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功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功利(Utility),一指功名利祿;二指功業所帶來的利益;三指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

  • 功利與道義相對,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有進取心,期望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一定以道義制約自己不要產生功利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萬事萬物,唯有如此才能自發產生動力去不斷努力,激發個人潛能,注重於過程的學習積累而不過分執著於結果,切記,一定要淡泊名利,決不可使自己違背道義,一旦取得成功定要多為社會造福。
  • 功利主義(英語:Utilitarianism)又譯作效益主義,是一種倫理學之理論類型,認為最正確的行為是將效益達到最大。
    • 「效益」就是快樂,傾向得到最大快樂,而傾向避免痛苦就是正確。功利主義的創始人邊沁將效用描述為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所有快感的總和,減去參與此行為的所有人的痛苦。
    • 功利主義是一種結果主義,結果主義認為任何行為的結果是評判對錯的唯一標準。
    • 與其他形式的結果主義(如倫理利己主義)不同的是,功利主義平等地考慮所有受牽連的人的利益,乃至有些更顧及動物之利益。
    • 功利主義的哲學理論先驅可以追溯到認為幸福是唯一美好的事情的享樂主義者亞里斯提卜和伊比鳩魯,但功利主義的傳統開始於傑里米·邊沁,相關哲學家有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亨利·西季威克、R·M·黑爾、大衛·布雷布魯克和彼得·辛格。功利主義已被應用於社會福利經濟學、全球貧困危機和動物飼養倫理等。
  •  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系統是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由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邊沁和米爾提出。
    • 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於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
    • 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 1. 功績和利益。【例】凡事不要只著眼於功利的獲取,須放寬眼界展望未來。

2. 過於注重利益。【例】他做人太功利了,以致朋友都逐漸遠離他。

功利主義的優缺點

  • 直奔目的,直奔權力和金錢,發展第一,犧牲愛好和人性,為了發展可以放棄休息和親情等等;這是功利主義的特點。
  • 當年看到西方的發達,尤其五四時期,精英主張全盤西化,一切為了發展,確實也讓中國看到了未來,但是由於功利思維,一切以有用沒用為依據,過於貶低傳統文化。
    • 一刀切徹底否定有些武斷,完全可以當做業餘愛好研究,這是功利主義的缺點。
  • 中國這幾十年發展迅速,在功利主義的推動下,一切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包括上學,擇業等等。
    • 每個人都衝著最有利潤的地方衝刺,為了事業拼搏,為了房車,犧牲自我,孩子從小就有壓力,拚命學習,向名校靠攏。**可以說學習強度,中國孩子世界第一。大家互相比拼,都想成為佼佼者,父母都盼著孩子成為精英。
    • 這種特點激發了人的潛力,活的雖然累,但是整個社會高效運轉,經濟高速運行,可以說這是經濟發展的代價。
  • 弊端呢?長期來看,弊端也是明顯。看看高考大省山東,雖然分數很高很刻苦,但是潛力不足,日後的發展和分數不匹配。**潛力過度消耗,思維形成定勢不會靈活處理高難度問題,很多奧數精英也是同樣,功利教育促使他在奧數上得了金牌,但是長久看由於長期單一的應試訓練,影響了後來的興趣和思維的多樣性,後來有頂級成績的不多。
  • 再看看普通小孩,人群中聰明刻苦的是少數,多數平淡毅力一般,這些人當中有些擅長音樂體育手工繪畫,有些善於創造性思維或者人際關係,組織能力等等,各種人強行推在功利的大車上,用的都不是自己長處。
    • 日後擇業基本也集中在大家認為熱門的領域,假設這些領域能帶來更高收入。
    • 長期看,全社會角度看,如果不是自己長處很難耐下心下狠功夫,帶著功利心來回變,容易迷失方向。
    • 全國這麼多人,很多沒有利用自己長處,雖然這些長處短期對經濟刺激不大,但是長期看每個領域缺乏一些感興趣熱愛的人,這個領域無法達到一定高度。[1]

