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加尔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欧洲宗教改革活动家”)
 
行 1: 行 1:
 欧洲宗教改革活动家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约翰·加尔文'''
 +
| 圖像    = [[File:约翰·加尔文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691d9d3c057c90eb.png?size=702x898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
 +
| 國籍    = 法国
 +
| 别名    = 喀尔文、克尔文、卢卡纽斯
 +
| 職業    = 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
 +
| 知名作品 = 《基督教原理》
 +
}}
 +
== '''基本信息'''  ==
 +
{| class="wikitable"
 +
|-
 +
! 中文名称 !! 国籍 !!别名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观点 !!職業
 +
|-
 +
| 约翰·加尔文 ||  法国 || 喀尔文、克尔文、卢卡纽斯 ||法国皮卡迪大区瓦兹省 || 1509年7月10日|| 圣灵论、救赎预定论、教会论|| 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
 +
|-
 +
|}
 +
 
 +
== '''人物生平''' ==
 +
生活背景
 +
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半途而废,路德教竟然堕落
 +
 
 +
成德国诸侯手里的工具,统一国家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是,作为资产阶级运动的宗教改革,仍然继续向纵深发展。
 +
 
 +
不久,在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先后有茨温利和加尔文继续倡导宗教改革。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影响较小,主要限于瑞士一地。加尔文则不同,他的宗教改革在日内瓦取得胜利,建立了 欧洲 第一个新教掌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对欧洲的革命运动发生极大的影响。
 +
 
 +
约翰·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一大支派,至今在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地影响很大,拥有信徒约四千万人。加尔文的思想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他接纳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
 +
 
 +
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
 
 +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并被誉为美国的"信仰之父"。
 +
 
 +
信仰之路
 +
加尔文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皮卡迪的努瓦荣。父亲曾任主教的秘书,颇有名望。母亲系堪布累一旅店主的女儿,不幸早逝。加尔文曾在努瓦荣一个贵族家庭里受启蒙教育。
 +
 
 +
1523年8月,努瓦荣流行鼠疫,加尔文随贵族子弟赴巴黎,就读于巴黎大学的马尔奇学院。后来,他又进入拉伯雷学习过的
 +
 
 +
巴黎大学蒙太古学院深造。这时,路德宗教改革之风已吹进古老的学校校园,有人表示支持,学院领导则加以反对,斗争激烈。
 +
 
 +
1529年,一位支持路德的学生领袖竟被焚死。这场斗争不能不使加尔文受到影响。
 +
 
 +
1528年,加尔文毕业,获文学硕士。他本想攻读神学,迫于父命改学法律。
 +
 
 +
1528年3月,加尔文进入奥尔良大学,就教于著名法学家雷图瓦尔,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法律。
 +
 
 +
1529年秋,意大利人文主义法学家阿尔恰提来法讲学,加尔文长途跋涉去布尔日听讲。他依然不忘情于神学,跟随路德的支持者、德籍教师韦尔马尔学习希腊语,研究《新约》。
 +
 
 +
1531年5月,加尔文的父亲去世,他决定去巴黎专攻神学。他在巴黎研究了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圣经》,要求按照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造罗马教会,逐渐倾向宗教改革。
 +
 
 +
最迟不晚于1534年秋,加尔文终于成为新教徒。有两件事可资证明。一件事是,1533年11月1日,加尔文的密友科普在巴黎大学演讲,公开引用德希德里·伊拉斯莫和路德的话为信仰得救辩护。巴黎当局疑惑加尔文是起草人,下令追捕和抄家。加尔文只好逃离巴黎。另一件事是,加尔文的表兄、新教徒奥立韦唐译《圣经》为法文,于1535年初出版。1534年秋,加尔文为之作序,公开支持受迫害的新教徒。
 +
 
 +
1534年10月,加尔文逃到巴塞尔,化名卢卡纽斯,继续研究路德派的著作和《圣经》。巴塞尔商业发达,学者云集,号称瑞士的雅典。
 +
 
 +
1536年3月,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他的名著《基督教要义》。此书初版时仅六章,到1559年最后修订版时达八十章,篇幅为初版的五倍。虽然加尔文对最后修订版仍不满意,但它不失为他毕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政治活动的全面总结,是宗教改革时期一部影响最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
 
 +
政治神学
 +
1536年4月,加尔文去意大利访问。由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同德皇查理五世的战争重新爆发,加尔文打算绕道回巴塞尔或斯特拉斯堡,于1536年7月来到日内瓦。加尔文在这里恰巧遇到老友法莱尔,经老友相劝停留下来,于是,原来只是偶然路过的日内瓦,竟成了后来加尔文宗教改革活动的大本
 +
营。此后,除了有三年多的时间(1538年4月-1541年8月)因市民中的保守分子掌握了政权,反对激进的宗教改革,加尔文被迫离开,除到斯特拉斯堡法国移民中充当牧师以外。
 +
 
