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加洛林王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加洛林王朝(法语: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拉丁语:Karolingi)是自公元750年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 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分摄理王国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 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加洛林家族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使加洛林王朝成为最为后人所记得的法兰克王朝。 帝国的规模在其成立之初就在1,112,000平方千米(42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疆界南至科尔多瓦(824年之后是潘普洛纳王国),北至丹麦; 西部与布列塔尼公国有较短的陆地边界,东部和斯拉夫人、阿瓦尔人有漫长的边界,他们被加洛林帝国击败,大片领土归入帝国。在南意大利,加洛林帝国宣称的主权被东罗马帝国和伦巴德王国的残余贝内文托公国统治。

没落

加洛林王朝崛起得快,没落的也很快。查理曼的统一帝国,只有其子法王路易一世可以维持。其孙辈于843年签署《凡尔登条约》,将统一帝国瓜分为东、中和西三个部分。 西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法兰西。加洛林王室成员在位直至987年,后被卡佩王朝继承。 中法兰克王国,绝嗣。主要曾包括当代的普罗旺斯,洛林和意大利,在870年签定《梅尔森条约》后,中法兰克王国北部领土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 东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此后开始了罗马皇帝选举的先例,紧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萨克森王朝。[1]

历史

8世纪中叶~10世纪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王朝。由其家族惯用名字加洛尔(拉丁文为Carolus,即查理)而得名。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矮子)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他将意大利中部土地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又征服南部高卢。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庞大帝国,并于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查理死后,帝国走向解体。

虔诚者路易在位时(814~840),封建内战加剧。843年,他的三个儿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 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争夺罗退尔一世的属地,签订《墨尔森条约》,共同瓜分了处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成为后来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王国和意大利王国三国的雏形。 查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于911年中断,西法兰克(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于987年告终。中法兰克绝嗣。 加洛林王朝起源于当代法国中部的日耳曼民族之法兰克人部落,在当时混乱不安的时代,只要有能力就极有可能出头。丕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有能力并得到军队的支持,于是推翻了部落中旧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时罗马帝国的边境出现了外族人即伦巴底人的入侵,当时罗马教会的教皇就想出了一个彼此互利的点子:就是请丕平与罗马帝国的军队一同出兵攻打伦巴底人,若打胜仗则罗马教皇就会公开为丕平王进行加冕仪式,立他作王。 没想到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丕平竟然打胜仗了,并且把所占领的伦巴底人的领土的一部份送给了罗马教皇,当作是一份大礼,其作用是:使其罗马城周围有一个安全且缓冲的保护,使敌人不容易入侵。原来教皇只是属于宗教上的领导,但因有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关部队、百姓生活、政府机关运作等等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费时间来管理。也就是说原本教皇只是教会的领袖,但曾几何时教皇更是政治上的领袖。 所以之后欧洲的一些土王因着丕平的例子,开始了一个新的认知:只要王能获得罗马教皇的加冕,则就算当初是自立为王,此时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时也让百姓们可以信服、有实质的权柄来指挥所属的百姓和领土。 一般认为,加洛林名称的由来,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曼(Carolus Magnus)。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的罗马皇帝死于公元899年。[2]

崛起

一般认为加洛林王朝的祖先是一位在墨洛温王朝间颇具影响力的梅兹主教圣阿尔诺夫(Arnulf von Metz)。他的儿子安塞吉塞(Ansegisel)迎娶了老丕平(Pippin der Ältere)的女儿圣白加(Saint Begga)。安塞吉塞后来出任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的宫廷宰相,自此宫相一职皆有同族成员继承,而宫廷宰相的权利愈来愈大,墨洛温国王渐沦为“懒王(rois fainéants)”。 直到安塞吉塞的曾孙矮子丕平出任宫相后,于公元751年在教皇和法兰克贵族的支持下,推翻墨洛温王,自立为王。丕平的儿子便是查理曼大帝,教皇利奥三世于800年加冕查理曼为罗马皇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