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大钧 (院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刘大钧 (院士) :(1926—2016),中共党员,江苏常州人,1926年7月出生。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
 
行 1: 行 1:
 刘大钧 (院士) :(1926—2016), 中共党员, 江苏常州 人,1926年7月出生 。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赴苏联留学,1959 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生物科学 副博士学位 。1960 回国后 一直在南京农学院 作。1981年5月至1991年11月 历任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 南京农业大学) 主任、副院长、院长、校长兼 研究 院院长等职。 为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 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副组长、组员(1985—1997) 农业部第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常务委员(1983—1992),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1987—1995),中国作物学会理事 副理事长,江苏省遗传学会 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 《中 科学》、《科学通报》编委(1984—1992),《自然科学进展》编委(1993),《遗传学报》、《遗传》副主编(1992—1996),《作物学报》编委 。1983年,刘大钧任南京农学院院长,1984—1991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
 刘大钧 (院士) :(1926—2016),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 江苏 常州 。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1959 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80 代初通过辐射诱变,育成宁麦3号,六五期间共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10亿多斤 创值1.5亿余元。率先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 酶、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 ,为 精确检测小麦的外源染色体与基因创建了完整的技术新体 。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 研究 与定位的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经国际定名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异附加系 代换系与易位系, 抗病育种创制了优异的新种质 首先发现鹅观草 纤毛鹅观草等高抗赤霉病 并选育出 批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 鹅观草 纤毛鹅观草的异附加 代换 易位系 曾获 家和部级 多项成果奖励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26年7月2日,刘大钧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26年7月2日,刘大钧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於 2019年11月29日 (五) 11:49 的修訂

劉大鈞 (院士) :(1926—2016),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1949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59年獲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小麥新技術育種、外源抗病基因發掘與優異種質創新研究。80年代初通過輻射誘變,育成寧麥3號,六五期間共種植1500餘萬畝,增產10億多斤,創值1.5億餘元。率先綜合應用染色體分帶、非整倍體、同工酶、原位雜交與分子標記技術,為精確檢測小麥的外源染色體與基因創建了完整的技術新體系。將DNA分子標記技術成功應用於小麥抗病育種。研究發現與定位的簇毛麥抗白粉病基因,經國際定名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麥-簇毛麥雙二倍體、異附加系、代換系與易位系,為抗病育種創製了優異的新種質。首先發現鵝觀草、纖毛鵝觀草等高抗赤霉病,並選育出一批抗赤霉病的小麥-大賴草、鵝觀草、纖毛鵝觀草的異附加、代換和易位系。曾獲國家和部級等多項成果獎勵。

人物生平

1926年7月2日,劉大鈞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

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並留校任教。

1960年,回國後長期在南京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工作。

1981年5月至1991年11月,歷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院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作物學科評議組副組長,農業部第一、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兼植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遺傳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遺傳學報》、《遺傳》副主編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自然科學進展》、《作物學報》編委。

2016年8月22日19點50分,劉大鈞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91歲。

成長經歷

劉大鈞,1926年7月出生在江蘇省武進縣,早年在武進的私立小學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人逃難,輾轉於武進、廣州、香港和上海等地。1942年9月,進入中央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讀書。1947年2月考入金陵大學農藝系,1949年8月畢業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攻讀研究生,並於1959年12月獲副博士學位,1960年2月學成回國。1980年7月,擔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1981年11月任農學系主任,同年12月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年5月晉升為教授,同年12月被任命為南京農學院院長。1984年7月31日,隨着南京農學院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出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任職至1991年11月。