 +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还不够强大,不能建立同自己阶级地位完全适应的意识形态,需要借用宗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资产阶级曾经一度找到路德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但是不够理想。路德叛变以后,资产阶级继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阶级利益的宗教外衣,于是加尔文教应运而生。
 +
 
 +
加尔文也主张信仰得救,但把它解释成先定论(Calvin's Predestination)。他认为先定论是他整个宗教观的核心,不承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加尔文说:先定论"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就是神自己决定,他对世界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因为人类被创造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永恒的生命是为某些人前定了的,对于另一些人,却是永远的罪刑。"
 +
 
 +
预定论是指人的得救与否,与贫穷富贵无关,他的原意是指出人的有限。用先定论否定中世纪沿习已久的对教皇的盲信,否定封建主阶级的出身和特权的意义,在宗教改革时期是有积极意义的。加尔文把资产阶级的发家致富和劳动人民的贫困破产也说成是上帝的先定,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他还一再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把再洗礼派,污蔑为受了魔鬼的诱惑。
 +
 
 +
所以,先定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理论,又是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
 
 +
加尔文把先定论说得玄而又玄,说它是神的智慧的最隐秘之处,只能崇拜,不能了解,更不许追究探索。想在神的话以外去了解先定论是愚蠢的,好象走进死胡同一样。他说只能根据《圣经》去了解先定论,神一住嘴,我们也赶快住嘴,不再追问。加尔文把先定论描写得如此神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十六世纪,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商业和价格的变化是空前的,殖民掠夺已经开始。那时候,发财和破产,成功和失败,并不是个人的意志或行动所能决定得了的,而是取决于未知经济力量的摆布。人们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神,这位神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它使一部分生产条件较好的人,以及靠殖民掠夺拥有廉价商品的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发财致富;使另一部分生产条件差的人,贫困破产。即少数资本家发财致富,多数劳动者贫困破产。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秘密,只好借助于神加以解释。
 +
 
 +
加尔文主张大大简化教会组织,规定教职人员从信徒中民主选举产生,从而彻底改革了教会组织。他把复杂的天主教七礼减去五个(坚赎礼、赎罪礼、涂油礼、授职礼、婚礼),也不许望弥撒、崇拜偶象、朝圣和斋戒。他认为在真正的教会里只有牧师、教师、长老和执事四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他人员一律精减。牧师负责执行圣诫,施行圣礼,发出规劝。教师负责讲解《圣经》。执事经管信徒捐款和教会的收入,用来发放教职人员的薪俸、修理教堂和救济穷人。长老的职责是监视每个人的行为,对"做坏事或生活无节的人"进行劝告,并且还是权力很大的宗教法庭的成员。所以,在加尔文教里,长老的地位十分突出,人们称之为宗教改革的警察,也称加尔文教会为长老会。有时,声望高的教师和牧师亦称长老。加尔文要求长老品行高尚、完美无缺、敬畏上帝高于一切,并在精神上能够深思远虑。上述四种人又称"监督",均由信徒投票选举产生。据加尔文说,古代基督教会原是这种民主和简单的组织,在教皇制出现后遭到破坏,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古代的这种教会制度。当然,他举起恢复古代教会的旗帜,并非真的要原封不动地恢复古代的教会。他精心描绘的古代教会的图景,实际却是当时庞杂而腐朽的罗马教会的对立物,是一个资产阶级中意的廉价的教会。民主选举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候选人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民主选举和组织简化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层层控制的加尔文教会。所以,加尔文教穿着古代教会这个受人尊敬的圣衣,演出的内容却是历史的新篇章。
 +
 
 +
加尔文的国家观是保守的。他虽然在宗教问题上,纵横驰骋,一往无前,但在国家问题上却畏首畏尾,徘徊不进。他仍然囿于把基督徒分为属灵和属世的两种本质,把基督徒的自由只限于属灵方面的成见,同时神化一切国家政权和官吏,把他们说成是代表神来进行治理的。百姓对官吏,即使是对暴君,也只能尊敬服从,千万不能自己动手激起骚乱。遇到暴君,群众首先应当"省察自己"如何违背神的旨意,神就是用苦恼来管教人们,最多对暴君的命令"置若罔闻",千万不能自己去"纠正暴政"。在特殊情况下,三级会议可以行使职权反对暴政,因为它是神派来保障人民自由的。至于如何消除暴政,加尔文并没有回答。
 +
 
 +
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民主化、共和化,那么人间的王国也不能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也必须民主化、共和化。加尔文的英国信徒们不久以后终于讲出他本人不敢讲的话,即主张王权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未经人民同意的王权是非法的! 原先,日内瓦处于萨伏依公爵及其代理人日内瓦主教的封建管辖下。1536年8月,即加尔文到日内瓦后一个月,日内瓦在伯尔尼的支持下打击了教会的权威,取得了反对萨伏依公爵的胜利,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这给加尔文在日内瓦获得了实践其理想的机会。
 +
 
