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圈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動機圈理論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動機圈理論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提出的。它是一種闡明動機和個性關係的理論,認為個性的個別特徵彼此間結成譜系化的統一完整的結構,在這個結構里有中心,即「動機—需要區」。
心理學認為,人的個性基本結構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自我意識、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等。個性傾向性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的各個成分中常有某一個占優勢,並具有指導意義。占優勢地位的傾向性因素往往決定着個性所有的心理活動。因此,個性傾向性地決定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積極性的動力或誘因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需要和動機為核心內容。個性心理特徵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是個體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是個性心理結構中比較穩定的構成成分。個性心理特徵體現於人的行為過程中,表現一個人穩定的類型特徵。
「動機圈理論」剖析個性構成要素,並對其所處位置及運動狀態進行研究,認為:個性是一個譜系化的完整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以「動機—需要區」為中心,需要是人的行動和發展的決定因素。彼得羅夫斯基指出:「個性的個別特徵和特性彼此不只是聯結成為統一完整的結構,而且這種結構還是譜系化的。在這個結構里有中心,在中心的周圍排列着所有其餘的個性特徵和特點。整個結構也決定於它所包括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並伴隨着每一個組成部分在譜系中所占的地位而轉移。人的每一種表現,他的每一種特徵都反映着總的個性。」「組成結構的個性特徵和品質,體驗和價值觀。世界觀和信念,榜樣和理想都依賴於人的動機和需要。因此,「動機—需要區」能夠成為中心,其餘的個性特徵都在它的四周形成結構。」(A·B彼德羅夫斯基:《年齡與教育心理學》章志光譯)「動機圈理論」比較合理地說明了個性的既穩定又運動,每一特徵都具有「全息」意義,特徵之間相互關聯的結構特徵。
動機圈理論的基本內容
1、動機是個性結構中的一個核心組織,它和個性結構的外圍部分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網絡性的聯繫,構成了完整的個性。動機的性質決定着個性的傾向性,個性機構外圍的任何一種個性品質,如誠實、紀律、勤奮等等,都是人類完整個性的組成部分。這些品質都與某種動機相聯繫,但同一品質,與之相聯繫的動機是不同的。
2、個性結構的核心組織十分複雜,它包括許多動機,這些動機是分等級的,其最高形式的動機是信念和理想。人的個性傾向、道德面貌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動機圈內占優勢的動機。
3、占優勢的動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內容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既可以是理想、信念,也可以是個人的某種直接需要。 動機圈理論探討了個性中各個心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強調了動機的最高形式——信念和理想是個性的核心。提出了動機對個性品質的制約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企業的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動機在個性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善於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使員工樹立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從而達到提高員工自身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