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云浩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刘云浩,男,汉族清华大学教授、全球创新学院(GIX)院长[1],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ACM Fellow,IEEE Fellow,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主编(Editorin Chief)。

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与无线传感网,室内定位与网络诊断,RFID,供应链与工业互联网,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

民 族 ---- 汉族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ACM主席奖、ACM Fellow、IEEE Fellow、国家自然科学奖、MobiCom最佳论文奖

毕业院校----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代表作品----《物联网导论》《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

个人简介

1990年-1995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2004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2011年7月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特别研究员,教育部信息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可信网络与系统研究所所长。2013年至2017年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

获得荣誉

2017年5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杰出校友奖

2016年11月第十届中国传感器网络(物联网)"青年成就奖"

2015年12月,ACM Fellow

2014年11月,IEEE Fellow

2014年9月,ACM MobiCom 2014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 (MobiCom Best Paper Award)

2013年6月,ACM主席奖(ACM Presidential Award)

2012年,特聘教授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

2011年,IEEE DCOSS唯一最佳论文奖

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

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ACM Distinguished Speaker

2009年,IEEE 第十五届分布与并行计算年会(IEEEICPADS 2009)唯一最佳论文奖

2008年1月,香港最佳创新与研究大奖(Hong KongBes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ward: Grand Award)

详细情况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ACM Fellow,IEEE Fellow,2013年至2017年任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信息学院副院长。ACM中国理事会(ACM China Council)主席,多年担任MobiCom、INFOCOM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是《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期刊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in-Chief),《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期刊 Editor,以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编委,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in-Chief)。

任ACM图灵奖50年中国大会主席(ACM TURC 2017),微软21世纪计算大会主席(21CCC 2015),IEEE TrustCom 2014主席,IEEE RTAS 2012大会主席,IEEE MASS 2011程序委员会主席,WWW 2008大会副主席。在很多国际学术期刊如《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以及会议MobiCom、INFOCOM、CCS、SIGMOD、SIGMETRICS等发表过100 篇以上论文,单篇论文最高引用2000次以上,累计他引超过15000次。出版《物联网导论》, 《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以及无线网络定位方面的学术专著。

2012年-2017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碳排放与碳汇监测的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代表性著作论文

[1] 《物联网导论》,书,2010年,科学出版社

[2] 《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书,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3] 《Location, Localization, and Localizability - Location-awareness Technology for Wireless Networks》,书, 2010年,Springer(斯普林格)

[4] LANDMARC: Indoor Location Sensing using Active RFID, ACM Wireless Network 2004(会议版本发表在IEEE PerCom 2003)

[5] Rendered Path: Range-free Localization in Anisotropic Sensor Networks with Hole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10(会议版本发表在ACM MobiCom 2007)

[6] Tagoram: Real-Time Tracking of Mobile RFID Tags to High Precision using COTS Devices, ACM MobiCom ,2014. (Best Paper Award)

[7] Doe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cale? A Measurement Study on GreenOrb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3(会议版本发表在IEEE INFOCOM 2011)

[8] Passive Diagnosi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10

[9] Making Sense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Period with Sub-Millisecond Accuracy using Backscatter Signals, ACM MobiCom, 2016.

[10] Exploring Cross-Application Cellular Traffic Optimization with Baidu TrafficGuard", NSDI,2016.

[11] Relative Localization of RFID Tags using Spatial-Temporal Phase Profiling", NSDI,2015.

[12] Understanding Node Localizability of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2(会议版本发表在IEEE INFOCOM 2010)

[13] Underground Coal Mine Monitoring with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2009(会议版本发表在ACM/IEEE IPSN 2007)

[14] Locating in Fingerprint Space: Wireless Indoor Localization with Little Human Intervention, ACM MobiCom 2012

[15] Location Awareness in Unstructured Peer-to-Pee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05

[16] Lasagna: Towards Deep Hierarchical Understanding and Searching Over Mobile Sensing Data, ACM MobiCom, 2016.

[17] See Through Walls with COTS RFID Systems, ACM MobiCom, 2015.

[18] Building a Scalable Bipartite P2P Overlay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07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