 +
约伯般苦难
 +
1540年8月加尔文与伊德莉特·司徒德,一位重洗派寡妇结合。伊德莉特从前夫带来一儿一女。1542年7月28日,他们头生儿子雅各出生,不幸于二周后离世。加尔文在写给朋友威雷的信中说道,主借着我们幼子之死施予沉重苦痛的创伤。但是主自己就是一位父亲,他最知道什么是对他儿女有益的。"伊德莉特从此一直身体羸弱。他们又生了两个孩子,孩子都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故去。1549年3月29日,伊德莉特病逝,病因很可能是肺结核。
 +
 
 +
加尔文为了缓解他的胃病和偏头痛,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从不加餐。有时一个月要讲道二十次左右,办神学讲座十二次之多,仍然要抽时间探望病人,勉励信徒,料理教会事物。
 +
 
 +
日内瓦教皇
 +
1537年1月,加尔文向日内瓦议会提出成立新的市政府方案,未获批准。1541年11月,加尔文重返日内瓦时,方案被议会通过,定为法律。方案主张成立由长老、市议员和市政官等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监视每个人的生活和行动。从宗教法庭的所做所为,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加尔文规定:长老发现干"坏事"的人,马上提醒教区长进行规劝,邻居和亲属也有相劝的责任;规劝无效,就发出警告并向全体教徒公布;如果仍然无效,则开除出教。开除出教的人被认为是受魔鬼支配的人,可听传道受教育,但不能与信徒随便交谈。方案规定每个居民必须"表白和说明他们的信仰",以便长老知晓"谁赞成福音,谁不赞成福音并喜爱教皇的王国甚于耶稣基督的王国"。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称"星期四晨会",任务是检查有无违法乱纪现象,共同商量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加尔文虽非宗教法庭正式成员,但经常出席法庭例会,是法庭的实际负责人。宗教法庭虽然镇压天主教会的反抗活动,但对群众的控制也很严,稍有不从,便施加劝告、罚款、监禁,甚至驱逐出境或活活烧死。我们从加尔文拟定的关于日内瓦郊区农村的法规,可以看到对群众的控制达到何等程度。法规规定:星期天,除非遇到有人需要留在家里照料孩子或家畜,全家人都应当去听讲道。如果有人在讲道开始以后到会,予以警告。假如还不改正,罚款三个苏铜币。还规定:对念玫瑰经、崇拜偶像、朝圣、望弥撒、举行天主教斋戒、遵行宗教节日以及对所谓攻击上帝的语言或渎神的人,根据不同情节进行劝告、监禁、以口吻地、罚款或送交法庭惩处。为了提倡资产阶级的节俭,加尔文规定: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维罗拉舞或其它任何舞蹈者监禁三天,然后送交议会。对喝醉酒、赌博、吵架的人,也照此办理。
 +
 
 +
许多优秀的人物,包括著名的学者、医生和大批再洗礼派信徒,因批评加尔文的主张横遭迫害。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教师卡斯特里奥批评加尔文后长期受迫害,只好离开日内瓦。医生波尔赛克因为在星期五的群众大会上公开批评先定论,被驱逐出境。
 +
 
 +
 
 +
== '''神学思想'''==
 +
基本内容
 +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关于圣餐礼,加尔文的立场介于路德和U.茨温利两人之间,从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温利,但从实质上分析,应该说更接近路德。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和路德的同体论,但也否定纪念说。他明确地肯定在圣餐中凭信心所领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但是属灵的身体。这种主张,后被称为灵性的"真实存在论"。加尔文还在可见的教会和不可见的教会之间作了明确划分,并强调教会自治的原则。
 +
 
 +
圣灵
 +
虽然他在《基督教要义》中未另辟一章节还清楚说明他的圣灵论,但是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他对圣灵工作的观点。对加尔文来说,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
 
 +
救赎
 +
虽然救赎预定论(Predestination)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捡选,他引
 +
用了申命记29:29:"隐密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人不可能理解上帝为什么施恩于人,属神的心意,人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需负责任。
 +
 
 +
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二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耶稣与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
 +
 
 +
教会
 +
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圣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
 +
 
 +
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一个圣礼,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被接入基督,成为神的儿女。加尔文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
 
 +
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天主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
== '''加尔文主义''' ==
 +
基本内容
 +
(法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
 +
 
 +
法国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的意思是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所遗弃的奥古斯丁学说"救恩独作说"、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因此加尔文建立的教会命名为"归正宗"或"改革宗"。主要支派有长老会(流行于苏格兰)、公理会(流行于英国及美洲)等。归正宗的主要流传区域为瑞士、荷兰、苏格兰、法国、南非、德国西南部、比利时、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若干地区。
 +
 
 +
加尔文主义出现于16世纪 宗教改革 时期。归正宗的基本教义和信义宗基本相似,也承认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称义,归正宗的主要特点是选举长老监督教务,由牧师和不受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教会,认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无限权力,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 活动 ,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归正宗掌权的国家,一般教徒更重视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长老制教会治理模式亦对美国的政治产生深远的意义。
 +
 
