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凤头雨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头雨燕

中文学名: 凤头雨燕
拉丁学名:Hemiprocne coronata
别 称: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雨燕目
科:凤头雨燕科
种: 凤头树燕 种 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Crested Treeswif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凤头雨燕[1](学名:Hemiprocne coronata)凤头雨燕属4种。大体上与雨燕相似,翅尖长,嘴宽而小;但凤头树燕额前部有直立的羽状冠,黑脸的边缘有长的白毛。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主要栖息于林缘、次生林、果园、公园等有树木的较为开阔的地区。喜集成小群活动。频繁地在开阔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飞翔,有时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飞翔。能在飞行时捕食,但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时间明显地较其他雨燕为少,捕食行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无受胁种类,但因森林砍伐而导致的栖息地缩减使这些种类特别是小须凤头树燕很容易面临危险。

形态特征

凤头雨燕是一种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1-25厘米,其最显著特点是头上具有一个长长的羽冠,闪耀着绿色的光泽,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它的嘴短而圆,眼睛很大,尾羽甚长,往尾尖逐渐变细,称为铗尾。上体为蓝灰色。

灰色,似雨燕,尾长,两翼长且弯曲。特征为具竖起的凤头。下体灰。雄鸟脸侧及耳羽有棕色块斑。亚成鸟多褐色,凤头极小,上多具白色及深褐色鳞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声响而粗的高音啼叫cher-tee-too-cher-tee-too-cher-tee-too。

生活习性

常呈小群活动,频繁地在开阔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飞翔,有时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飞翔。食物主要是、蛾等各种飞行性昆虫,并且也能在飞行时捕食,但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时间明显地较其他雨燕为少,捕食行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觅食,而是经常停息在树冠的顶枝上,当有昆虫等食物在附近空间出现时,再起飞捕捉。由于它的身体较大,翅膀很长,在空中总是像镰刀一样向两侧分开,就如同一架小型的飞机,时而低空飞翔,时而腾空而起。晚上多成群栖息在一起,有时也单个分别栖息[2]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林缘、次生林、果园、公园等有树木的较为开阔的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它的巢极为细小而精巧,直径一般仅有2.5-5厘米,形状为杯状或袋状,主要由碎树皮、细小羽毛和涎液等胶结而成,结构甚为紧密和结实,并牢牢地固定在树枝上。巢的颜色黑色,带有少许灰色和污白色斑点,外表和树枝颜色甚为相似,从下面看好像树枝上突出的小包。每窝仅产1枚卵,颜色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时沾有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它的雏鸟为晚成性,需要亲鸟的精心饲喂才能长大[3]

群居行为

   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种凤头雨燕是候鸟;而另一方面,却只有小须凤头雨燕为严格意义上的定栖性种类,终年生活在营巢领域内。其他种类在繁殖期间具领域性,而在过冬季节更多地表现为群居性,有记录表明,曾有多达50只个体同栖于一棵树上。

各个种类的繁殖期都很长。大量证据表明,它们在早春或初夏有一次繁殖高峰,或者在繁殖期内出现两次高峰。和雨燕一样,双亲合作筑巢。巢为一种微型结构,壁如薄纸,附于细树枝一侧。巢长宽仅有2.5厘米,刚好容下一枚卵,为安全起见,亲鸟会用唾液将卵与巢粘固起来。由于巢通常筑于树荫层边缘只有笔杆粗的光秃秃的细枝上,因此亲鸟可以从各个方面飞到营巢的栖木上。而纤细的栖木可以使它们在夜行性掠食者(如蛇)爬上枝头时及时得到预警信号。巢非常不起眼,以致凤头雨燕在孵卵时看起来似乎只是栖在树枝上。事实上,由于巢小,它们栖于枝头时常常将巢置于两腿之间。雌雄鸟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的时间为雄鸟的两至三倍。雏鸟孵化后很快也栖于树头(因为巢小)。食物以食团的形式由亲鸟回吐至雏鸟嘴中[4]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保护级别:Least Concern ver 3.1[5]

视频

凤头雨燕 野鸟相册

参考资料

  1. 凤头雨燕,中文百科在线,2011/8/25
  2. 凤头雨燕的生活习性,鸟百科
  3. 凤头雨燕繁殖方式,彩龙社区,2011/8/25
  4. 凤头雨燕群居行为,中文百科在线,2012-11-04
  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