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祎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刘袆之'''  公元631年-687年,唐朝宰相
 
'''刘袆之'''  公元631年-687年,唐朝宰相
== 人物生平 ==
+
 刘祎之 出身于临淮刘氏,少以文藻知名。唐高宗上元中 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 参决政事。同撰《列女传》 《乐书》等共千余卷,曾 度坐事放逐。豫王李旦即 ,参预其 谋,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赐爵临淮县男。 武则天 朝, 倍受信 ,官至凤阁侍郎 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天后返政 并受人诬罪赐 ,时 五十七
 刘祎之 (631年-687年6月22日) 字希美 中国唐朝大臣 [[唐睿宗]]第 次在 时的宰相。他开始是睿宗母亲武太后([[武则天]])的 但因为他劝说太后交权给皇帝惹怒了太后,687年 ,武则天 逼他自杀。
+
==人物生平==
 
+
刘祎之, 常州晋陵人。少 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 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 为刘、孟、高、郭。 寻与利贞等同直 昭文馆。上元 ,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 与著作郎 元万顷 ,左史 范履冰、苗楚客 ,右史 周思茂、韩楚宾等 召入 中, 共撰 《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 、《乐书》,凡千余卷 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 给事中,兄弟并居两省,论者美之。
刘祎之生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他的祖父刘兴宗是南 陈的鄱阳王咨议参军 他的父亲刘子翼历 隋朝 唐朝秘书监和著作郎 ,死 在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永徽初 年。刘祎之 以文章知名 ,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 并称 为刘、孟、高、郭。 他们都在 昭文馆 工作
+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 在宫中 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 门, 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 为士 族所称 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 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 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县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