 +
要点
 +
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
 
 +
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
 +
 
 +
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
 
 +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
 +
 
 +
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
 +
 
 +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即"郁金香"之义。
 +
 
 +
 
 +
== '''塞尔维特''' ==
 +
迈克尔·塞尔维特是西班牙人,他认为:上帝不是三位,如果那样上帝就成了三头怪物。25岁那年,他将这些当时教会看来惊世骇俗的思想写成书出版。新教领袖们都把他的书视为亵渎上帝的异端之物。路德、梅兰希顿、布塞尔、茨温利、布林格都公开予以谴责。而罗马天主教西班牙宗教审判团最高议会立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作者逮捕并带回该国,新教拒绝了他、禁了他的书,罗马教廷要把他直接送上火刑架。后来塞尔维特改名叫米歇尔·迪维兰奴夫(他出生地的城市名),隐姓埋名过了20年。
 +
 
 +
1553年4月,塞尔维特被罗马教廷逮捕,处以火刑,但在第三天清晨四点,塞氏逃跑,城里疯狂地大肆搜捕,但未抓到他。维埃纳市法院通了了判决,火烧塞尔维特的模拟像。四个月后,塞尔维特来到日内瓦,有人认出他来,告诉了加尔文,加尔文立即通知议会将他逮捕。随后,小议会以全票判决如下:"本议会决定将你定罪,并作出如下最终判决:判处迈克尔·塞尔维特和你的所有书籍以火刑。
 +
 
 +
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和他的书被一起捆在火刑架上,他就这样死于火焰之中。从此以后,这个人的名字就永远与加尔文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
 
 +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石碑,那是多年后跟随加尔文的人们立的,上面用法文刻着下面这段文字:"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意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
 
 +
加尔文的想法
 +
 
 +
加尔文从未因卷入塞尔维特之死表现出过任何自责。去世前几年在给Marquis de Poët的一封信中,加尔文写道:"名誉、荣耀和财富是您所受痛苦的报偿;但在此之前须得清理那些撺掇人们造反的恶棍的地盘。这样的怪物必须被消灭,就像我消灭弥贵尔·塞尔维特那个西班牙人一样!"
 +
 
 +
=='''影响评价''' ==
 +
首先,加尔文是位神学 ,是公认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教义的系统神学领袖。与教会先驱们像奥古斯丁、教会学者托马斯·阿奎那相比,那更具有系统性,更为有条不紊,加尔文主义神学建立在保罗书信中对罪与恩典的深刻透彻的分析之上,他具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能力,能够作清晰、有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说明。他建立起一整套教义,后人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
 
 +
加尔文的第二个位置是立法者与纪律执行者。他是教会新秩序的奠基人,此新秩序使新教教会协调起来、团结起来。一方面具有与罗马天主教的强大组织结构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宗派林立、互不信任的破坏性趋势。由加尔文的纪律所产生出来的此种精神从法国传到荷兰,从荷兰延伸到苏格兰,并且以其一贯的新教自由的力量,在这些土地上延续。
 +
 
 +
此种精神武装起了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起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们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西方那片新大陆上。
 +
 
 +
加尔文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信仰上和道德规范上,它同样影响到法国的文学、知识界。他在法国的语言、文字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路德在德文上一样。

於 2019年1月28日 (一) 11:08 的修訂

約翰·加爾文
約翰·加爾文0.jpg
出生 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
國籍 法國
別名 喀爾文、克爾文、盧卡紐斯
職業 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
知名作品 《基督教原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別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觀點 職業
約翰·加爾文 法國 喀爾文、克爾文、盧卡紐斯 法國皮卡迪大區瓦茲省 1509年7月10日 聖靈論、救贖預定論、教會論 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

人物生平

生活背景 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半途而廢,路德教竟然墮落

成德國諸侯手裡的工具,統一國家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是,作為資產階級運動的宗教改革,仍然繼續向縱深發展。

不久,在瑞士的蘇黎世和日內瓦,先後有茨溫利和加爾文繼續倡導宗教改革。慈溫利的宗教改革影響較小,主要限於瑞士一地。加爾文則不同,他的宗教改革在日內瓦取得勝利,建立了歐洲第一個新教掌權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並對歐洲的革命運動發生極大的影響。

約翰·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一大支派,至今在英國、美國和瑞士等地影響很大,擁有信徒約四千萬人。加爾文的思想在荷蘭、蘇格蘭和英格蘭影響很大,他接納大批歐洲新教難民到日內瓦,使日內瓦成為歸正宗的國際中心。

加爾文成為歷史上最英勇的法國胡格諾派、荷蘭乞丐派、英格蘭清教徒、蘇格蘭誓約派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清教徒前輩移民之父,他們都以良心自由的緣故可以犧牲世界上任何東西而聞名於世。

加爾文對新教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在理論上奠定了歸正宗的基礎,他的神學名著是《基督教要義》,並被譽為美國的"信仰之父"。

