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勃 |
勃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讀bo,有突然,忽然的意思,也可做動詞講,有旺盛,抬起的意思。《莊子·天地》等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勃
讀音; bó bèi
部首; 力
五筆; FPB
倉頡; JDKS
鄭碼; EDYY
區位; 1810
四角號碼; 44427
筆順編號; 124552153
讀音; 勃
拼音:bó bèi 注音:ㄅㄛˊ ㄅㄟˋ
筆畫部首
部首:力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
編碼信息
五筆:①五筆86:FPBL ②五筆98:FPBE
倉頡:JDKS
鄭碼:EDYY
筆順編號:124552153
四角號碼:444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2C3
基本字義
(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
(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
(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
(4)古同"悖(bèi)",違背事理,惑亂糊塗。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力,孛( bèi )聲。本義:排,推動。同本義。
勃,排也。--《說文》
勃,展也。--《廣雅》。今蘇俗語以力旋轉物曰勃。
(2)又如:勃鬱(風迴旋的樣子;鬱結);勃屑(即勃窣)。
形容詞
(1)興起;旺盛。
氣噴勃以布覆兮。--馬融《長笛賦》
勃勃,盛也。--《廣雅》
勃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二子》。注:"興起貌。"
(2)又如:蓬勃(繁榮;旺盛);勃騰騰(煙氣上升的樣子;怒氣上升的樣子);勃勃(煙氣上升的樣子)。
(3)通"悖"。乖戾。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莊子·庚桑楚》
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韓非子·定法》
(4)又如:勃亂(行止違背常理);勃逆(叛逆);勃溪(相爭吵。今婆媳不和叫婦姑勃溪)。
(5)變容、變色的樣子。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論語·鄉黨》
(6)又如:勃如(臉色變成莊重的樣子);勃然(發怒變色的樣子;突然;興起的樣子)。
名詞
(1)粉末;粉狀物。
有黃黑勃,着之污人手。--《農政全書·種植》
(2)姓。 (3)父輩的別稱。勃是壯族人子輩對父輩的敬稱。"勃" (父親)、 "勃二" (二叔)、 "勃依" (小叔)。--黃現璠《壯族通史》
常用詞組
(1)勃勃 bóbó
意思:
①充滿(精力、興致等)而精神旺盛的。比如:生機勃勃;朝氣勃勃。
②受欲望等驅使的。比如:野心勃勃。
(2)勃發 bófā
意思:
①突然發生。比如:戰爭勃發。
②煥發。比如:英姿勃發。
(3)勃起 bóqǐ
意思:原來鬆弛的、含有海綿狀組織的身體部分充血時形成為堅挺膨脹的狀態;陰莖或陰蒂的堅挺膨脹狀態。
(4)勃然 bórán
意思:
①因心情煩亂、發怒等而激動地。
權勃然曰。--《資治通鑑》
勃然而起。--唐· 柳宗元《封建論》
②又。比如:勃然變色。
③朝氣蓬勃地,精力充沛地。
勃然興起。
勃然奮勵。--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④突然的樣子。
忽然出,勃然動。--《莊子·天地》
(5)勃興 bóxīng
意思:蓬勃興起;飛速發展。比如:現代家庭裝飾業悄然勃興。
字源演變
bó 並紐、物部;並紐、沒韻、蒲沒切。
形聲字。從力,孛聲。本義是排、推動。《說文》:"勃,排也。"引申為興起、旺盛。《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通"悖"。乖戾。《韓非子·定法》:"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勃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說文》排也。從力,孛聲。《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又《玉篇》卒也。《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又變色貌。《論語》色勃如也。
又姓。《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又通作渤。《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注》師古曰:勃,勃海也。
又《韻補》葉皮列切,便入聲。《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注》王勃,唐人。
經籍籑詁
~古文誖悖二形同【一切經音義十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