宰相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 宰相 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以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 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情 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忠赤 已从屏退。 祎之 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终殁,有制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行,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唐高宗 上元 年间(674年-676年) 刘祎之 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 他和 元万顷 范履冰、苗楚客 周思茂、韩楚宾等 文士被 召入 中, 为唐高宗的皇后武后(即武则天)编写著作,包括 《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 他们的工作场所 在宫中 靠近北 门, 当时人们称他们 北门学 士, 后让他们 与决策 分割 宰相 的权力 。同 祎之 的哥哥 之为 事中, 兄弟二 羡慕
+
仪凤中,吐蕃屡为边患,唐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时 景先、郭正一、皇甫文房、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 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
临朝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银,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
初,祎之既下狱,唐睿宗为之抗疏申理,祎之亲友咸以为必见原宥,窃贺之。祎之曰:“吾必死矣。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祸也。”祎之在狱时,尝上疏自陈。及临终,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执笔草谢表,其子将绝,殆不能书。监刑者促之。祎之乃自操数纸,援笔立成,词理恳至,见者无不伤痛。时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共称叹其文,则天闻而恶之,左迁翰为巫州司法,思钧为播州司仓。睿宗即位,以祎之宫府旧僚,追赠 书令。有集七十卷 传于时。
 +
==个 作品==
 +
刘祎之著有文集七十卷、《文贞公故事》六卷、《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五首:《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奉和别越王》、《酬郑沁州》、《孝敬皇帝挽歌》、《九成宫秋初应诏》。
 +
==家族成员==
 +
先世
 +
祖父
 +
刘兴宗,仕南陈,官至鄱阳王府谘议参军。
 +
父亲
 +
刘子翼,历仕隋唐两朝,历任秘书监、吴王府功曹、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等职。
 +
妻子
 +
裴氏,户部尚书裴矩孙女,临津令裴恭道之女,封河东郡君。
 +
刘扬名,曾任润州司法参军。
 +
刘大名,曾任通事舍 人。  
 +
刘正名,早卒。
 +
刘审名,曾任右卫兵曹参军。
 +
刘有名,早卒。
 +
刘异名,早卒。
 +
==史籍记载==
 +
《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十二》
 +
唐朝宰相
 +
唐高祖
 +
▪ 裴寂 ▪ 刘文静 ▪ 萧瑀 ▪ 窦威 ▪ 窦抗 ▪ 陈叔达 ▪ 杨恭仁 ▪ 封德彝 ▪ 裴矩
 +