信仰之路 加爾文1509年7月10日生於法國北部皮卡迪的努瓦榮。父親曾任主教的秘書,頗有名望。母親系堪布累一旅店主的女兒,不幸早逝。加爾文曾在努瓦榮一個貴族家庭里受啟蒙教育。

1523年8月,努瓦榮流行鼠疫,加爾文隨貴族子弟赴巴黎,就讀於巴黎大學的馬爾奇學院。後來,他又進入拉伯雷學習過的

巴黎大學蒙太古學院深造。這時,路德宗教改革之風已吹進古老的學校校園,有人表示支持,學院領導則加以反對,鬥爭激烈。

1529年,一位支持路德的學生領袖竟被焚死。這場鬥爭不能不使加爾文受到影響。

1528年,加爾文畢業,獲文學碩士。他本想攻讀神學,迫於父命改學法律。

1528年3月,加爾文進入奧爾良大學,就教於著名法學家雷圖瓦爾,並開始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法律。

1529年秋,意大利人文主義法學家阿爾恰提來法講學,加爾文長途跋涉去布爾日聽講。他依然不忘情於神學,跟隨路德的支持者、德籍教師韋爾馬爾學習希臘語,研究《新約》。

1531年5月,加爾文的父親去世,他決定去巴黎專攻神學。他在巴黎研究了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拉丁文《聖經》,要求按照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造羅馬教會,逐漸傾向宗教改革。

最遲不晚於1534年秋,加爾文終於成為新教徒。有兩件事可資證明。一件事是,1533年11月1日,加爾文的密友科普在巴黎大學演講,公開引用德希德里·伊拉斯莫和路德的話為信仰得救辯護。巴黎當局疑惑加爾文是起草人,下令追捕和抄家。加爾文只好逃離巴黎。另一件事是,加爾文的表兄、新教徒奧立韋唐譯《聖經》為法文,於1535年初出版。1534年秋,加爾文為之作序,公開支持受迫害的新教徒。

1534年10月,加爾文逃到巴塞爾,化名盧卡紐斯,繼續研究路德派的著作和《聖經》。巴塞爾商業發達,學者雲集,號稱瑞士的雅典。

1536年3月,加爾文在巴塞爾出版他的名著《基督教要義》。此書初版時僅六章,到1559年最後修訂版時達八十章,篇幅為初版的五倍。雖然加爾文對最後修訂版仍不滿意,但它不失為他畢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內瓦從事宗教政治活動的全面總結,是宗教改革時期一部影響最大的新教百科全書。

政治神學 1536年4月,加爾文去意大利訪問。由於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同德皇查理五世的戰爭重新爆發,加爾文打算繞道回巴塞爾或斯特拉斯堡,於1536年7月來到日內瓦。加爾文在這裡恰巧遇到老友法萊爾,經老友相勸停留下來,於是,原來只是偶然路過的日內瓦,竟成了後來加爾文宗教改革活動的大本 營。此後,除了有三年多的時間(1538年4月-1541年8月)因市民中的保守分子掌握了政權,反對激進的宗教改革,加爾文被迫離開,除到斯特拉斯堡法國移民中充當牧師以外。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剛剛興起,還不夠強大,不能建立同自己階級地位完全適應的意識形態,需要借用宗教作為自己意識形態的外衣。資產階級曾經一度找到路德教作為自己意識形態的外衣,但是不夠理想。路德叛變以後,資產階級繼續尋找真正適合自己階級利益的宗教外衣,於是加爾文教應運而生。

加爾文也主張信仰得救,但把它解釋成先定論(Calvin's Predestination)。他認為先定論是他整個宗教觀的核心,不承認先定論就是否認上帝。加爾文說:先定論"乃是上帝的永恆旨意,就是神自己決定,他對世界每一個人所要成就的。因為人類被創造的命運都是一樣的;永恆的生命是為某些人前定了的,對於另一些人,卻是永遠的罪刑。"

預定論是指人的得救與否,與貧窮富貴無關,他的原意是指出人的有限。用先定論否定中世紀沿習已久的對教皇的盲信,否定封建主階級的出身和特權的意義,在宗教改革時期是有積極意義的。加爾文把資產階級的發家致富和勞動人民的貧困破產也說成是上帝的先定,卻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他還一再把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把再洗禮派,污衊為受了魔鬼的誘惑。

所以,先定論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理論,又是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

加爾文把先定論說得玄而又玄,說它是神的智慧的最隱秘之處,只能崇拜,不能了解,更不許追究探索。想在神的話以外去了解先定論是愚蠢的,好象走進死胡同一樣。他說只能根據《聖經》去了解先定論,神一住嘴,我們也趕快住嘴,不再追問。加爾文把先定論描寫得如此神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十六世紀,世界市場開始出現,商業和價格的變化是空前的,殖民掠奪已經開始。那時候,發財和破產,成功和失敗,並不是個人的意志或行動所能決定得了的,而是取決於未知經濟力量的擺布。人們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神,這位神就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律,即價值規律。它使一部分生產條件較好的人,以及靠殖民掠奪擁有廉價商品的人,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發財致富;使另一部分生產條件差的人,貧困破產。即少數資本家發財致富,多數勞動者貧困破產。由於當時人們並不了解它的秘密,只好藉助於神加以解釋。

