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属洞宫山系,由福建武夷山脉向东伸展而成,保护区现有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国有林4245.2公顷,集体林10926.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8%。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3ºC,年降雨量2438.2毫米。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大,雾多。

中文名称: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浙江省龙泉市南部

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

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江浙顶峰、十里笼翠、瓯江之源、绝壁奇松

所属地区:中国 浙江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大

目录

历史沿革

1975年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76年定名发表的百山祖冷杉为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

1987年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SSC)列为全球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

1992年和保护区合并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提升大会上,凤阳山保护区荣获“2008-2009年度中国最佳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自然保护区”。

2012年,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中国林业总局批复。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属洞宫山系,由福建武夷山脉向东伸展而成,与南部的庆元县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连为一体,并与龙泉市屏南镇、龙南乡、兰巨乡及庆元百山祖乡毗邻。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9°06ˊ~119°15ˊ和119º3′53″~119º6′44″,北纬27°46ˊ~27°58ˊ和27º40′54″~27º50′13″之间。保护区面积152平方公里。

气候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3˚C,年降雨量2438.2毫米。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大,雾多。

地形

保护区内地形复杂,群峰峥嵘,峡谷峻峭,沟壑交错,矗立在保护区核心地段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是江浙第一高峰。

保护对象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区内生物多样性突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1] ,保存拥有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及特有属种、模式植物、经济植物,而且拥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其中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的有24种,属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8种,属三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1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18种。优越的环境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保护区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5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8种,二级保护的有45种。享有“华东古老植物摇篮”和“天然珍稀动植物园”的美称,并且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

旅游景区

保护区有江浙顶峰、十里笼翠、瓯江之源、绝壁奇松四大景区。

浙江顶峰景区

凤阳山顶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最高峰,是观日出、云海的好去处。区内还有龟岩、高山草甸、红果奇态等景点。

十里笼翠景区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雨崖,百丈峭壁,飞瀑连绵不断地洒落在石路旁,仿若洞天一线。

绝壁奇松景区

该区主要景点有:凤阳庙,位于主峰黄茅尖脚下,地处群山翠绿之中,四周古木苍天,竹林密布,终年云雾缭绕,有为纪念香菇始祖且为香菇业发展的古人而修建的庙宇一座。观松台,可供游人休憩闲聊,又是观景之佳地。此外,还有野人洞、结义松、王进士、望松屏、玉笋、瞭望台等景点。

瓯江之源景区

该景区景点有:凤阳湖,地处海拔1540米,面积1.47公顷,是江浙一带首屈一指的高山湖泊。区内景点有龙泉飞瀑。区内还有凤阳峡天马峰瓯江源等景点。

价值地位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浙闽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东南沿海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十二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有序管理,在生物多样性和基因资源保护等方面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