▪ 高士廉 ▪ 李元吉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 李世民
 +
唐太宗
 +
▪ 裴寂 ▪ 萧瑀 ▪ 陈叔达 ▪ 李靖 ▪ 封德彝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
▪ 高士廉 ▪ 温彦博 ▪ 岑文本 ▪ 魏徵 ▪ 侯君集 ▪ 杨师道 ▪ 戴胄 ▪ 刘洎 ▪ 张亮
 +
▪ 马周 ▪ 褚遂良 ▪ 崔仁师 ▪ 杨弘礼 ▪ 王珪 ▪ 杜淹 ▪ 杨恭仁 ▪ 许敬宗 ▪ 高季辅
 +
▪ 张行成 ▪ 李勣
 +
唐高宗
 +
▪ 长孙无忌 ▪ 褚遂良 ▪ 于志宁 ▪ 张行成 ▪ 高季辅 ▪ 李勣 ▪ 柳奭 ▪ 宇文节 ▪ 韩瑗
 +
▪ 来济 ▪ 崔敦礼 ▪ 李义府 ▪ 许敬宗 ▪ 杜正伦 ▪ 辛茂将 ▪ 任雅相 ▪ 卢承庆 ▪ 许圉师
 +
▪ 上官仪 ▪ 刘祥道 ▪ 窦德玄 ▪ 乐彦玮 ▪ 孙处约 ▪ 姜恪 ▪ 陆敦信 ▪ 戴至德 ▪ 刘仁轨
 +
▪ 杨武 ▪ 李安期 ▪ 张文瓘 ▪ 赵仁本 ▪ 阎立本 ▪ 李敬玄 ▪ 郝处俊 ▪ 来恒 ▪ 薛元超
 +
▪ 李义琰 ▪ 高智周 ▪ 张大安 ▪ 裴炎 ▪ 崔知温 ▪ 岑长倩 ▪ 郭正一 ▪ 魏元同 ▪ 王德真
 +
▪ 郭待举 ▪ 刘景先
 +
武则天
 +
▪ 刘仁轨 ▪ 薛元超 ▪ 郭正一 ▪ 姚崇 ▪ 裴炎 ▪ 袁恕己 ▪ 敬晖 ▪ 岑长倩 ▪ 郭待举
 +
▪ 魏元同 ▪ 刘景先 ▪ 韦弘敏 ▪ 桓彦范 ▪ 王德真 ▪ 武承嗣 ▪ 崔詧 ▪ 李景谌 ▪ 韦方质
 +
▪ 裴居道 ▪ 韦思谦 ▪ 苏良嗣 ▪ 张光辅 ▪ 韦待价 ▪ 范履冰 ▪ 傅游艺 ▪ 宗秦客 ▪ 欧阳通
 +
▪ 狄仁杰 ▪ 任知古 ▪ 崔神基 ▪ 崔元综 ▪ 李昭德 ▪ 娄师德 ▪ 陆元方 ▪ 豆卢钦望 ▪ 王孝杰
 +
▪ 杨再思 ▪ 周允元 ▪ 王方庆 ▪ 宗楚客 ▪ 武三思 ▪ 吉顼 ▪ 张锡 ▪ 韦安石 ▪ 朱敬则
 +
▪ 唐休璟 ▪ 张柬之 ▪ 韦承庆 ▪ 骞味道 ▪ 沈君谅 ▪ 王本立 ▪ 邢文伟 ▪ 武攸宁 ▪ 史务滋
 +
▪ 格辅元 ▪ 乐思诲 ▪ 裴行本 ▪ 杨执柔 ▪ 李游道 ▪ 袁智弘 ▪ 姚璹 ▪ 李元素 ▪ 王璇
 +
▪ 韦巨源 ▪ 苏味道 ▪ 韦什方 ▪ 杜景俭 ▪ 孙元亨 ▪ 李道广 ▪ 王及善 ▪ 魏元忠 ▪ 李峤
 +
▪ 李怀远 ▪ 顾琮 ▪ 李迥秀 ▪ 韦嗣立 ▪ 崔玄暐 ▪ 房融 ▪ 刘袆之
 +
唐中宗
 +
▪ 袁恕己 ▪ 武三思 ▪ 李怀远 ▪ 刘景先 ▪ 岑长倩 ▪ 郭待举 ▪ 韦弘敏 ▪ 崔玄暐 ▪ 杨再思
 +
▪ 张柬之 ▪ 房融 ▪ 韦承庆 ▪ 桓彦范 ▪ 敬晖 ▪ 祝钦明 ▪ 魏元忠 ▪ 豆卢钦望 ▪ 韦巨源
 +
▪ 李峤 ▪ 于惟谦 ▪ 苏瑰 ▪ 宗楚客 ▪ 纪处讷 ▪ 张仁愿 ▪ 韦嗣立 ▪ 崔湜 ▪ 赵彦昭
 +
▪ 韦温 ▪ 郑愔 ▪ 裴谈 ▪ 岑羲 ▪ 张嘉福 ▪ 李旦 ▪ 姚崇 ▪ 韦安石 ▪ 唐休璟
 +
▪ 萧至忠 ▪ 张锡
 +
唐睿宗
 +
▪ 李隆基 ▪ 李峤 ▪ 萧至忠 ▪ 张仁愿 ▪ 韦嗣立 ▪ 赵彦昭 ▪ 韦安石 ▪ 苏瑰 ▪ 唐休璟
 +
▪ 裴谈 ▪ 张锡 ▪ 岑羲 ▪ 崔湜 ▪ 刘幽求 ▪ 钟绍京 ▪ 李日知 ▪ 薛稷 ▪ 姚崇
 +
▪ 崔日用 ▪ 宋璟 ▪ 郭元振 ▪ 张说 ▪ 窦怀贞 ▪ 魏知古 ▪ 陆象先
 +
唐玄宗
 +
▪ 刘幽求 ▪ 韦安石 ▪ 魏知古 ▪ 崔湜 ▪ 陆象先 ▪ 窦怀贞 ▪ 岑羲 ▪ 萧至忠 ▪ 郭元振
 +
▪ 张说 ▪ 姚崇 ▪ 卢怀慎 ▪ 源乾曜 ▪ 宋璟 ▪ 苏颋 ▪ 张嘉贞 ▪ 王晙 ▪ 李元纮
 +
▪ 杜暹 ▪ 萧嵩 ▪ 宇文融 ▪ 裴光庭 ▪ 韩休 ▪ 裴耀卿 ▪ 张九龄 ▪ 李林甫 ▪ 牛仙客
 +
▪ 李适之 ▪ 陈希烈 ▪ 杨国忠 ▪ 韦见素 ▪ 崔圆 ▪ 崔涣 ▪ 房琯
 +
唐肃宗
 +
▪ 韦见素 ▪ 崔圆 ▪ 裴冕 ▪ 崔涣 ▪ 李麟 ▪ 苗晋卿 ▪ 张镐 ▪ 王玙 ▪ 吕諲
 +
▪ 李岘 ▪ 第五琦 ▪ 李揆 ▪ 萧华 ▪ 裴遵庆 ▪ 元载 ▪ 房琯
 +
唐代宗
 +