加爾文主張大大簡化教會組織,規定教職人員從信徒中民主選舉產生,從而徹底改革了教會組織。他把複雜的天主教七禮減去五個(堅贖禮、贖罪禮、塗油禮、授職禮、婚禮),也不許望彌撒、崇拜偶象、朝聖和齋戒。他認為在真正的教會裡只有牧師、教師、長老和執事四種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他人員一律精減。牧師負責執行聖誡,施行聖禮,發出規勸。教師負責講解《聖經》。執事經管信徒捐款和教會的收入,用來發放教職人員的薪俸、修理教堂和救濟窮人。長老的職責是監視每個人的行為,對"做壞事或生活無節的人"進行勸告,並且還是權力很大的宗教法庭的成員。所以,在加爾文教里,長老的地位十分突出,人們稱之為宗教改革的警察,也稱加爾文教會為長老會。有時,聲望高的教師和牧師亦稱長老。加爾文要求長老品行高尚、完美無缺、敬畏上帝高於一切,並在精神上能夠深思遠慮。上述四種人又稱"監督",均由信徒投票選舉產生。據加爾文說,古代基督教會原是這種民主和簡單的組織,在教皇制出現後遭到破壞,當務之急就是恢復古代的這種教會制度。當然,他舉起恢復古代教會的旗幟,並非真的要原封不動地恢復古代的教會。他精心描繪的古代教會的圖景,實際卻是當時龐雜而腐朽的羅馬教會的對立物,是一個資產階級中意的廉價的教會。民主選舉也不是毫無限制的,候選人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民主選舉和組織簡化的結果,產生了一個資產階級分子層層控制的加爾文教會。所以,加爾文教穿着古代教會這個受人尊敬的聖衣,演出的內容卻是歷史的新篇章。

加爾文的國家觀是保守的。他雖然在宗教問題上,縱橫馳騁,一往無前,但在國家問題上卻畏首畏尾,徘徊不進。他仍然囿於把基督徒分為屬靈和屬世的兩種本質,把基督徒的自由只限於屬靈方面的成見,同時神化一切國家政權和官吏,把他們說成是代表神來進行治理的。百姓對官吏,即使是對暴君,也只能尊敬服從,千萬不能自己動手激起騷亂。遇到暴君,群眾首先應當"省察自己"如何違背神的旨意,神就是用苦惱來管教人們,最多對暴君的命令"置若罔聞",千萬不能自己去"糾正暴政"。在特殊情況下,三級會議可以行使職權反對暴政,因為它是神派來保障人民自由的。至於如何消除暴政,加爾文並沒有回答。

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民主化、共和化,那麼人間的王國也不能從屬於君王、主教和領主,也必須民主化、共和化。加爾文的英國信徒們不久以後終於講出他本人不敢講的話,即主張王權的源泉存在於人民之中,未經人民同意的王權是非法的! 原先,日內瓦處於薩伏依公爵及其代理人日內瓦主教的封建管轄下。1536年8月,即加爾文到日內瓦後一個月,日內瓦在伯爾尼的支持下打擊了教會的權威,取得了反對薩伏依公爵的勝利,成為獨立的共和國。這給加爾文在日內瓦獲得了實踐其理想的機會。

約伯般苦難 1540年8月加爾文與伊德莉特·司徒德,一位重洗派寡婦結合。伊德莉特從前夫帶來一兒一女。1542年7月28日,他們頭生兒子雅各出生,不幸於二周後離世。加爾文在寫給朋友威雷的信中說道,主借着我們幼子之死施予沉重苦痛的創傷。但是主自己就是一位父親,他最知道什麼是對他兒女有益的。"伊德莉特從此一直身體羸弱。他們又生了兩個孩子,孩子都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故去。1549年3月29日,伊德莉特病逝,病因很可能是肺結核。