主要成就

       1. 宁麦3号小麦品种的选育  20世纪60年代初,刘大钧从事小麦辐射诱变研究。他和助手们在弄清诱变的最适辐射剂量、照射条件和辐射对株高、穗型、熟相、熟期与抗病性等的诱变效应基础上,育成高产小麦品种宁麦3号(即南农701)。该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平均年种植面积在300余万亩以上。据1981—1985年不完全统计,5年累计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小麦10亿多斤,创值15000余万元。1983年,该成果获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2. 抗病基因转移研究鉴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基因资源贫乏和现有抗原丧失抗性等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刘大钧开始从小麦近缘植物中筛选、发掘可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的基因资源。最先发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倍体物种簇毛麦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通过小麦与簇毛麦间的杂交、回交以及对后代抗病性与染色体鉴定等技术,相继培育出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种质。分获1986年和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已被明确定位于6V染色体短臂上,经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定,正式命名为Pm21。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大赖草高抗小麦赤霉病,并通过远缘杂交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创制出一批有价值的新种质。
       3. 植物基因组分析基因组分析可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刘大钧率领他的学生对小麦的近缘物种和我国特有种质进行了有成效的基因组分析研究,为这些特有种质的起源演化和育种利用提供了信息。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或国外刊物上报道了我国西部三种特有的六倍体小麦染色体组成和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的分化差异;我国自己育成的一个普通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涉及1BL/1RS易位。20世纪90年代初,又致力于小麦近缘物种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功地分离与筛选到簇毛麦、大赖草和新麦草基因组或物种专化的DNA克隆,并以这些克隆为探针,对育成的小麦异染色体系中所含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其验证结果均可与染色体分带、原位杂交鉴定等结果相互验证,从而建立了小麦中外源染色体精确鉴定的技术新体系。1998年获教育部(基础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4. 为作物育种探索新路刘大钧不满足于辐射诱变和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成功利用,在染色体工程和组织培养研究基础上,又组织开展了DNA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转化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地利用同工酶分析与DNA分子标记等对染色体工程系中所涉及外源染色体的同源群归属进行了识别与鉴定;近年来,成功地筛选到与Pm21和Pm6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并积极发展和兄弟单位的合作,用已筛选到的连锁标记对抗白粉病基因Pm2、Pm4a和Pm21进行了有效的辅助选择,显著提高了基因聚合的效率与准确性,在我国小麦育种实践中开创了先例。

學術論著

發表論文170餘篇,編著四部。

Liu Dajun, Genome analysis in wheat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44(9): 1096-1104

Liu J, D. Liu et al., Molecular-facilitated pyramiding of different genes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Plant Breeding, 2000,119:21-24

Wen T., D. Liu et al., Genetic mapping of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6 in wheat by RFLP analysis, Theor. Appl. Genet., 2000, 100: 564-568

劉大鈞等, 導入小麥的外源染色體片段的準確鑑定及外源抗性基因的穩定性分析,遺傳學報,1996,23(1):18-23

Li WL, PD Chen, LL Qi, DJ Liu,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species-specific repeated sequence from Haynaldia villosa, Theor. Appl. Genet., 1995,90: 526-533

劉大鈞主編, 細胞遺傳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人物評價

劉大鈞不僅是一名學者,而且還是一位農業教育家。他1981年擔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年任院長,學校更名後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連續從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達10年之久。擔任校領導初期,正值南京農學院由國務院批准在原址復校不久,工作千頭萬緒,他以堅毅的精神組織與領導全校教職工積極投入艱辛的復校、建校工作。他能抓大事,為學校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重視端正辦學思想,培養良好的校風。在此期間,學校從11個本科專業發展到20個本科與8個專科專業,擁有17個博士點、32個碩士點、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為學校迎接「八五」、「九五」規劃的挑戰和進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與堅實的基礎。

劉大鈞學識淵博,勤于思考,雖專攻植物遺傳育種專業,但同時關心整個農業生產、科技與教育的發展。他特別善於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授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他很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在挑選學科帶頭人時,強調德才兼備和為人治學方面的成熟程度。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創建與領導的細胞遺傳研究所於1990年經農業部批准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他治學嚴謹,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作為學科帶頭人和項目主持人,善於調動科研集體中每個成員的積極性。關心中青年學者,不遺餘力地培養和舉薦他們,使其學術梯隊後繼有人。由他創立和領導的農業部作物細胞遺傳重點開放實驗室多次評為部門優秀。他所領導的學術梯隊基礎好、學風正,敬業勤奮,富有合作與開拓精神,承擔了包括國家「863」、「973」和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先後培養了21名博士、34名碩士。他們大部分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有的還是國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學者、學科帶頭人、國家攻關與「863」項目的主持人。自20世紀60年代起,他累計發表論文200餘篇,編譯著4部。長期參與各種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的工作,多次參加和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卓有成效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為本單位追趕學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