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

藏毯技藝的傳承區域處於藏傳佛教的發祥地,這一民間手工藝與佛教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加牙藏毯從天然原材料的選取到織造工藝的實施都十分講究,這使它具有天然環保的品質。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遺產編號:Ⅷ-22

遺產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青海省湟中縣

地區:青海省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榮譽: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青海

編號:Ⅷ-22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湟中縣

簡要介紹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統手工織造品。經過3000多年的傳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織造行業。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安多藏區和康巴藏區在藏毯的編織技藝、圖案設計上存在着差異。康巴藏區(玉樹地區)較多地保留了傳統藏毯的編織技藝,而安多藏區則在圖案設計上將藏漢文化融為一體,構思巧妙,色調和諧,風格獨特。 加牙藏毯屬於安多藏毯,加牙是安多藏毯的主要發源地,其主要產地分布在距西寧市26公里的湟中縣加牙村及上新莊,還有藏族居住區玉樹、海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及西寧周邊的貴德、平安、樂都、湟源等縣。 加牙藏毯原材料來自天然放養的藏系綿羊毛、山羊絨、氂牛絨、駝絨等。加牙藏毯品種繁多,工藝講究,採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溫染色、低溫洗毯,毛質不易損傷,織出來的毯子色澤艷麗、彈性好、不脫色掉毛。

歷史溯源

藏毯編織是藏民族創造的優秀手工技藝。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亘古以來就有着用牛羊毛皮製造生活用品的習慣,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藏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經常使用的遮風擋雨的牛毛帳房,防寒隔潮的毛氈長墊、耐磨的羊皮襖、華麗的錦緞禮服……樣樣都離不開牛羊。尤其是做工精良的藏毯更顯現了藏民族高超的手工技藝。 青海藏毯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1959年,海西柴達木諾木洪文化的發現地、塔里他里哈遺址中出土的毛席殘片,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實物(現陳列於青海省博物館內),證明了青海藏族先民3000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編織技藝。據考證,該"毛席"殘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認的西寧"大白毛"。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距今有300多年。清康熙年間,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擴建,為供應寺院裝飾及僧人們誦經的坐墊,藏毯便在塔爾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應運而生。據《湟中縣誌o手工業》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寧夏地毯工匠大、小馬師來湟中加牙村,村民馬得全、楊新春二人拜其為師。"村民楊新春、馬得全等人跟隨其進一步學習栽絨地毯的編織技藝,使藏毯的編織技藝更加規範化。其後馬、楊兩家的地毯技藝世代相傳,全村人幾乎個個都會捻線、編織藏毯,民間甚至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線着幹啥哩"的俗語。

產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花樣新奇,做工精緻。由此可見,加牙藏毯編織技藝的歷史距今已有300多年,而早在3000多年前,青海藏毯就已經聲名遠播了。

技藝特點

加牙藏毯品種繁多,有14個系列、70多個品種,採用連環編結法,毯面較厚,約在15毫米以上,同時保留着傳統藏毯邊緣不纏線的特點。加牙藏毯品種繁多,花色各異,有以藏式吉祥圖案為主的傳統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墊藏毯、絲毛合織藏毯、絲絨藏毯等。圖案具有風格粗獷、大氣、配色艷麗、雍容華貴等風格特點。 加牙藏毯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青睞,其精良的製作工藝和百里挑一的材料功不可沒。

優質原材料

青海省是中國四大重要牧區之一,草原草質好,無污染,這裡生長起來的藏系綿羊毛色純淨,毛質極好,絨毛厚,纖維長,彈性強,光澤度好,耐酸耐鹼性能強。世界地毯界公認的手工地毯最好的原料西寧"大白毛"就是青海藏系綿羊毛。這是其在材料上的優勢。 藏系綿羊毛是世界上公認的織毯優質原材料,青藏地區的氂牛在數量上占到世界氂牛的三分之二。加牙藏毯的原材料來自天然放養的藏系綿羊毛、山羊絨、氂牛絨和駝絨等,通過低溫染紗、低溫洗毯等工藝流程,成品具有色澤艷麗、彈性好和不脫色掉毛的優良品質。 加牙編出的藏毯具有圖案逼真、輪廓清晰、色彩鮮艷、反覆踩壓不變形等多項特點。更神奇的是,一塊藏毯至少可以用上10年,而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澤越明亮。

精良的製作工藝

加牙藏毯編織技藝還蘊涵着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它全部用手工編織完成,織毯匠人將用橡殼、大黃葉根、槐米、板藍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線環繞在繞線杆上,織完一行,就將毛線扣全部拉緊,再用刀具將杆上的繞紗割開。於是,在毯面上出現層層毛線的斷面,這一製作工藝被稱為手工連環結。 整片藏毯織完之後,織毯匠人再用剪刀對其進行打磨。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織毯匠人根本沒有圖紙可依照,完全是按照腦海中構思的圖案進行編織的,最後織出的圖案竟與事先設計的完全一致。這種高超的"憑空織造"技藝不得不令人拍案稱奇。 藏毯從材料的選擇、紡紗、染色、編織等都用手工製作,因此其色澤艷麗而不褪色,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藏族先民們還在傳統編織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獨特的連環扣,這一技藝使藏毯產品更具獨特的藝術價值。

傳承意義

藏毯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同時也是藏民族非常實用的一種生活用品和商品,它從天然原材料的選擇到織造工藝的實施,到最終的成品,整個都是天然綠色產品,具有天然環保的品質,因此適應了人們健康生活的需要,備受人們的喜愛。藏毯編織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其中,從事選料、洗毛、編織、染色等工藝流程。這種商業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是藏毯的一大特色。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藏毯編織技藝才得以流傳幾千年。 青海曾是華夏文明、西亞文明、中亞文明的交匯點,各種文化精華通過綿延了1500多年的絲綢之路,在這裡交融匯合,並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受到這種影響和啟發,青海現如今的藏毯編織依然沿襲手工編織的方式,並吸取了加牙藏毯編織所用的原料、技藝、染色等環節。可以說,藏毯沿用至今的手工技藝,是研究我國藏族歷史、文化、習俗以及民族關係的一個重要渠道。 藏毯技藝的傳承區域處於藏傳佛教的發祥地,這一民間手工藝與佛教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加牙藏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實用價值和商業價值。 但是,這種手工編織技藝費時費力,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而全球氣候變暖,使青海草原沙化現象嚴重,草質的退化必然帶來藏系綿羊、氂牛、山羊生存環境的惡化,進而導致牛羊數量減少、毛絨產量下降、毛色出現雜質等,嚴重影響了藏毯原材料的供應。加牙村從事藏毯編織的女性居多,男性大多在農閒時間外出打工,由於男女手上力量的差異,使藏毯的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藏毯技藝屬於家族式傳承,技工之間沒有系統的教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一些技藝的失傳。所以,保護這門手工技藝,讓民間傳統而古樸的求生技術連同其獨有的文化價值造福後人,已是當務之急。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參考文獻

  1.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世界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