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简介
刀豆(学名: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 )是豆科,刀豆属缠绕草本,长可达数米,羽状复叶,小叶卵形,基部宽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叶柄常较小叶片为短;小叶柄被毛。总状花序具长总花梗,有花数朵生于总轴中部以上;花梗极短,小苞片卵形,早落;花冠白色或粉红,旗瓣宽椭圆形,顶端凹入,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略弯曲,种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种皮红色或褐色,种脐约为种子周长的3/4。7-9月开花,10月结果。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有栽培)。热带亚热带及非洲广布。嫩荚和种子供食用,但须先用盐水煮熟,然后换清水煮,方可食用。该种亦可作绿肥,覆盖作物及饲料。
形态特征
缠绕草本,长达数米,无毛或稍被毛。 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卵形,长8-15厘米,宽(4-)8-12厘米,先端渐尖或具急尖的尖头,基部宽楔形,两面薄被微柔毛或近无毛,侧生小叶偏斜;叶柄常较小叶片为短;小叶柄长约7毫米,被毛。[1]
总状花序具长总花梗,有花数朵生于总轴中部以上;花梗极短,生于花序轴隆起的节上;小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早落;花萼长15-16毫米,稍被毛,上唇约为萼管长的1/3,具2枚阔而圆的裂齿,下唇3裂,齿小,长约2-3毫米,急尖;花冠白色或粉红,长3-3.5厘米,旗瓣宽椭圆形,顶端凹入,基部具不明显的耳及阔瓣柄,翼瓣和龙骨瓣均弯曲,具向下的耳;子房线形,被毛。
荚果带状,略弯曲,长20-35厘米,宽4-6厘米,离缝线约5毫米处有棱;种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1.5厘米,种皮红色或褐色,种脐约为种子周长的3/4。花期7-9月,果期10月。
性味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大肠、肾经。
《纲目》:甘,平,无毒。
《本草从新》:甘,温。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经
成份
(1).刀豆种子含蛋白质28.75%.淀粉37.2%,可溶性糖7.50%,类脂物1.36%,纤维6.10%及灰分1.90%。还含有刀豆氨酸(canavanine),刀豆四胺(canavalmine),γ-胍氧基丙胺(γ-guanidinooxyproprlamine),氨丙基刀豆四胺(aminopropylcanavalmine)和氨丁基刀豆四胺 (aminobutylcanavalmine)。种子中还含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e A)和凝集素(agglutinin)。 叶中也有刀豆氨酸。种子含刀豆球朊约20%、刀豆胍氨酸及尿酶;未成熟种子含赤霉素A21即刀豆赤霉素和赤霉素 A22,即刀豆赤霉素Ⅰ和刀豆赤霉素Ⅱ。
(2).洋刀豆种子含淀粉50%、蛋白质31.00%-31.54%,脂质3.48%-4.14%,纤维8.44%-9.24%,灰分2.85%-3.04%,总糖2.48%-2.75%及还原糖0.26%-0.40%。种子脱脂后经分析含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脂肪酸,而不皂化部含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种子还含皂甙,即羽扇豆醇-3-O-β-D吡喃木精基(l→4)-O-β-D-吡喃葡萄糖甙[lupeol-3-O-β-D-xyl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e)B,L-刀豆氨酸及刀豆毒素 (canatoxin)。叶中含会香甙(rutin)和槲皮甙(quercitrin)。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益肾补元。治虚寒呃逆,呕吐,腹胀,肾虚腰痛,痰喘。
(1)《滇南本草》:"健脾。"
(2)《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
(3)《中药材手册》:"补肾,散寒,下气,利肠胃,止呕吐。治肾气虚损,肠胃不和,呕逆,腹胀,吐泻。"
(4)《四川中药志》:"治胸中痞满及腹痛,疗肾气不归元及痢疾。"
宜忌
《四川中药志》:"胃热盛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