加爾文為了緩解他的胃病和偏頭痛,一天只吃一頓飯,且從不加餐。有時一個月要講道二十次左右,辦神學講座十二次之多,仍然要抽時間探望病人,勉勵信徒,料理教會事物。

日內瓦教皇 1537年1月,加爾文向日內瓦議會提出成立新的市政府方案,未獲批准。1541年11月,加爾文重返日內瓦時,方案被議會通過,定為法律。方案主張成立由長老、市議員和市政官等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監視每個人的生活和行動。從宗教法庭的所做所為,同樣可以清楚地看出加爾文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加爾文規定:長老發現干"壞事"的人,馬上提醒教區長進行規勸,鄰居和親屬也有相勸的責任;規勸無效,就發出警告並向全體教徒公布;如果仍然無效,則開除出教。開除出教的人被認為是受魔鬼支配的人,可聽傳道受教育,但不能與信徒隨便交談。方案規定每個居民必須"表白和說明他們的信仰",以便長老知曉"誰贊成福音,誰不贊成福音並喜愛教皇的王國甚於耶穌基督的王國"。宗教法庭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稱"星期四晨會",任務是檢查有無違法亂紀現象,共同商量應當採取的補救措施。加爾文雖非宗教法庭正式成員,但經常出席法庭例會,是法庭的實際負責人。宗教法庭雖然鎮壓天主教會的反抗活動,但對群眾的控制也很嚴,稍有不從,便施加勸告、罰款、監禁,甚至驅逐出境或活活燒死。我們從加爾文擬定的關於日內瓦郊區農村的法規,可以看到對群眾的控制達到何等程度。法規規定:星期天,除非遇到有人需要留在家裡照料孩子或家畜,全家人都應當去聽講道。如果有人在講道開始以後到會,予以警告。假如還不改正,罰款三個蘇銅幣。還規定:對念玫瑰經、崇拜偶像、朝聖、望彌撒、舉行天主教齋戒、遵行宗教節日以及對所謂攻擊上帝的語言或瀆神的人,根據不同情節進行勸告、監禁、以口吻地、罰款或送交法庭懲處。為了提倡資產階級的節儉,加爾文規定:凡唱下流放蕩的歌曲、跳維羅拉舞或其它任何舞蹈者監禁三天,然後送交議會。對喝醉酒、賭博、吵架的人,也照此辦理。

許多優秀的人物,包括著名的學者、醫生和大批再洗禮派信徒,因批評加爾文的主張橫遭迫害。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教師卡斯特里奧批評加爾文後長期受迫害,只好離開日內瓦。醫生波爾賽克因為在星期五的群眾大會上公開批評先定論,被驅逐出境。


神學思想

基本內容 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在許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強調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據和權威,認為人類在亞當墮落之後,完全敗壞,失去意志自由;主張因信稱義,不能靠行為得救等。加爾文還繼承發展了奧古斯丁的預定論,從上帝的至尊諭令和全能出發,認為上帝在創世以前,即預先選定一些人得救,和決定另一些人沉淪,這種預定論是加爾文神學體系的基石。在政教關係上,加爾文認為政權是上帝按其神聖意志所任命的,要為人民造福,並捍衛純正的教義和教會。關於聖餐禮,加爾文的立場介於路德和U.茨溫利兩人之間,從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溫利,但從實質上分析,應該說更接近路德。他反對天主教的變體論和路德的同體論,但也否定紀念說。他明確地肯定在聖餐中憑信心所領受的,是一種真實的,但是屬靈的身體。這種主張,後被稱為靈性的"真實存在論"。加爾文還在可見的教會和不可見的教會之間作了明確劃分,並強調教會自治的原則。

聖靈 雖然他在《基督教要義》中未另闢一章節還清楚說明他的聖靈論,但是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知道他對聖靈工作的觀點。對加爾文來說,上帝的靈與上帝的工作同時進行,而促成人的"相信",當聖靈在人心中運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讀了上帝的話而產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確認聖經的權威,而是聖靈那奧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贖 雖然救贖預定論(Predestination)是他倡導的神學遺產,但主要架構非他獨創或原創。就救贖預定論可分"救贖"及"預定"兩點來說,對於預定,加爾文認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揀選,人的選擇在這件事上是毫無主權的。至於人們疑惑為什麼有人不被撿選,他引 用了申命記29:29:"隱密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惟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一切的話。"人不可能理解上帝為什麼施恩於人,屬神的心意,人無法明白,但對於拒絕救恩,人類依然需負責任。

至於救贖他發展了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稱義之論述。這個論點起初由奧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馬丁·路德時發展出"法庭式的稱義"。二人不同在奧古斯丁認為"義"是內在的,當神賜給人恩典時,"義"便成為人的一部分。對馬丁·路德及加爾文而言,這"義"是屬外在的,是"算作"、"當作"、"歸給",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們因着信神就算我們"為義"。而加爾文更提出"雙重恩典"說,在神的眼中算為義是恩典之一。第二個恩典則是:當人接受耶穌與基督聯合之時,信徒便可進入更新的過程,使其內在生命更像基督。

教會 加爾文的教會論涵蓋非常廣,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會的權柄、真教會的基本特質等,其中他所認為真教會的特質應該包括了:"傳揚聖道"及"遵行聖禮"。所以傳福音、聆聽上帝的話及遵行聖禮都是十分重要的。聖禮的定義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神賜恩給我們的證據,是一種外在的印志,和我們對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證,加以確認。"

其中必要聖禮特別是指"洗禮"與"聖餐"。"洗禮":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基督徒的第一個聖禮,是加入教會的表記,好叫人們被接入基督,成為神的兒女。加爾文反對私人洗禮,因為他認為洗禮與聖餐是教會的公共聖職,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須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爾文強調通過聖餐,使得信徒得以與基督連結。他並不重視餅跟杯,他主張"在聖靈里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也就是說,人在聖靈里改變而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臨在,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身體與血。但是在領受聖餐時,必須傳揚神的道。所以對於當時天主教保留餅和杯,給生病無法前來的信徒或是王公貴族舉行私人彌撒,這些作法加爾文並不贊成,因為他認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揚上帝的話之場合領受聖餐,是沒有意義的。

