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冷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7位。

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人,有被封地於冷水(今陝西省內),後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內)、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隋唐時,冷姓除繼續繁衍於陝西、河南、浙江外,還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東,南方之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宋元時,冷姓居住地進一步擴大,今福建、廣東、廣西均有冷姓人入遷。明末張獻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雲貴,此後的湖廣填四川,又使兩湖之冷姓入遷今四川、重慶。

冷(Lěng)姓源出

源流一

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源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爾津氏,亦稱波羅軍氏,滿語為Borjin Hala,漢義"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為冷氏。

該支冷氏的鼻為博爾津•色冷,後金政權建立初期率部歸附佟•努爾哈赤,授二等輕車都尉,為滿洲正白旗佐領,其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後代有被封於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冷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大夫泠州鳩,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泠州氏,左傳周泠州鳩之後。

泠州鳩,是西周時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後裔子孫以先名字為姓氏,稱泠州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後有稱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輝特氏,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輝特部扎薩克圖汗部厄魯特一旗都以此為氏,世居準噶爾地區(今新疆準噶爾盆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kminga Hala。

源流六

源於上古。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着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並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1]

冷姓始祖

泠(伶)倫、衛康叔(姬封)、泠州鳩、博爾津•色冷。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新蔡郡:古代呂國的地盤。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隋代改名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縣。

臨安郡:古縣名。秦代餘杭縣地。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為殿中御使,人稱"冷麵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使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升遷為和州通判。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