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聚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聚奎

刘聚奎,(1910~1984年),河南省博爱县柏山村人。1910年3月24日生,1930年,在开封第一高中求学期间,经开封团市委书记符中真(符元亮卢氏县三川镇人现属栾川县)介绍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在北平师范大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33年7月经符中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年底回到博爱县柏山村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9月,与程明升等组建中共豫北工委,任组织委员,负责博爱、沁阳县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并建立了柏山村第一个党支部。

基本内容

中文名:刘聚奎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

抗日战争

1938年2月20日,日军侵占博爱县城后,刘聚奎以柏山村武学堂的积极分子为基础,以党员为骨干,建立了河北民军太行南区游击队第六支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太南六支队与第一、四支队合并,成立道清游击支队,刘聚奎任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活动在博爱、焦作、修武、武陟之间,袭击敌伪,壮大自己,很快发展为一支具有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11月,道清支队改编为晋冀豫军区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赵基梅、谭甫仁支队)二大队,任二大队政治处主任。12月许河事件后,随部队撤往山西根据地。后转战于晋、冀、豫地区,多次参加反扫荡和对日伪军作战。

1940年4月,赵谭支队编为八路军新三旅,刘聚奎调九团任政委。在清丰、滑县一带参加反扫荡,九团紧密配合兄弟部队开展游击战争与日寇周旋,灵活机智地打击敌人,为巩固晋豫鲁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3年3月,刘聚奎调任太岳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8月,在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的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中,刘聚奎根据情报,布置一个团打伏击,把冈村宁次抽调的100多名日军官兵一举歼灭,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1944年11月,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抽调十八团和五十九团2 000余人,组成豫西抗日军第二支队,刘聚奎任司令员兼政委。11月14日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并迅速以渑池、新安、陕县、洛宁等地为中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年底,刘聚奎等率八路军挫败了河北民军乔明礼部和国民党三十三挺进纵队张广居部对渑池的进攻,收编了上官子平等地方武装,初步打开了豫西局面。1945年2月,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成立,刘聚奎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领导二分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空前壮大,各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逐步建立,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倒地运动,恢复经济,减轻人民负担,豫西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45年5月,渑池上官子平、陕县周子涛等地方武装相继叛变,疯狂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豫西二分区抗日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史称豫西事变。事变发生后,刘聚奎迅速调集八路军力量开展平叛战斗。叛乱平息后,各县党政军组织很快恢复,豫西二分区的局面重新打开。

建国之后

解放战争中,刘聚奎任第十八兵团178师政委,先后参加了解放晋南、晋中、太原等战役。[1]新中国成立后,调至地方工作,任川北行政公署副主任,1952年9月,任西康省政府副主席。1956年起,任西安八四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79年10月起,任陕西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