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温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



刘温叟(909年―971年),字永龄,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1],唐朝刑部尚书刘政会之后,门下侍郎刘崇望侄孙。五代至北宋初年官员、廉吏。

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

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官至御史中丞,在朝中身居要职,素以清廉著称。

开宝四年(971年),刘温叟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温叟                 出生日期         909年
                出生地         河南洛阳                 逝世日期         971年
                国 籍         五代→北宋                 民 族         汉族
                职 业         官员                 官 至         御史中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温叟是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刘政会的后代。其叔祖刘崇望,在唐昭宗时期担任宰相。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 [2]

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因祖辈的功劳补任国子四门助教、河南府文学。后唐清泰年间(934年—936年),任左拾遗、内供奉。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分府视事。当时台署废弛,刘温叟加以革新。不久,召他入朝任右补阙。 [3]

官仕晋汉

后晋初年,王松权任知青州,上表推荐刘温叟任判官,加任朝散官。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石重贵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命令他掌管文翰,又改任广晋府巡官。

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贵即皇帝位,授任刘温叟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改任都官郎中,充任翰林学士。一年后,加任知制诰。

辽军攻入汴京,刘温叟畏惧,跟随辽军迁到北边,与承旨张允共同上表请求解除职务。辽国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大怒,打算把张允等人调出京城任县令。赵延寿说:“如果学士才能不称职请求解职者,可以仍任本官,不能贬出。”于是得以罢免职务出翰林院。后汉高祖刘知远南下时,刘温叟从洛阳跟随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京后,刘温叟很迟才到来,刘知远授任他为驾部郎中。 [4]

诬陷遭贬

后周初期,刘温叟任左谏议大夫。一年后,改任中书舍人,加任史馆修撰,判馆事。显德初年(954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后周太祖郭威诬陷他们,郭威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刘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刘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刘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刘承祐和郭威实录。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升任刘温叟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5]

入宋去世

建隆元年(960年,《宋史》误作建隆九年),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改任刘温叟为刑部侍郎,又改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建隆三年(962年),刘温叟兼任判吏部铨。于是向宋太祖进言说,从今以后各部门的任务,授官留任及回吏部待职的,按例减免外官欠任三选以下的,仍然须吏部执行公事,到三十个月后就允许赴吏部集中。按理减免外官欠任三选以上的,以及在任没有通过考核的,就按照元敕处理。如果是在任停官以及在有关部门停职的,经恩准后由刑部出给雪牒,勒令到吏部报到,如果没有空缺,就让他候缺,其余的依照敕令处理。 [6]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刘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宋太祖难找合适人选,没有同意。

开宝四年(971年),刘温叟染病,宋太祖知道他家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刘温叟去世,终年六十三岁。[7]

人物轶事

  • 名字由来

刘温叟的父亲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于是给他取名为刘温叟。[8]

  • 宫前走过

刘温叟有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宋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登上明德门西楼,刘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告诉了他。刘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朝见时,刘温叟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那些人暗示你不是时候是不会登楼的。”宋太祖认为他做的很对。 [9]

  • 清节之士

刘温叟侍候继母孝顺闻名,即使是大热天不戴帽穿衣不敢相见。五代以来,说到遵从礼法的只有刘温叟,在朝任官时有德望,精于鉴赏,门生中尤其器重杨徽之赵邻几,后来二人都成为名士。范杲年轻时,曾经拿文章拜见刘温叟,刘温叟大为称赞他,并把女儿嫁给他。 [10]

宋太宗赵光义在任晋王时,听说刘温叟清介,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刘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第二年端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赵光义。赵光义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的清节越是明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赵光义在后苑侍奉宋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宋太祖再三叹赏。 [11]

人物评价

  • 刘岳:“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12]
  • 脱脱等《宋史》:①“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②“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12]

人物话题

史籍记载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12]

参考资料

  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唐武德功臣政会之后。叔祖崇望,相昭宗。父岳,后唐太常卿。
  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以荫补国子四门助教,河南府文学。清泰中,为左拾遗、内供奉。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分司。时台署废弛,温叟作新之。未几,召为右补阙。
  4.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契丹入汴,温叟惧,随契丹北迁,与承旨张允共上表求解职。契丹主怒,欲出允等为县令。赵延寿曰:“若学士才不称职求解者,守本官可也,不可加贬出。”遂得罢职出院。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5.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周初,拜左谏议大夫,逾年,改中书舍人,加史馆修撰,判馆事。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三年,兼判吏部铨。因上言曰:“伏见两京百司,渐乏旧人,多隳故事。虽检阅具存于往册,而举行须在于攸司。盖因年限得官,归司者例与减选;冬集赴调,授任者寻又出京。兼有裁满初官,不还旧局,但称前资,用图免役。又有尝因停任,切欲归司,而元敕不该,无由复职。遂使在司者失于教习,历事者难于追还。伏望自今诸司职掌,除官勒留及归司者,如理减外欠三选以下,仍须在司执行公事,及三十月即许赴集;如理选外欠三选以上,及在官不成资考者,即准元敕处分。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职者,经恩后于刑部出给雪牒,却勒归司,如无阙员,即令守阙,余依敕格处分。”
  7.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
  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10.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几,后皆为名士。范杲幼时,尝以文贽温叟,大加称奖,以女妻之。
  1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12. 12.0 12.1 12.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国学导航.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