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模式
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模式是一个名词术语。
历史名词是历史上曾出现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称[1],例如“禅让”,传说古代实行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2]、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目录
名词解释
所谓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指的是以企业发展所需的必要的规章制度为前提,即在刚性管理(Rigid management)的基础上,努力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使员工个人需要与组织的意志相协调,从而达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实际上,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就是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Flexible management)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管理模式。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是一种适合中国企业的新模式,它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逐步吸收并发展适合自身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将会使企业的竞争不断提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及
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模式的特征
综合性
管理学的发展经历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大类。而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是以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组织的规范性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奖罚员工,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和组织的顺利成长,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组织内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为组织工作。因此说,刚柔相济的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相融性
具体表现为:刚和柔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刚性管理不排斥管理中的柔性成分,同时柔性管理也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当极端的刚性管理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的需要时,我们引出了柔性管理的理念,而柔性管理也应当配合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刚与柔的结合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
互补性
刚与柔两种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使各自的优点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使缺陷得到了弥补。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是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缺乏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也难以深入。刚柔相济,两者相互交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实施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模式的依据
理论层面
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其中的科学管理、管理科学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属于柔性管理的范畴,由此我们看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是交替出现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通常是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应用后,它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了,然后人们就开始研究能够克服这种弊端的理论,从而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就开始出现并占主导,再经过一定的发展和应用,柔性管理(刚性管理)的弊端也开始暴露,由此两种理论交替出现,它们在矛盾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进。
同时这里要指出的是:其实在管理理论成为一门科学的时候,它本身就包含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思想,有刚柔相济这样一种思想倾向。人们普遍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属于刚性管理范畴,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属于柔性管理范畴,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属于某一种理论范畴的。就拿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说,它虽然着重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是企业大规模生产和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本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也重视“柔性”的手段,重视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他认为:“科学地选择和不断地培训工人。……一方面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发现每一个人发展的潜能,并且逐步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使工人在他的公司里,能够高兴和有兴趣地工作。”泰勒的这些思想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柔性管理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蕴涵了刚柔相济的思想,体现了“刚”与“柔”的结合。
因此,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不难看出刚与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相互促进中发展的。它们两者之间围绕着两个不同的“中心”在柔中整合,使各自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趋于合理,更加融为一体,以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层面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都有各自的缺点和弊端。刚性管理有四大弊端:
(1)制度和条款无法涵盖所有部门和职工的任务范围和责权利;
(2)企业内部有很多工作是不能用制度来管理的,而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刚性管理的最大弊病在于无法真正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它把员工看成是接受监督的对象;
(4)即使职工完全遵守企业制度和老板的安排,自身的潜力也只能发挥20%~30%,可见企业仅仅只有刚性管理是片面的。
同时柔性管理也有其不足:
(1)柔性管理的作用是有限的。只强调柔性管理就会忽略稳定性和持续性对组织的重要性,就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一样,缺少刚性的柔性也就是空中楼阁。事实上,很少有组织把追求柔性组织模式作为本组织的战略发展思想,也并非所有的柔性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的作用都超过刚性或其他的管理方式;
(2)柔性管理的作用是相对的。老子有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使用管理方式依据的应该是组织自身的性质、特点、发展阶段以及各组成要素的综合情况,如我国企业现阶段在市场需求规模大的情况下实行刚性为主的管理比采用更多的柔性也许更符合实情。变化与发展在呼唤柔性管理的同时也呼唤刚性管理。
因此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必须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企业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基础上有序地运行。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必然是无序和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所以柔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但作为刚性管理又必然要靠柔性管理来提升,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则难于深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资本厚薄,其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共同的诀窍,这就是刚柔并举,刚柔相济。像日本的企业管理,其管理向来以“严”著称,但同时强调人本管理,强调通过发挥人的内在动力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实现“人”与“物”、感性与理性、情感逻辑与效率逻辑统一,管理理论才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正确指导企业的实践。
环境层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逐步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一些现代化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崛起的跨国公司,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某一方面突出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相对贫穷和落后,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仍存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植于黄土地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甚至一些小的原始作坊,同时很大比例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还不高,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从事着一些体力劳动或简单的脑力劳动。这一时期的环境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时代,又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有一定的独特性:
1.处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转型期;
2.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并存;
3.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存;
4.高素质人才和普通员工并存;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性,企业的所有制类型、生产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生产规模等各方面的种种差异, 才要求我们要寻找一种适合我们本身情况的管理模式,而不能照抄照搬原来所固有的一些模式,所以决定了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是多种模式、多种方法的融合。而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模式正是满足于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如同管理这辆车子的两个轮子,正是这两个轮子同时的滚动,满足两方面的需要,才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离开刚性管理或柔性管理来谈管理都是违背这一实际环境的错误做法。因此,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思想更切合我国当前企业实际,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 文字记载前的1500年的历史都发生了什么,搜狐,2020-10-14
- ↑ 尧舜禹时期之中国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变迁,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