▪ 李适 ▪ 苗晋卿 ▪ 裴遵庆 ▪ 元载 ▪ 李辅国 ▪ 刘晏 ▪ 李岘 ▪ 王缙 ▪ 杜鸿渐
 +
▪ 裴冕 ▪ 杨绾 ▪ 常衮
 +
唐德宗
 +
▪ 崔佑甫 ▪ 常衮 ▪ 李勉 ▪ 杨炎 ▪ 卢杞 ▪ 马燧 ▪ 关播 ▪ 萧复 ▪ 乔琳
 +
▪ 刘从一 ▪ 姜公辅 ▪ 李晟 ▪ 张延赏 ▪ 韩滉 ▪ 崔造 ▪ 柳浑 ▪ 李泌 ▪ 董晋
 +
▪ 赵憬 ▪ 陆贽 ▪ 贾耽 ▪ 卢迈 ▪ 崔损 ▪ 赵宗儒 ▪ 郑余庆 ▪ 齐抗 ▪ 高郢
 +
▪ 郑珣瑜 ▪ 张镒 ▪ 齐映 ▪ 浑瑊 ▪ 窦参 ▪ 卢翰 ▪ 杜佑 ▪ 刘滋
 +
唐顺宗
 +
▪ 贾耽 ▪ 杜佑 ▪ 郑珣瑜 ▪ 高郢 ▪ 韦执谊 ▪ 杜黄裳 ▪ 袁滋
 +
唐宪宗
 +
▪ 贾耽 ▪ 韦执谊 ▪ 杜佑 ▪ 杜黄裳 ▪ 袁滋 ▪ 郑余庆 ▪ 于頔 ▪ 郑絪 ▪ 武元衡
 +
▪ 李吉甫 ▪ 韩宏 ▪ 裴洎 ▪ 李藩 ▪ 权德舆 ▪ 李绛 ▪ 张宏靖 ▪ 韦贯之 ▪ 王涯
 +
▪ 崔群 ▪ 李墉 ▪ 李夷简 ▪ 皇甫镈 ▪ 程异 ▪ 令狐楚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
▪ 李逢吉 ▪ 裴度
 +
唐穆宗
 +
▪ 韩宏 ▪ 裴度 ▪ 李夷简 ▪ 令狐楚 ▪ 张弘靖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 元稹
 +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皇甫镈
 +
唐敬宗
 +
▪ 李程 ▪ 窦易直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裴度
 +
唐文宗
 +
▪ 裴度 ▪ 韦处厚 ▪ 杨嗣复 ▪ 李珏 ▪ 李宗闵 ▪ 段文昌 ▪ 宋申锡 ▪ 李德裕 ▪ 李固言
 +
▪ 郑覃 ▪ 王涯 ▪ 李训 ▪ 贾餗 ▪ 舒元舆 ▪ 李石 ▪ 陈夷行 ▪ 崔珙 ▪ 崔郸
 +
▪ 路随 ▪ 李逢吉 ▪ 杜元颖 ▪ 王播 ▪ 牛僧孺 ▪ 窦易直
 +
唐武宗
 +
▪ 李固言 ▪ 李石 ▪ 杨嗣复 ▪ 崔郸 ▪ 牛僧孺 ▪ 崔珙 ▪ 李德裕 ▪ 陈夷行 ▪ 李绅
 +
▪ 李让夷 ▪ 崔铉 ▪ 杜悰 ▪ 李回 ▪ 郑肃 ▪ 李珏
 +
唐宣宗
 +
▪ 李让夷 ▪ 李绅 ▪ 郑肃 ▪ 李回 ▪ 白敏中 ▪ 韦琮 ▪ 崔元式 ▪ 李德裕 ▪ 卢商
 +
▪ 马植 ▪ 周墀 ▪ 崔龟从 ▪ 任铭 ▪ 魏扶 ▪ 裴休 ▪ 魏谟 ▪ 崔慎由 ▪ 郑朗
 +
▪ 萧邺 ▪ 刘瑑 ▪ 夏侯孜 ▪ 蒋伸 ▪ 令狐绹
 +
唐懿宗
 +
▪ 令狐绹 ▪ 白敏中 ▪ 萧邺 ▪ 夏侯孜 ▪ 蒋伸 ▪ 杜审权 ▪ 杜悰 ▪ 毕諴 ▪ 杨收
 +
▪ 曹确 ▪ 高璩 ▪ 萧置 ▪ 徐商 ▪ 路岩 ▪ 于琮 ▪ 韦保衡 ▪ 王铎 ▪ 刘邺
 +
▪ 赵隐 ▪ 萧仿 ▪ 崔彦昭
 +
唐僖宗
 +
▪ 郑畋 ▪ 卢携 ▪ 王铎 ▪ 李蔚 ▪ 郑从谠 ▪ 崔沆 ▪ 豆卢瑑 ▪ 王徽 ▪ 裴澈
 +
▪ 萧遘 ▪ 韦昭度 ▪ 郑昌图 ▪ 杜让能 ▪ 孔纬 ▪ 张浚 ▪ 韦保衡 ▪ 赵隐 ▪ 刘邺
 +
▪ 裴坦 ▪ 刘瞻 ▪ 刘崇望 ▪ 萧仿 ▪ 崔彦昭
 +
唐昭宗
 +
▪ 韦昭度 ▪ 孔纬 ▪ 杜让能 ▪ 张濬 ▪ 刘崇望 ▪ 崔昭纬 ▪ 徐彦若 ▪ 郑延昌 ▪ 王抟
 +
▪ 崔胤 ▪ 李磎 ▪ 陆扆 ▪ 孙偓 ▪ 郑綮 ▪ 朱朴 ▪ 崔远 ▪ 裴贽 ▪ 裴枢
 +
▪ 王溥 ▪ 独孤损 ▪ 柳璨 ▪ 陆希声 ▪ 苏检 ▪ 卢光启 ▪ 韦贻范
 +
唐哀帝
 +
▪ 裴枢 ▪ 独孤损 ▪ 崔远 ▪ 柳璨 ▪ 张文蔚 ▪ 杨涉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学术论文==
 +
毛阳光.    洛阳新出土唐《刘祎之墓志》及其史料价值. 《 史学史研究 》 , 2012  
 +
任士英.  =  王言与王法——从刘祎之之死谈"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10
 