中國功利主義的反思

  • 當我重看中國宏偉基建的時候,我突然開始反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發展代價論”這種思想,為什麼會有“國家發展中犧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借此來抨擊大陸的都是站不住腳的”這一想法。
    • 我突然為自己的冷血感到羞愧。縱使我仍舊不認為這可以作為批判一黨專制的有力論據,卻從個人的道德層面上感到了不安。
  • 從小到大,“感恩黨和國家,感恩政府,感恩人民。”這句話時常出現在各種演講稿中。為什麼在這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我們的演講稿的感恩順序,不是“感恩人民,感恩政府,感恩國家和黨。”
    • 我們何以將“人民”(或者用社會中的個人)擺在了最後,將所有的榮光和著重強調,都給了宏觀概念上的“國家和黨”。
    • 就拿基建這件事情而言,在為宏偉基建驕傲的時候,我們是否該承認和感恩為發展作出犧牲的普通百姓,無論他們是遭遇工傷、抑或被迫背井離鄉。
    • 我們大陸人明明清楚認知的事情,卻被輕巧抹去。我們看到了光輝燦爛的表像,卻有意無意地忽視這背後的代價。國家不去報導,個人就可以裝聾作啞。
  • 建國之初,我們尚且追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
    • 近年來,犧牲的物件並未改變,奉獻的物件也未變,可真相卻因為涉及國家本身,而變成了需要問責和掩蓋的醜聞。這是身在社會中的我們需要反思的事情。
  • 這讓我想到了Milan Kundera筆下關於“Kitsch”的那段敘述。"我,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神學訓導的孩子,很自然,會抓住上帝與大便不能共存這個事實,來懷疑基督教人類學中的基本論點。
    •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嗎?二者必居其一: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就有腸子!——或者說上帝沒有腸子,人就不象他。
  • 古老的諾斯替教與我五歲時的想法是一致的。早在二世紀,偉大的諾斯替教派大師瓦倫廷解決了這個該死的兩難推理,聲稱:“基督能吃能喝,但不排糞。”
  • 我們將一種對於“國家”進行的審美,變成全社會必須認同的標杆。在變成標杆的同時,審美這件原本應該屬於個人的事情,變得流於表面和空洞。
    • 再加上不斷號召其他人前赴後繼地去擁護並強化這種不一定是虛假的、但一定是沒有經過自我思考的審美認同,最終這種審美的目的變得功利化,讓與其有關的形象變得神聖不可侵犯。
  • 開始反思為什麼香港和大陸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認知差異。我本以為這種差異源自於黨政, 中國大陸是一個將經濟學作為基本哲學的功利主義國家。
    • 從古至今這個觀念根深蒂固,從秦始皇“富國強兵”就開始了。在這個國家中,絕大多數人覺得“GDP的增長”才是最大的“善”;覺得“發展才是硬道理。”
    • 在大陸,大多數人評價事物的標準都是後果主義,只要達成的目標有利於絕大多數,那麼就是“對”的。這是難以撼動的主流價值觀,雞湯文再多也軟化不了的龐大巨獸。
    • (這就是為什麼我第一篇文章提到了“專家治國”;提到了“一黨專制的統籌規劃優勢”。)
  • 功利主義之下的權利是沒有“靈魂”的,沒有內在價值的。因為這種個人權利隨時準備著為更大的群體利益作出犧牲,這只是實現“功利”本身的工具。這是絕大多數大陸人從小就做好的思想準備。
  • 在各有利弊的情況下,民粹的民主,和相對民主的專制,大部分中國人只是選擇了後者......我們選擇一生賭一次,而不是每隔幾年就下個賭注。
  • 有人覺得這段話很愚蠢,因為我將“選舉權”和“賭注”這兩個詞聯繫起來。
    • 我如今反思,為何我會選擇這個詞,作為我的第一感受。因為這種“權利”在我看來只是個工具。“權利”最終將服務于“功利”/“效率”。 倘若它並非我的最終目的,我何以不能稍微捨棄?如今想來,這就是我接受的——溫水煮青蛙式的功利主義教育,的最好的證明。
  • 功利主義本身有錯嗎?
    • 功利主義判斷行為正當與否就是看它是否實現了最大可能的幸福。
    • 對於一個社會的經濟而言,經濟學治國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因此單方面指責大陸人這種價值觀在我看來是不當的。
  • 即便它對於經濟效益而言,優於自由主義;在涉及個體的人格和尊嚴時,我們也不該用經濟學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2]

参考來源

  1. 松松作家. 功利主義的優劣. 每日頭條. 2020-06-18 [2020-09-18] (中文). 
  2. 對於“Kitsch”和功利主義的反思(續半月前的日誌). Matters. 2019-10-22 [2020-09-1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