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净州路故城

净州路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又称“元净州路故城”,建于1178年。净州路故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20米,南北宽670米,城墙残高1至3米,基宽0.5-9米,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瓷碎片。1995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151公斤。[1]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历史沿革

《金史·地理志》载,净州路建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 1211年成吉思汗率三路大军南下攻金,因守界壕的汪古部作内应,才顺利越过阴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净州故城从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军额剌史,到洪武中期(大约1420年),至少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期间,净州始终是金朝和元朝的行政中心,更是军事重镇,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市。

1995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151公斤,部分为宋钱。由此可见,当时交易量之大,贸易之繁华,可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集散地。故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20米,南北宽670米。城西南部凸出一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城墙夯筑,残高1-3米,基宽0.5-9米,墙外设马面,四隅有角台。城内西北角有高台建筑基址两处,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瓷碎片。

采集到泥质灰陶盆、钵及钧瓷、龙泉瓷片。城西、南山坡上有古墓葬区。净州城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25公里,故城东西南三面环山,锡拉木伦河上游的塔布河由南向北侧城而过。遗址大致为正方形,其东、北两墙长800米,西墙900米,南墙曲折长度900米,墙残高约6米。城内有两处建筑遗址,南北长约各30米,东西宽各15米。

遗址上散布有很多琉璃瓦和长条砖,出土的文物中,有带“净州”字样的石刻,有“南京皇甫”铸款的铜权,有“至元九年留守司发”铸款的小铜权等。出土的遗物大都是铜权、铜印、铜瓶、铜炉等。故城南北和东西大街,建筑台基有10余处。从净州路故城及周边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钧窑、龙泉窑瓷器,龙泉窑青釉瓷碗、磁州窑里花白釉瓷碗。

历经事迹

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等率军攻占净州、丰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地。至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统一。

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十路宣抚司,同时以都省官“某处省事”等衔,派到各地署事,行使中省权力。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在元成宗大德以前,净州升为路,设总管府,隶属中书省部。在净州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恢宏壮观的罕乌拉敖包群,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年代较远的敖包建筑遗址,约在公元十三世纪时建造。

主敖包高6米,底径25米,分为底座、通道、包顶三层,全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周围分布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大敖包四周堆积石头为台,台基又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状,高约1米,形如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敖包底部东北方有一开口巷道,宽70厘米,环绕敖包可观四面八方,数十里清晰可见。敖包周边至今有遗留的铁质箭头、甲片、瓷碗器等。如此形制巨大的敖包群世所罕见,它集祭祀与军事双重功能。忽必烈南下开始建立元朝时,曾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敖包祭祀仪式。

遗址保护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和托克托县以东的地区当年均属金朝领土,净州在此范畴,原为天山榷场,就是贸易市场。1178年(大定十八年)在榷场的基础上设军额剌史,为丰州的支郡,辖境包括大青山北。

12世纪到13世纪初,中国北方兴起了强大的蒙古族。在铁木真(成吉思汗)通过武力征服统一东部蒙古后,1198年,成吉思汗在净州与金朝卫王允济谋面,允济庸俗懦弱令成吉思汗心存鄙视,后闻允济即帝,愤愤地说道:“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从此蒙古与金朝的关系决裂。在净州故城的北面40公里处,有一条大体东西走向的绵延3000里的金代长城,一直由汪古部负责守卫。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虽以征战骁勇著称,但统一中原后,为了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元朝中期,对教育十分重视。 在净州路故城,发现一座文庙遗址并立有儒学石碑,碑高5尺,宽2.5尺,现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碑文虽遭磨损,字迹不清,但观其仍可知一二。此碑为大德十一年(1307年)立,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祭祀的孔子庙统称为文庙,并号召辖民祭拜,学习儒学,倡导读书。蒙古族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自己的文字,在忽必烈即位后,又创造了八思巴蒙古字,颁行天下,令教授学习。到元仁宗时,各路府州县都设有学校,并以兴学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惠宗时在1361年,在各县设教谕,分蒙汉两种教学模式,在吸收汉族儒学教育的基础上,又体现蒙古“有庙就有学”的传统特点。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还可从耶律楚材天山南北之行留下的诗中窥见。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诏用,很受信任。他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任事近30年,官至中书令,元朝立国制度和强化教育多由其奠定。耶律楚材曾几次到今乌兰察布境内,并咏诗11首,其中二首是赠周敬之的。周敬之为天山县太守,他重视教育,修建孔庙,被耶律楚材赞誉道:天皇有意用吾儒,四海钦风尽读书。可爱风流贤太守,天山创起仲尼居。 元朝时,今乌兰察布地区教育比较发达,特别是境内汪古部不仅兴办了各类学校,而且独具特色。其所属的净州、集宁诸路及云内、东胜成为元朝教育中心。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在教学中使用蒙、汉、维吾尔、藏等多种语言,都有据可考。

金元时代

在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是因各地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除互通贸易外,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增加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绥远的作用。据《辽、金、西夏》史载:榷场设有场官管理,可获得巨额的税收。金朝自南宋输入的商品有茶叶、铜钱等,西夏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马匹。

元成宗大德以前,净州已经升为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部,距净州路故城方圆十公里的周边至少分布着4至5座元代故城遗址,在正北方向30多公里处,则是大都、西京漠南通向漠北的枢纽——砂井。1316年11月之前(延祐三年)元朝政府又将砂井设为总管府。元朝时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并在驿路上设有驿站,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过境的驿路有四条,即大都至上都的西路、上都经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木怜道、大同路至丰州的纳怜道、丰州到大者的驿道。

木怜站道,蒙古语称马道,元太宗窝阔台汗于1227年正式建设该路,上都建成后,改为驿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这条路也向南延伸到大都,为大都经集宁路、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也成了元朝时期的南北交通主干线,据元朝元祐七年(1320年)《本治甸城山谷道路碑》载:元朝政府通过此路“供需漠北”,是“给驿之路”、“军旅粮储”之路。其中砂井站是大枢纽驿站,设置过粮食军储所和“榷场仓官”。 当时净州的交通状况,可谓车水马龙。[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