[[Category: 中国古代人物]]
 
[[Category: 中国古代人物]]

於 2019年8月14日 (三) 19:54 的修訂

劉褘之 公元631年-687年,唐朝宰相 劉禕之出身於臨淮劉氏,少以文藻知名。唐高宗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參決政事。同撰《列女傳》、《樂書》等共千餘卷,曾一度坐事放逐。豫王李旦即位,參預其謀,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縣男。武則天臨朝,倍受信任,官至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後以私議天后返政,並受人誣罪賜死,時年五十七。

人物生平

劉禕之,常州晉陵人。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時人號為劉、孟、高、郭。尋與利貞等同直昭文館。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凡千餘卷。時又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禕之兄懿之,時為給事中,兄弟並居兩省,論者美之。 儀鳳二年,轉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尋加中大夫。禕之有姊在宮中為內職,天后令省榮國夫人之疾,禕之潛伺見之,坐是配流巂州。歷數載,天后表請高宗召還,拜中書舍人。轉相王府司馬,復遷檢校中書侍郎。高宗謂曰:「相王,朕之愛子,以卿忠孝之門,藉卿師範,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禕之居家孝友,甚為士族所稱,每得俸祿,散於親屬,高宗以此重之。武則天臨朝,甚見親委。及豫王立,禕之參預其謀,擢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縣男。時軍國多事,所有詔敕,獨出禕之,構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禕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宰相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衛州司馬,詣宰相陳訴。內史騫味道謂曰:「此乃皇太后處分也。」禕之謂先敏曰:「緣坐改官,例從臣下奏請。」則天聞之,以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貶青州刺史。以禕之推善於君,引過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賜物百段、細馬一匹。因謂侍臣曰:「夫為臣之體,在揚君之德,君德發揚,豈非臣下之美事?且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義均一體。未聞以手足之疾移於腹背,而得一體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從屏退。禕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納言王德真對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於君。」太后曰:「先朝每稱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終歿,有制褒崇。為臣之道,豈過斯行,傳名萬代,可不善歟!」 儀鳳中,吐蕃屢為邊患,唐高宗謂侍臣曰:「吐蕃小丑,屢犯邊境,我比務在安輯,未即誅夷。而戎狄豺狼,不識恩造,置之則疆場日駭,圖之則未聞上策,宜論得失,各盡所懷。」時劉景先、郭正一、皇甫文房、楊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禕之時為中書舍人,對曰:「臣觀自古明王聖主,皆患夷狄。吐蕃時擾邊隅,有同禽獸,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憑凌,未足為恥。願戢萬乘之威,且寬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臨朝後,禕之嘗竊謂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隱密奏其言。則天不悅,謂左右曰:「禕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豈復顧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誣告禕之受歸州都督孫萬榮金銀,兼與許敬宗妾有私,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禕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於家,時年五十七。 初,禕之既下獄,唐睿宗為之抗疏申理,禕之親友咸以為必見原宥,竊賀之。禕之曰:「吾必死矣。太后臨朝獨斷,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禍也。」禕之在獄時,嘗上疏自陳。及臨終,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執筆草謝表,其子將絕,殆不能書。監刑者促之。禕之乃自操數紙,援筆立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時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共稱嘆其文,則天聞而惡之,左遷翰為巫州司法,思鈞為播州司倉。睿宗即位,以禕之宮府舊僚,追贈中書令。有集七十卷,傳於時。

個人作品

劉禕之著有文集七十卷、《文貞公故事》六卷、《英國貞武公故事》四卷。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五首:《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奉和別越王》、《酬鄭沁州》、《孝敬皇帝輓歌》、《九成宮秋初應詔》。