加爾文主義

基本內容 (法語:Calvinisme,英語:Calvinism)

法國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當中,加爾文主義的意思是指"救贖預定論"跟"救恩獨作說"。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所遺棄的奧古斯丁學說"救恩獨作說"、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說",因此加爾文建立的教會命名為"歸正宗"或"改革宗"。主要支派有長老會(流行於蘇格蘭)、公理會(流行於英國及美洲)等。歸正宗的主要流傳區域為瑞士、荷蘭、蘇格蘭、法國、南非、德國西南部、比利時、澳大利亞,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若干地區。

加爾文主義出現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歸正宗的基本教義和信義宗基本相似,也承認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稱義,歸正宗的主要特點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歸正宗掌權的國家,一般教徒更重視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長老制教會治理模式亦對美國的政治產生深遠的意義。

要點 完全無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人類由於亞當的墮落而無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靈性上的善事。

無條件選擇(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對於罪人揀選是無條件的,他的揀選並非因為人在倫理道德上的優點,也非他預見了人將發生的信心。

有限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釘十字架只是為那些預先蒙選之人,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類不可能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為人的原因而被阻撓,無法被人拒絕。

聖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經得到的救恩不會再次喪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揀選的。

這五點教義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即"鬱金香"之義。


塞爾維特

邁克爾·塞爾維特是西班牙人,他認為:上帝不是三位,如果那樣上帝就成了三頭怪物。25歲那年,他將這些當時教會看來驚世駭俗的思想寫成書出版。新教領袖們都把他的書視為褻瀆上帝的異端之物。路德、梅蘭希頓、布塞爾、茨溫利、布林格都公開予以譴責。而羅馬天主教西班牙宗教審判團最高議會立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作者逮捕並帶回該國,新教拒絕了他、禁了他的書,羅馬教廷要把他直接送上火刑架。後來塞爾維特改名叫米歇爾·迪維蘭奴夫(他出生地的城市名),隱姓埋名過了20年。

1553年4月,塞爾維特被羅馬教廷逮捕,處以火刑,但在第三天清晨四點,塞氏逃跑,城裡瘋狂地大肆搜捕,但未抓到他。維埃納市法院通了了判決,火燒塞爾維特的模擬像。四個月後,塞爾維特來到日內瓦,有人認出他來,告訴了加爾文,加爾文立即通知議會將他逮捕。隨後,小議會以全票判決如下:"本議會決定將你定罪,並作出如下最終判決:判處邁克爾·塞爾維特和你的所有書籍以火刑。

1553年10月27日,塞爾維特和他的書被一起捆在火刑架上,他就這樣死於火焰之中。從此以後,這個人的名字就永遠與加爾文的名字連在了一起。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着一塊石碑,那是多年後跟隨加爾文的人們立的,上面用法文刻着下面這段文字:"我們是改教者加爾文的忠實感恩之後裔,特批判他的這一錯誤,這是那個時代的錯。但是我們根據宗教改革運動與福音的真正意義,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加爾文的想法

加爾文從未因捲入塞爾維特之死表現出過任何自責。去世前幾年在給Marquis de Poët的一封信中,加爾文寫道:"名譽、榮耀和財富是您所受痛苦的報償;但在此之前須得清理那些攛掇人們造反的惡棍的地盤。這樣的怪物必須被消滅,就像我消滅彌貴爾·塞爾維特那個西班牙人一樣!"

影響評價

首先,加爾文是位神學家,是公認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教義的系統神學領袖。與教會先驅們像奧古斯丁、教會學者托馬斯·阿奎那相比,那更具有系統性,更為有條不紊,加爾文主義神學建立在保羅書信中對罪與恩典的深刻透徹的分析之上,他具有一種極為罕見的能力,能夠作清晰、有力、具有說服力的論證、說明。他建立起一整套教義,後人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加爾文的第二個位置是立法者與紀律執行者。他是教會新秩序的奠基人,此新秩序使新教教會協調起來、團結起來。一方面具有與羅馬天主教的強大組織結構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宗派林立、互不信任的破壞性趨勢。由加爾文的紀律所產生出來的此種精神從法國傳到荷蘭,從荷蘭延伸到蘇格蘭,並且以其一貫的新教自由的力量,在這些土地上延續。

此種精神武裝起了英國議會來對抗查理一世,激發起了克倫威爾將軍的輝煌勝利,更成為推動五月花號上清教徒移民先輩們的動力,將文明的種子第一次播種在西方那片新大陸上。

加爾文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宗教信仰上和道德規範上,它同樣影響到法國的文學、知識界。他在法國的語言、文字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正如路德在德文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