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剑叶凤尾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剑叶凤尾蕨

中文学名 剑叶凤尾蕨

拉丁学名 Pteris ensiformis Burm.

拼音 jianyefengweijue

蕨类植物门

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

凤尾蕨科

凤尾蕨属

剑叶凤尾蕨 (Pteris ensiformis Burm.)植株高24-60(-94)厘米。根茎短,斜升或横卧,被黑褐色鳞片。叶密生,二型;不育叶柄长10-30厘米,与叶轴均禾杆色;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奇数二回羽状;羽片2-4对,下部的有短炳,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6厘米,羽状,小羽片1-4对,对生,斜展,无柄,长尾状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钝头,基部常下延,不育具锯齿;能育叶叶柄长达57厘米,羽片及小羽片较窄,羽片通常2-5叉,中央分叉最长,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两对羽片有时为羽状,小羽片2-3对,线形,渐尖头,基部下侧下延,先端不育边缘有锯齿;主脉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密接,通常2叉;叶干后草质,灰绿或暗褐色。

形态特征

株:植株高24-60(-94)厘米。

茎:根茎短,斜升或横卧,被黑褐色鳞片。

叶:叶密生,二型;不育叶柄长10-30厘米,与叶轴均禾杆色;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奇数二回羽状;羽片2-4对,下部的有短炳,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6厘米,羽状,小羽片1-4对,对生,斜展,无柄,长尾状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钝头,基部常下延,不育具锯齿;能育叶叶柄长达57厘米,羽片及小羽片较窄,羽片通常2-5叉,中央分叉最长,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两对羽片有时为羽状,小羽片2-3对,线形,渐尖头,基部下侧下延,先端不育边缘有锯齿;主脉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密接,通常2叉;叶干后草质,灰绿或暗褐色。

产地分布

分布:印度北部、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波利尼西亚、斐济群岛及澳大利亚。

产地:安徽、浙江南部、台湾、福建、江西南部、湖南西南部、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南部。

生境:海拔50-1050米林下或溪边潮湿酸性土。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有止痢的功效。[1]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剑叶凤尾蕨的孢子繁殖比较迅速,也是最简易便捷的方式,选取成熟的叶片,将其叶片边缘成熟的孢子部分剪下来,用毛刷将孢子刷下收集起来。剑叶凤尾蕨孢子萌发力强,一般不需要进行前处理。育苗土壤多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殖土:壤土:河沙=3:1:1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需过筛后拌匀,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待床土水分渗透后,将孢子粉均匀撒播于床面上,不要覆土,可稍稍淋水,使孢子与土面相接。播后在床面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光照强度以散射光为宜,切忌暴晒。光照时间每天要在4小时以上,床土温度控制在25℃-30℃,从播种到出叶只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

当孢子体长出3-4片叶后移栽,仍用混合土作为基质。一般情况下,在母株的根部都会有孢子散落下来自然萌发的植株,因此,在不需要大量苗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移植此类小苗。

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时,由于剑叶凤尾蕨栽培基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获得更好的生长,加快叶片萌发及生长,一般采用椰糠(或碎花生壳)+粗沙+腐殖土的栽培方法,二者以1:2:2比例混匀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垫置一层碎陶片,以利排水及增加根部供氧量,盆内填土直至盆高2/3高度,然后放入植株,向盆内均匀添加疏松的腐殖土,厚度以盖过根茎2厘米为宜。为防止栽培基质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基质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每次淋水之后,土壤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添加栽培基质。

参考来源

  1. 药用植物——剑叶凤尾蕨, 简书网,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