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作者:苏轼


原文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

译文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

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赏析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色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色;而近看草芽,则仍是黄色的了。这自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去了。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东坡点化运用韩诗的传神之词句,用进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下片,劝人尽赏春光。“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绝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人的青春活力,意味着时光易逝,人走向衰老。这是最大的人生误区。“人生易老天难老”。东坡的言辞中同样也充满了人生哲理。东坡曾说“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何不改为“人生何以易此乐,及时看花春常归。”“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带有醒世之意的恒言。不要等到春离开人间吧。否则,将是“红英”纷乱地夹杂着“绿苔”而失去春的魅力。子由《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一开头就说得好:“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东坡时年28岁。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2]

作者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复举制科。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熙宁中,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迁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诗讽新法,被捕入御史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元祐初,授翰林学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旋出知颍州,徙扬州。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御史劾其讥讽先朝罪,贬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贬昌化。徽宗即位后赦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及《和陶诗》四卷等。[3]

参考文献

  1.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诗词名句网
  2.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古诗文网
  3. 苏轼,国学大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