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刺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刺楸〔拉丁学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别名:鼓钉刺(浙江土名),刺枫树(江西土名),刺桐(湖南土名),云楸(河北土名),茨楸、棘楸(吉林土名),辣枫树(广东土名)。刺楸伞形目,五加科植物,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小枝具粗刺。叶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近圆形,裂片三角状圆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上面绿色;伞形花序合成顶生的圆锥花丛,花丝细长,果实近于圆球形,扁平。花果期7~10月。 [1]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皮的氯仿和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活动减少、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死亡。从心材中分离出一种皂甙,杀白蚁作用强。刺楸树干灰色,长纵裂,布有粗大硬棘刺。刺楸木材质硬,木理通直,供建材,家具铁路枕木用。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日本也有。生于山地疏林中。种子含油量约38%,供制肥皂等用;树皮及叶含鞣质;根皮及枝入药,有清热祛痰、收敛镇痛之效。

  • 中文学名 :刺楸
  • 拉丁学名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
  • 别 称 :鸟不宿、钉木树、丁桐皮
  • 界'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  :伞形目
  •  :五加科族多蕊木族
  •  :刺楸属种刺楸
  • 分布区域 :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刺楸(原变种)落叶乔木,高约10米,最高可达30米,胸径达70厘米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散生粗刺;刺基部宽阔扁平,通常长5-6毫米,基部宽6-7毫米,在茁壮枝上的长达1厘米以上,宽1.5厘米以上。叶片纸质,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圆形或近圆形,直径9-25厘米,稀达35厘米,掌状5-7浅裂,裂片阔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无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幼时疏生短柔毛,边缘有细锯齿,放射状主脉5-7条,两面均明显;叶柄细长,长8-50厘米,无毛。

圆锥花序大,长15-25厘米,直径20-30厘米;伞形花序直径1-2.5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细长,长2-3.5厘米,无毛;花梗细长,无关节,无毛或稍有短柔毛,长5-12毫米;花白色或淡绿黄色;萼无毛,长约1毫米,边缘有5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毫米;雄蕊5;花丝长3-4毫米;子房2室,花盘隆起;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 果实球形,直径约5毫米,蓝黑色;宿存花柱长2毫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叶形多变化,有时浅裂,裂片阔三角状卵形,有时分裂较深,裂片长圆状卵形,稀倒卵状长圆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更深,往往超过全叶片长的1/2。[2]

栽培技术

刺楸的繁殖以播种为主,在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取出种子进行沙藏,第二年的春季进行室外畦播。此外,也可用根插繁殖。 野生刺楸除种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横走茎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多采用扦插,压条和种子繁殖的方法,但生根困难,处理时要求条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方法简单易行,并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苗子。

种子处理

刺楸的种子最好在秋季收获期间进行生穗选,选留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作种用,单独干燥和保管。干燥时切勿火烤、炕烘或锅炒。可晒干或阴干,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于结冻前将选作种用的果实,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涨起时搓去果肉。刺楸的秕粒很多。出种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时可将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种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种子充分吸水,每隔两天换一次水,在换水时还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后捞出控干与2-3倍于种子的湿砂混匀,放入室外准备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盖10-15厘米的细土,再盖上柴草或草帘子,进行低温处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种。处理场地要选择高燥地点,以免水浸烂种。 2月下旬将种子移入室内清除果肉,拌上湿砂装入木箱进行砂藏处理,其温度可保持在5-15℃之间,翌春即可裂口播种。 [4]

解除休眠

为了找到解除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黄玉国等先后对刺楸种子胚休眠、抑制物质、内源激素在刺楸种子层积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刺楸种子的休眠属于复杂的形态一生理休眠类型,休眠期6个月以上,种子成熟时,种胚尚未分化完全,需先温暖层积,完成胚的生长与发育,然后转入低温层积,种子才能解除休眠,即种胚必须经所谓的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2个不同的阶段,种子才能获得萌发能力。
  2. 刺楸种子中的酸性和中性抑制物的主要成分分别为脱落酸和香豆素,二者对已解除休眠刺楸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生长有较显著的抑制效应,其作用主要限于对胚分化与生长。
  3. 刺楸的果皮、种皮和种仁各部位均含有这2类抑制物质,且种子在贮藏过程中会发生抑制物质由外(果皮和种皮)向内转移。
  4. 在层积后熟,随温暖层积的进行,脱落酸和香豆素水平迅速减少,种子完成形态后熟时,脱落酸含量降到最低水平,而香豆素在种子完全形态后熟后,在转入低温处理1个月时,才降至最低水平。
  5. 除了脱落酸和香豆素外,在种子层积的不同阶段又相继出现赤霉酸、吲哚乙酸和玉米素等内源植物激素,激素的相对水平对刺楸种子休眠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6. 根据激素含量的变化,可将刺楸种子整个后熟过程分为3个阶段:阶段I以脱落酸、香豆酸和吲哚乙酸水平迅速减少为主要特征;阶段Ⅱ主要表现为赤霉酸和玉米素含量的上升;阶段Ⅲ各种激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种子的休眠与否可能主要取决于阶段Ⅱ的状况。

