淋漓尽致地在记忆中唱响。

大雪日,月亮高高悬挂在柳梢的上方,徜徉月夜下的中山河步道,北宋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凄寒苦留的唯美画面蓦然浮现在脑海。柳树在皎洁的月色下,倒垂着长长的枝条,像少女洗浴后浓密修长的头发,萌萌地遮挡着树干,在灯光下显出几许婉约和羞怯。月光和着清洌的河水缓缓流淌,就如微寒的风在柳树身上轻抚,柳枝沙沙颤动,好似被爱浸染,弥散着爱的味道。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节选)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人静、露冷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寂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柔情似水地关怀。

纳兰性德这首词看似写月,其实咏的是寒柳。最是在繁茂的柳丝经“天地清霜”的洗礼飘零摇落的时候,也无法阻挡词人对伊人的思念。“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直抒胸臆,于是将愁思寄给西风,寒柳字里含情,准确传递出词人眉间紧锁的愁容和凄苦的内心感受。

冷月凄凄,无声流珠,河水泛金,风寒露冷,杨柳焉能不知地冻天寒?“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徜徉在此情此景之中,冬日的柳树也是一道心头的风景,岂一个“柔”字了得。[1]

作者简介

谢宏模,南京市溧水区人,南京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