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清华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东,1955年生于江苏徐州,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以毕生之力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
2019年11月,刘东因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中国学术》获得第八届坡州图书奖出版策划奖。
目录
基本情况
刘东,男,祖籍中国山东。
1955年生于江苏徐州。
1966年因遭逢文革而失学。
1970年升入初中复读。
1971年旋即分配到翻砂车间做童工。
此后利用工余时间自修了高中及部分大学课程。
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
1982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学。
1984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
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9年完成研究宋代美学的学位论文。
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1年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
刘东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曾先后到美国爱默思学院(Amherst College)、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美国康乃迭格州立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员或客座教授,他还曾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香港的数十所大学进行学术讲演。此外,他也担任着国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
除大学教育和个人写作之外,刘东教授更倾全力组织中国的民间学术活动,其中主要包括主持杂志、丛书和讲坛。他为此而兼任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主编(译林出版社)、《中国学术》季刊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并主持着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学术讲坛"。此外,他还担任着十数种中外期刊的编辑委员。
2015年4月10日,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美文化论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教授应邀在论坛上做了题为《理解的热情:翻译与文化互动》的主旨讲演
人物小传
"读百家书,成一家言":长达三十年的学术助跑
2014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年近耳顺,却在自己的新作《思想的浮冰》中,将过往的全部学术经历归结为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学术助跑"。
"读百家书,成一家言",是中国历代知识人的毕生目标,但对于刘东的过去三十年来说,"译百家书"可能是更为贴切的表述,从八十年代起,他主编了中国学界两套规模最大的译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影响持久且葆有生机。眼下,刘东深知自己正处于"立一家之言"的关键时期,他一生都在等待这样的爆发。
刘东1955年生于徐州,祖籍山东,自称汉帝刘邦的后人。经历了"文革"失学,1977年,刘东本想报考南京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歌唱家,却因笔试成绩优异被南京大学哲学系截留,阴差阳错地走上学术路途。但他对古典乐的热情从未消减,平日与友人的言谈之中尽显无疑,兴起之时甚至会哼唱一段。而艺术家必备的激情与感性,也成为刘东为人和治学的独特风格与魅力所在。
向死而生:站在思想的浮冰上
1985年,可谓刘东学术生涯的真正开端。是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当时"思想界第一人"李泽厚,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八十年代文化热潮中的积极分子,刘东1988年开创了国内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学术译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25年的执守已经积累下200多个品种,为的是中国知识界能够开眼看到国外中国研究的核心成果,激发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刘东留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长达十年。此间,旨在译介国外最新政治与社会理论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又被他组织起来。2000年,他离开社科院,任职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直至后来调任清华。2001年,刘东创办并主持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中国学术》季刊,不但匿名评审严,学术标准高,而且一开始就设定了中外学者同场对话的格局,现已成为中文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期刊。
与同辈学人相比,刘东是相对独立且自由的,他从未申请过任何科研项目,一头扎进并不被官方重视的翻译事业中,宁愿走一条坎坷却坚实的治学道路。他戏称自己是"中国学术翻译界的法人代表"。因为刘东经常说,历史是由"傻子"创造的,所以坚决要做"动手派"而非"袖手派"。他将自己的处境比喻为"在思想的浮冰上",随时都有滑落到另一端的危险,因此只能时刻谨慎地权衡,调整自己的位置。
刘东相信,未来中国的变革重在知识阶层,因此他不懈地批判中国的学术生态,忧心知识生产。2012年《我们的学术生态:被污染与被损坏的》一书出版,刘东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国学界的乱象和困境。他希望自己多年策划和累积的学术成果,能够促使国内学界理顺自身的知识生产体系,进而参与到世界的知识生产体系的创建中。
再造传统:熬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2009年与好友陈来协力主持清华国学院之后,刘东的思想重心发生了偏移,从更关注跨文化的对话转为更加立足本文明的立场。全球化进程席卷而来,不可逆转,文化全球化更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备受西方文明冲击的同时,如何重建主体性,获得新生并延续活力?--这是令刘东费尽思量的重大问题,这些思虑也体现在清华国学院近年推出的各类学术成果中。
若要尝试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文化现代形态,刘东认为,我们不能将传统看作奄奄一息的,而是必须以丰富文化间性为基础,让它跟其他当代文化摸爬滚打,并长争高。刘东坚持学术译介,继承梁启超"讲学社"的衣钵,不断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清华讲学切磋,都不外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因此,这样的问题不应仅为少数思想者所承担,而是成为每个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都应共同致力的课题。刘东希望自己2014年推出的小册子--《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能够与更多有文化使命的读者分享自己思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面临的危难和机遇的心得。
刘东认为,只有时刻警惕自我殖民,将全球化当作宿命来承担,我们的传统才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进而,当代政治的合法性才能有所着落,人与自然的深重危机才能够和解。
眼下,刘东一心希望能够将自己毕生所思化作激情的文字,因为他的治学岁月无论如何前进,总要回到最原处的迷惑:要是连写作都没有劲头了,就不用提什么沉重的社会担当了,以学术为天职的我们,还靠什么来点燃后半段,以享受生命的辉煌火光呢?
论著目录
专著
《西方的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浮世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刘东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理论与心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用书铺成的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道术与天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思想的浮冰》,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主编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8月。
《中华文明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
《国学文摘》(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审问与明辨:晚清民国的"国学"论争》(刘东、文韬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翻译
《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译林出版社,2011年6月。
《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卢梭·康德·歌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中国食物》,[美]尤·N·安德林(E.N.Anderso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