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高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32年7月5日
江西省奉新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刘高联(1931.7.5-2008),江西省奉新县人,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1]中国科学院院士[2]。先后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及气动热弹性耦合理论的变分原理与有限元法的研究,开创了连续介质力学中流体力学、叶轮机气动力学、流-固-热多场耦合问题的反-杂交命题和最优命题的变分理论。

人物生平

1931年7月5日刘高联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干洲乡岭霞村,他从小聪慧好学,但小学二年级时正逢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家乡沦陷,刘高联只能随家人逃难到奉新县观下山区,失学达两年之久 。

1940年3月才有幸在奉新县观下乡中心小学读书,至1943年7月毕业。随后半年因战事频繁,只能在私塾念书。

1944年2月刘高联考入江西省吉安国立第十三中学,战乱使他不停地转学,先是1945年2月转奉新县立初中学习,再于1946 年2月转南昌赣省中学学习,至1947年8月毕业。

1947年9月刘高联考入江西省省立南昌一中,1949年8月转南昌第一联合中学学习,至1950年7月毕业。经历了战乱和流离颠沛岁月的刘高联,对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十分珍惜,同时也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决心刻苦学习,学一身本领报效国家、造福社会。

1950年8月刘高联考入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入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

1953年8月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涡轮机专业)学习。

1957年2月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该室1960年起并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师从吴仲华院士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刘高联当时在吴仲华指导下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的研究。"吴氏通用理论"使年轻的刘高联着迷,他整天扑在三元流理论研究中。1957-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79-1993年任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上海大学(当时是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99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8日10时50分因病医治疗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担任职务

刘高联曾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专家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大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他也是国际非线性分析学者联合会会员,美国和德国有关机械、力学和应用数学学会会员。在上海大学期间,曾经担任由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主编的国际核心期刊《力学学报》等多种刊物的编委。

主要论著

1 刘高联.转轮内含激波跨声速三维流动的变分原理与广义变分原理.力学学报,1981,13(5):421-429;Acta Mechanica,1992,95:117-130;1993,97:229-238

2 刘高联.转轮内含激波跨声速全三维流动各类杂交命题统一的变域变分理论.力学学报,1988,20(3):193-199;Acta Mechanica,1995,108,207-217

学术理论

叶轮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各种叶轮机气动设计与分析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通常主要是指定常流理论,可分为两类:

①基于两类流面的吴氏三维流动通用理论;

②全三维流动理论,即不通过二类流面而直接求解全三维流动。

20世纪70年代初,面临现代叶轮机高速、高温、高负荷和高性能的严峻挑战,刘高联意识到有必要在吴氏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引进当代有关学科的最新成就,如最优控制论、有限元法和计算技术等,从而发挥杂交优势。自此,刘高联开始致力于以变分理论为主干的新理论体系的开拓与系统性研究工作。

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奋力拼搏中,他深知前进的道路是极为不平坦的,但他不顾未知边界所造成的巨大困难,勇敢地选定反命题、杂交命题和最优设计命题为主攻对象,经过近30年的不断努力,相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独创性的成果,在工程热物理和力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20世纪90年代起刘高联转向交叉学科气动-热-弹性耦合变分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学术领域。

刘高联是一个善于、敢于打硬战的科研战士,在长期的研究与探索中,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学术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刘高联致力于并开创了连续介质力学(主要指流体力学、叶轮机气动力学、流-固-热多场耦合问题)的反-杂交命题和最优命题的变分理论,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

刘高联
刘高联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高联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理论和流体力学的研究。在吴仲华的叶轮机三维流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以变分理论为骨干的新理论体系。提出了流体力学变分原理的建立和变换的系统性途径,首次建立了叶轮机三维流动正命题、反命题及杂交命题的变分原理及广义变分原理族。同最优控制论结合,创立了三维叶栅和流道的优化设计理论。发展了可自动捕获各种未知界面的变域变分理论和广义有限元法。提出了一系列流体力学新通用函数,开拓了三维流动反-杂交命题的映象空间通用理论及解法。近十年来,重点开辟非定常气动力学反命题、多工况点流体力学反命题以及气动-热-弹性耦合理论等新方向。

科研成果奖励

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7年以“叶轮机气动力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系统性的研究”(第一作者)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术论著

1 刘高联.转轮内含激波跨声速三维流动的变分原理与广义变分原理.力学学报,1981,13(5):421-429;Acta Mechanica,1992,95:117-130;1993,97:229-238

2 刘高联.转轮内含激波跨声速全三维流动各类杂交命题统一的变域变分理论.力学学报,1988,20(3):193-199;Acta Mechanica,1995,108,207-217

学术理论

叶轮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各种叶轮机气动设计与分析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通常主要是指定常流理论,可分为两类:

①基于两类流面的吴氏三维流动通用理论;

②全三维流动理论,即不通过二类流面而直接求解全三维流动。

20世纪70年代初,面临现代叶轮机高速、高温、高负荷和高性能的严峻挑战,刘高联意识到有必要在吴氏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引进当代有关学科的最新成就,如最优控制论、有限元法和计算技术等,从而发挥杂交优势。自此,刘高联开始致力于以变分理论为主干的新理论体系的开拓与系统性研究工作。

刘高联
刘高联院士

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奋力拼搏中,他深知前进的道路是极为不平坦的,但他不顾未知边界所造成的巨大困难,勇敢地选定反命题、杂交命题和最优设计命题为主攻对象,经过近30年的不断努力,相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独创性的成果,在工程热物理和力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20世纪90年代起刘高联转向交叉学科气动—热—弹性耦合变分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学术领域。

刘高联是一个善于、敢于打硬战的科研战士,在长期的研究与探索中,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学术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刘高联致力于并开创了连续介质力学(主要指流体力学、叶轮机气动力学、流—固—热多场耦合问题)的反—杂交命题和最优命题的变分理论,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

荣誉奖项

曾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989年)和上海市劳动模范(1979年、1983年)[3]

所著的《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基础》(与王甲升合作)获1988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4]

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

1987年以"叶轮机气动力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系统性的研究"(第一作者)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被评为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参考来源

  1. 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
  2. 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
  3. 刘高联院士介绍 ,上海大学
  4. 刘高联院士介绍 ,上海大学
  5. 刘高联 - 简历 ,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