在上述应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辽宁和吉林的林业科技人员对解除刺楸种子休眠、催芽、发芽温度和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对鲜种经阶段变温催芽试验,使其完成形态生理成熟后,置气干状态下贮藏一段时间,播种前稍经催芽,发芽率达28%以上,而选后的种子发芽率达53%;其催芽处理的方法除了阶段变温外,还有窖藏催芽和昼夜变温等;刺楸种子混沙后先置10~20℃ 暖温处理3个月,后转0~2℃低温处理2个月,其最适的发芽温度为l5℃ 。

育苗播种

育苗田的选择:育苗田可选择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质壤土。育苗以床作为好,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做床,低洼易涝,雨水多的地块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干旱,雨水较少的地块可做成平床。床土要耙细清除杂质,每平方米施腐熟厩肥5-10千克,与床土充分搅拌均匀,搂平床面即可播种。

播种时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种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当年鲜籽,即选择当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饱满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后即可播种。

可在春季进行移栽,栽种时施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栽后浇透水,平时管理较为粗放,天气干旱时注意浇水,每年秋末落叶后在根部周围开沟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并浇足封冻水即可安全越冬。其病虫害主要有刺蛾褐斑病,应注意防治。 [

苗田管理

播种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帘或苇帘等遮荫,土壤干旱时浇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撤掉遮荫帘,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⑴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缘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好,选好地,每公顷施基肥20-30吨,整平耙细备用。

⑵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为使行株距均匀,可以拉绳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标志,然后挖成深30-35厘米、直径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时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窝根与倒根,栽后踏实,灌足水,待水渗完后用土封穴。15天后进行查苗,没成活的需进行补苗。

主要价值

观赏

刺楸叶形美观,叶色浓绿,树干通直挺拔,满身的硬刺在诸多园林树木中独树一帜,既能体现出粗犷的野趣,又能防止人或动物攀爬破坏,适合作行道树或园林配植。此外,刺楸木质坚硬细腻、花纹明显,是制作高级家具、乐器、工艺雕刻的良好材料。刺楸树根、树皮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祛痰、镇痛等功效。刺楸春季的嫩叶采摘后可供食用,气味清香、品质极佳,是美味的野菜。刺楸在我国的东北和朝鲜、韩国、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医药

刺楸树皮(《四川中药志》)

异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

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

采集: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辛,平。 [1]

  1.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2. 《江苏药材志》:味苦,性小寒。
  3. 《陕西中草药》: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刺楸树皮的功效:祛风,除湿,杀虫,活血。

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1. 《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疥癣
  2. 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

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

  1. 《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2. 《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3. 《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4. 《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肌。治恶疮,疽瘘,痈肿,疳痔,咳逆上气,口疮。3.《陕西中药志》: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炎。 [3]

化学成分

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含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A,生物碱(alkaloids),皂甙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oils)生物碱为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自然界。有似碱的性质,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大多数生物碱均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括在环内,具有光学活性。组成皂甙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及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等,常与皂甙元C3位的-OH连接成甙。

地理分布

刺楸(原变种)中国分布广,北自东北起,南至广东、广西、云南,西自四川西部,东至海滨的广大区域内均有分布。垂直分布海拔自数十米起至千余米,在云南可达2500米,通常数百米的低丘陵较多。朝鲜苏联日本也有分布。 毛叶刺楸(变种)分布于中国浙江天台山)、湖北西部、四川(宝兴、峨边)、云南(镇雄)。日本也有分布。 深裂刺楸(变种)分布于中国辽宁(宽甸)、山东(费县)、河南(登封)、江苏(上海)、浙江(天台山)。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4]

主要变种

毛叶刺楸(变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var. magnificus(Zabel)Hand.-Mazz.该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枝上的刺较少,或无刺,叶片较大较宽,长18-30厘米,宽20-40厘米,裂片卵形,下面密生短柔毛,脉上更密。

深裂刺楸(变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var. maximowiczi(V. Houtte)Hand.-Mazz.该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分裂较深,长达全叶片的3/4,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下面密生长柔毛,脉上更密。 [5]

生长环境

刺楸适应性很强,喜阳光充足和湿润的环境,稍耐阴,耐寒冷,适宜在含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6]

刺楸(原变种)多生于阳性森林、灌木林中和林缘,水湿丰富、腐植质较多的密林,向阳山坡,甚至岩质山地也能生长。除野生外,也有栽培。

视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引用日期2014-07-2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5.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6. [孙长玉; 王成林; 彭凯;刺楸播种育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