家族成員

先世 祖父 劉興宗,仕南陳,官至鄱陽王府諮議參軍。 父親 劉子翼,歷仕隋唐兩朝,歷任秘書監、吳王府功曹、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等職。 妻子 裴氏,戶部尚書裴矩孫女,臨津令裴恭道之女,封河東郡君。 劉揚名,曾任潤州司法參軍。 劉大名,曾任通事舍人。 劉正名,早卒。 劉審名,曾任右衛兵曹參軍。 劉有名,早卒。 劉異名,早卒。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四十二》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裴寂 ▪ 劉文靜 ▪ 蕭瑀 ▪ 竇威 ▪ 竇抗 ▪ 陳叔達 ▪ 楊恭仁 ▪ 封德彝 ▪ 裴矩 ▪ 高士廉 ▪ 李元吉 ▪ 宇文士及 ▪ 長孫無忌 ▪ 杜如晦 ▪ 房玄齡 ▪ 李世民 唐太宗 ▪ 裴寂 ▪ 蕭瑀 ▪ 陳叔達 ▪ 李靖 ▪ 封德彝 ▪ 宇文士及 ▪ 長孫無忌 ▪ 杜如晦 ▪ 房玄齡 ▪ 高士廉 ▪ 溫彥博 ▪ 岑文本 ▪ 魏徵 ▪ 侯君集 ▪ 楊師道 ▪ 戴胄 ▪ 劉洎 ▪ 張亮 ▪ 馬周 ▪ 褚遂良 ▪ 崔仁師 ▪ 楊弘禮 ▪ 王珪 ▪ 杜淹 ▪ 楊恭仁 ▪ 許敬宗 ▪ 高季輔 ▪ 張行成 ▪ 李勣 唐高宗 ▪ 長孫無忌 ▪ 褚遂良 ▪ 于志寧 ▪ 張行成 ▪ 高季輔 ▪ 李勣 ▪ 柳奭 ▪ 宇文節 ▪ 韓瑗 ▪ 來濟 ▪ 崔敦禮 ▪ 李義府 ▪ 許敬宗 ▪ 杜正倫 ▪ 辛茂將 ▪ 任雅相 ▪ 盧承慶 ▪ 許圉師 ▪ 上官儀 ▪ 劉祥道 ▪ 竇德玄 ▪ 樂彥瑋 ▪ 孫處約 ▪ 姜恪 ▪ 陸敦信 ▪ 戴至德 ▪ 劉仁軌 ▪ 楊武 ▪ 李安期 ▪ 張文瓘 ▪ 趙仁本 ▪ 閻立本 ▪ 李敬玄 ▪ 郝處俊 ▪ 來恆 ▪ 薛元超 ▪ 李義琰 ▪ 高智周 ▪ 張大安 ▪ 裴炎 ▪ 崔知溫 ▪ 岑長倩 ▪ 郭正一 ▪ 魏元同 ▪ 王德真 ▪ 郭待舉 ▪ 劉景先 武則天 ▪ 劉仁軌 ▪ 薛元超 ▪ 郭正一 ▪ 姚崇 ▪ 裴炎 ▪ 袁恕己 ▪ 敬暉 ▪ 岑長倩 ▪ 郭待舉 ▪ 魏元同 ▪ 劉景先 ▪ 韋弘敏 ▪ 桓彥范 ▪ 王德真 ▪ 武承嗣 ▪ 崔詧 ▪ 李景諶 ▪ 韋方質 ▪ 裴居道 ▪ 韋思謙 ▪ 蘇良嗣 ▪ 張光輔 ▪ 韋待價 ▪ 范履冰 ▪ 傅遊藝 ▪ 宗秦客 ▪ 歐陽通 ▪ 狄仁傑 ▪ 任知古 ▪ 崔神基 ▪ 崔元綜 ▪ 李昭德 ▪ 婁師德 ▪ 陸元方 ▪ 豆盧欽望 ▪ 王孝傑 ▪ 楊再思 ▪ 周允元 ▪ 王方慶 ▪ 宗楚客 ▪ 武三思 ▪ 吉頊 ▪ 張錫 ▪ 韋安石 ▪ 朱敬則 ▪ 唐休璟 ▪ 張柬之 ▪ 韋承慶 ▪ 騫味道 ▪ 沈君諒 ▪ 王本立 ▪ 邢文偉 ▪ 武攸寧 ▪ 史務滋 ▪ 格輔元 ▪ 樂思誨 ▪ 裴行本 ▪ 楊執柔 ▪ 李游道 ▪ 袁智弘 ▪ 姚璹 ▪ 李元素 ▪ 王璇 ▪ 韋巨源 ▪ 蘇味道 ▪ 韋什方 ▪ 杜景儉 ▪ 孫元亨 ▪ 李道廣 ▪ 王及善 ▪ 魏元忠 ▪ 李嶠 ▪ 李懷遠 ▪ 顧琮 ▪ 李迥秀 ▪ 韋嗣立 ▪ 崔玄暐 ▪ 房融 ▪ 劉褘之 唐中宗 ▪ 袁恕己 ▪ 武三思 ▪ 李懷遠 ▪ 劉景先 ▪ 岑長倩 ▪ 郭待舉 ▪ 韋弘敏 ▪ 崔玄暐 ▪ 楊再思 ▪ 張柬之 ▪ 房融 ▪ 韋承慶 ▪ 桓彥范 ▪ 敬暉 ▪ 祝欽明 ▪ 魏元忠 ▪ 豆盧欽望 ▪ 韋巨源 ▪ 李嶠 ▪ 於惟謙 ▪ 蘇瑰 ▪ 宗楚客 ▪ 紀處訥 ▪ 張仁願 ▪ 韋嗣立 ▪ 崔湜 ▪ 趙彥昭 ▪ 韋溫 ▪ 鄭愔 ▪ 裴談 ▪ 岑羲 ▪ 張嘉福 ▪ 李旦 ▪ 姚崇 ▪ 韋安石 ▪ 唐休璟 ▪ 蕭至忠 ▪ 張錫 唐睿宗 ▪ 李隆基 ▪ 李嶠 ▪ 蕭至忠 ▪ 張仁願 ▪ 韋嗣立 ▪ 趙彥昭 ▪ 韋安石 ▪ 蘇瑰 ▪ 唐休璟 ▪ 裴談 ▪ 張錫 ▪ 岑羲 ▪ 崔湜 ▪ 劉幽求 ▪ 鍾紹京 ▪ 李日知 ▪ 薛稷 ▪ 姚崇 ▪ 崔日用 ▪ 宋璟 ▪ 郭元振 ▪ 張說 ▪ 竇懷貞 ▪ 魏知古 ▪ 陸象先 唐玄宗 ▪ 劉幽求 ▪ 韋安石 ▪ 魏知古 ▪ 崔湜 ▪ 陸象先 ▪ 竇懷貞 ▪ 岑羲 ▪ 蕭至忠 ▪ 郭元振 ▪ 張說 ▪ 姚崇 ▪ 盧懷慎 ▪ 源乾曜 ▪ 宋璟 ▪ 蘇頲 ▪ 張嘉貞 ▪ 王晙 ▪ 李元紘 ▪ 杜暹 ▪ 蕭嵩 ▪ 宇文融 ▪ 裴光庭 ▪ 韓休 ▪ 裴耀卿 ▪ 張九齡 ▪ 李林甫 ▪ 牛仙客 ▪ 李适之 ▪ 陳希烈 ▪ 楊國忠 ▪ 韋見素 ▪ 崔圓 ▪ 崔渙 ▪ 房琯 唐肅宗 ▪ 韋見素 ▪ 崔圓 ▪ 裴冕 ▪ 崔渙 ▪ 李麟 ▪ 苗晉卿 ▪ 張鎬 ▪ 王璵 ▪ 呂諲 ▪ 李峴 ▪ 第五琦 ▪ 李揆 ▪ 蕭華 ▪ 裴遵慶 ▪ 元載 ▪ 房琯 唐代宗 ▪ 李适 ▪ 苗晉卿 ▪ 裴遵慶 ▪ 元載 ▪ 李輔國 ▪ 劉晏 ▪ 李峴 ▪ 王縉 ▪ 杜鴻漸 ▪ 裴冕 ▪ 楊綰 ▪ 常袞 唐德宗 ▪ 崔佑甫 ▪ 常袞 ▪ 李勉 ▪ 楊炎 ▪ 盧杞 ▪ 馬燧 ▪ 關播 ▪ 蕭復 ▪ 喬琳 ▪ 劉從一 ▪ 姜公輔 ▪ 李晟 ▪ 張延賞 ▪ 韓滉 ▪ 崔造 ▪ 柳渾 ▪ 李泌 ▪ 董晉 ▪ 趙憬 ▪ 陸贄 ▪ 賈耽 ▪ 盧邁 ▪ 崔損 ▪ 趙宗儒 ▪ 鄭餘慶 ▪ 齊抗 ▪ 高郢 ▪ 鄭珣瑜 ▪ 張鎰 ▪ 齊映 ▪ 渾瑊 ▪ 竇參 ▪ 盧翰 ▪ 杜佑 ▪ 劉滋 唐順宗 ▪ 賈耽 ▪ 杜佑 ▪ 鄭珣瑜 ▪ 高郢 ▪ 韋執誼 ▪ 杜黃裳 ▪ 袁滋 唐憲宗 ▪ 賈耽 ▪ 韋執誼 ▪ 杜佑 ▪ 杜黃裳 ▪ 袁滋 ▪ 鄭餘慶 ▪ 於頔 ▪ 鄭絪 ▪ 武元衡 ▪ 李吉甫 ▪ 韓宏 ▪ 裴洎 ▪ 李藩 ▪ 權德輿 ▪ 李絳 ▪ 張宏靖 ▪ 韋貫之 ▪ 王涯 ▪ 崔群 ▪ 李墉 ▪ 李夷簡 ▪ 皇甫鎛 ▪ 程異 ▪ 令狐楚 ▪ 蕭俯 ▪ 段文昌 ▪ 崔植 ▪ 李逢吉 ▪ 裴度 唐穆宗 ▪ 韓宏 ▪ 裴度 ▪ 李夷簡 ▪ 令狐楚 ▪ 張弘靖 ▪ 蕭俯 ▪ 段文昌 ▪ 崔植 ▪ 元稹 ▪ 杜元穎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皇甫鎛 唐敬宗 ▪ 李程 ▪ 竇易直 ▪ 杜元穎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裴度 唐文宗 ▪ 裴度 ▪ 韋處厚 ▪ 楊嗣復 ▪ 李珏 ▪ 李宗閔 ▪ 段文昌 ▪ 宋申錫 ▪ 李德裕 ▪ 李固言 ▪ 鄭覃 ▪ 王涯 ▪ 李訓 ▪ 賈餗 ▪ 舒元輿 ▪ 李石 ▪ 陳夷行 ▪ 崔珙 ▪ 崔鄲 ▪ 路隨 ▪ 李逢吉 ▪ 杜元穎 ▪ 王播 ▪ 牛僧孺 ▪ 竇易直 唐武宗 ▪ 李固言 ▪ 李石 ▪ 楊嗣復 ▪ 崔鄲 ▪ 牛僧孺 ▪ 崔珙 ▪ 李德裕 ▪ 陳夷行 ▪ 李紳 ▪ 李讓夷 ▪ 崔鉉 ▪ 杜悰 ▪ 李回 ▪ 鄭肅 ▪ 李珏 唐宣宗 ▪ 李讓夷 ▪ 李紳 ▪ 鄭肅 ▪ 李回 ▪ 白敏中 ▪ 韋琮 ▪ 崔元式 ▪ 李德裕 ▪ 盧商 ▪ 馬植 ▪ 周墀 ▪ 崔龜從 ▪ 任銘 ▪ 魏扶 ▪ 裴休 ▪ 魏謨 ▪ 崔慎由 ▪ 鄭朗 ▪ 蕭鄴 ▪ 劉瑑 ▪ 夏侯孜 ▪ 蔣伸 ▪ 令狐綯 唐懿宗 ▪ 令狐綯 ▪ 白敏中 ▪ 蕭鄴 ▪ 夏侯孜 ▪ 蔣伸 ▪ 杜審權 ▪ 杜悰 ▪ 畢諴 ▪ 楊收 ▪ 曹確 ▪ 高璩 ▪ 蕭置 ▪ 徐商 ▪ 路岩 ▪ 於琮 ▪ 韋保衡 ▪ 王鐸 ▪ 劉鄴 ▪ 趙隱 ▪ 蕭仿 ▪ 崔彥昭 唐僖宗 ▪ 鄭畋 ▪ 盧攜 ▪ 王鐸 ▪ 李蔚 ▪ 鄭從讜 ▪ 崔沆 ▪ 豆盧瑑 ▪ 王徽 ▪ 裴澈 ▪ 蕭遘 ▪ 韋昭度 ▪ 鄭昌圖 ▪ 杜讓能 ▪ 孔緯 ▪ 張浚 ▪ 韋保衡 ▪ 趙隱 ▪ 劉鄴 ▪ 裴坦 ▪ 劉瞻 ▪ 劉崇望 ▪ 蕭仿 ▪ 崔彥昭 唐昭宗 ▪ 韋昭度 ▪ 孔緯 ▪ 杜讓能 ▪ 張濬 ▪ 劉崇望 ▪ 崔昭緯 ▪ 徐彥若 ▪ 鄭延昌 ▪ 王摶 ▪ 崔胤 ▪ 李磎 ▪ 陸扆 ▪ 孫偓 ▪ 鄭綮 ▪ 朱朴 ▪ 崔遠 ▪ 裴贄 ▪ 裴樞 ▪ 王溥 ▪ 獨孤損 ▪ 柳璨 ▪ 陸希聲 ▪ 蘇檢 ▪ 盧光啟 ▪ 韋貽範 唐哀帝 ▪ 裴樞 ▪ 獨孤損 ▪ 崔遠 ▪ 柳璨 ▪ 張文蔚 ▪ 楊涉

參考資料

學術論文

毛陽光.   洛陽新出土唐《劉禕之墓誌》及其史料價值. 《 史學史研究 》 , 2012   任士英.  = 王言與王法——從劉禕之之死談"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 《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