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动作电流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名词解释
动作电流是指由于产生动作电位的结果而流动的微弱电流。
生物学名词:自意大利的C.Matteucci和德国的E.H.Du Bois-Reymond在1842年分别独立发现以来,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动作电流十分迅速(在神经中为毫秒水平)。它在细胞外侧由静止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细胞内侧则由兴奋部流向静止部。即在细胞外记录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兴奋部与非兴奋部相反,呈负的方向。动作电流之所以按这种方向通过局部回路流动,是由于膜的内部在兴奋部位是向正方向极化,而在非兴奋部位则是向负方向极化所致。所以如将膜视为具有各种极性的电池便能很好地理解。在与兴奋部位毗连的静止部位由于受到这种电流的刺激而兴奋,进而再刺激下一个相邻部位,从而使兴奋传导下去。
物理学名词:流过PTC热敏电阻的电流,足以使PTC热敏电阻自热温升超过居里温度,这样的电流称为动作电流。动作电流的最小值称为最小动作电流。
基于小波分析的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的分析
采用人工方法来分析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进而判断其相应故障,存在着故障诊断效率低、漏判等问题,提出将小波分析应用到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的自动分析,结果作为故障诊断的基础,实现快速、准确、自动的故障诊断。首先对采集的动作电流曲线进行A/D转换,然后对数据做小波包特征向量提取,把提取的特 征向量输入故障分类器进行分析,以确定各种特征向量对应的故障类型,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 性及在故障诊断理论上的可行性。
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分析
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电流曲线预示着不同的故障类型,下面以ZD6型电动转辙 机正常状态下动作电流曲线为例分析原理。电动转辙机牵引道岔正常动作的过程可分为:解锁———转换———锁闭。可以把电动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分为4个时段来分析;第一时段为道岔解锁的过程,第二时段为道岔的转换过程,第三时段为道岔进入锁闭过程,第四个时段为曲线尾部电流为0的阶段。正常情况下道岔电流曲线的采 集是从1DQJ吸起开始,落下停止。在道岔转换完毕后,切断动作电流,1DQJ缓放(缓放时间不小于0.4s)落下,从尾部曲线可观察1DQJ的缓放时间符合要求。
道岔在转换过程中,动作电流存在较大的波动,曲线表现为锯齿波状。道岔在转换的过程中阻力逐渐加大,这就很容易造成道岔转换不到位;道岔反弹、道岔的尖轨与基本轨密贴不好、滑床板吊板严重造成尖轨下沉都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动作电流值固定在一个不同于正常值的状态,造成转换过程超时且道岔不能锁闭。动作电流一直保持在一个很大的值,减速器故障或电机定子线圈绝缘不良都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 ↑ 中国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专家:中华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书法|详解隶书发展的历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