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別集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匯集某一作家個人詩文作品的集子(與匯集多人詩文作品的「總集」相對)。西漢劉歆(?— 23)《七略》有「詩賦略」,錄有屈原(前340 ?— 前278 ?)、唐勒、宋玉等66家的作品,皆以作家為單位,是圖書「別集」之始。東漢以後別集漸繁,兩漢魏晉南北朝別集見於《隋書·經籍志》的就有886部,歷代文人學者幾乎人人有集。只收詩作的稱為詩集,單收文或詩文並收的稱為文集。別集常以作家姓名、字號、諡號、籍貫、居住地等命名。別集保存了某一作家的全部傳世作品,是作家心靈世界的真實展示,也是後人認識和研究作家思想與文學成就的主要材料。
引例1
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也。自靈均已降,屬(zhǔ)文之士眾矣,然其志尚不同,風流殊別。後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為集。 (《隋書·經籍志》) (別集的名稱,大概是東漢時創立。自屈原以下,寫作文章的文士太多了,但他們各自的志向和崇尚不同,風格和遺韻也相差很大。後代的人想通過文章考察作家的風格氣勢並窺見其內心世界,於是把他們的作品單獨匯總在一起,稱之為「集」。)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