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勐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勐(měng)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端,北面与嘎洒镇接壤,西北面与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相连,东南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南板县毗邻。 截至2014年,勐龙镇国土面积1217平方公里,辖22个村,勐龙镇有总人口9.3846(不含农场)万人,其中常住人口8.3617万人 。 2006年5月20日,勐龙镇“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勐龙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1亿元。[1]

基本概况

勐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部,介于北纬21°30',东经100°303',距市政府60公里。北邻嘎洒镇,西北与勐海县布朗山相接,东南面与缅甸接壤,与泰国、老挝相邻,国境线长64.4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近的陆路通道。

勐龙镇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年日照1732.4小时,最高月份达215.6小时,最低月份也有53.6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1.4℃,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最高海拔南勒各梅山,为2196米,最低海拔南阿河出口,为485米。镇处怒山山地,地形呈角形,南、西、北是山,中、东部是勐龙坝子。辖区内储藏着丰富的金、锡、锰、铁等矿产资源。其中,铁和锰储量大,埋藏浅且品质高,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

勐龙镇国土面积1216平方公里。全镇辖20个村委会147个村民小组,一个橡胶工贸公司,1个种植场和48个镇属及驻镇单位。辖区内驻有240管委会和曼栋、勐宋两个边防工作站,东风农场总场及其下属6个分场。全镇总人口92219人,其中农业人口666169人,占72.2%。有傣、哈尼、布朗、拉祜、彝5个少数民族,傣族为主体民族,占58%。

勐龙镇

2007年,勐龙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8810万元,比上年增加值15215万元,增长64.48%,农民人均纯收入2429元,增长168元,增长9.95%。

历史演变

傣语“勐”即“地方”的意思;“龙”即“狭长平坝”的意思。原勐龙镇元置孟隆路。明隆庆四年改为版纳勐龙。1927年设勐龙区,属车里县。1953年为版纳勐龙,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后属景洪县。1958年复置勐龙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原小街乡元属孟隆路,明、清属版纳勐龙。1913年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四分局,1953年属版纳勐龙,1958年属景洪勐龙区,1969年属勐龙公社,1975年析建小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2004年原小街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勐龙镇管辖。[2]

人口区划

行政区划 勐龙镇一角

勐龙镇辖勐宋、曼伞、陆拉、曼兵、曼栋、贺管、曼景列、景龙、曼南坎、邦飘、曼龙扣、曼戈龙、曼康湾、嘎囡、曼别、贺南东、坝卡、南盆、曼宛洼、南嗨2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山区7个,半山区4个,坝区9个),共147个自然村及一个橡胶工贸公司(8个队)和一个橡胶种植场(8个队)和38个镇属及驻镇单位。辖区内驻有小街、勐龙两个边防派出所,曼栋、勐宋两个边防工作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营和两个连,国营东风农场总场及其下属6个分场 114个队级单位。

民族人口

勐龙镇辖区内总人口92468人,其中镇(地方)人口70787人,农场人口21681人,暂住人口1168人。2007年,全镇共有16033户70787人,其中:农业14753户68204人,非农业1280户2640人,农业人口占镇总人口的96.35%。女性35048人,占镇总人口的49.51%。辖区内有傣、哈尼(爱尼)、布朗、拉祜、彝等16种,少数民族6797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6.8%,其中:傣族40861人,占58.2%;哈尼族20695人,占29.5%;布朗族2240人,占3.2%;拉祜族4358人,占6.2%;其它占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

教育状况

勐龙镇教育工作

勐龙镇辖区内有3所中学,即小街中学、景洪市第二中学和景洪市第五中学,中学教职工259人(其中教师214人),设有高中教学班7个,初中教学班70个,在校学生3871人,入学率98.67%;有2所中心小学,即勐龙镇中心小学和小街中心小学,有24所完小和18所村小,一师一校点6个,小学教职工615人(其中教师577人),设有小学教学班302个,在校学生9207人,入学率99%。全镇实验室31间,仪器保管室29间。

勐龙镇各学校: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勐定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井烈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兵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养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戈龙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新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栋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纳明天小学校、景洪市勐龙镇曼龙扣小学校。

基础设施

勐龙镇学生在上电教课

勐龙镇辖区内147个自然村,通自来水的自然村140个,达96%;通公路的自然村146个,达100%,通电话135个自然村,占农村总户数的93%,通电视142个自然村。

农田基础设施:十五期间实施完成曼栋村委会农业综合开发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投资206.56万元,建成田间道路5条(5.74公里),排灌沟渠5条(6.1公里),田间小桥涵23座,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完成城子、曼养、曼别、曼龙扣、曼栋大沟三面光14.2 公里在,改善灌溉面积16800亩,水利化程度达到22 %,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农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道路、交通:(1)辖区道路:勐龙镇有长达64.4公里的国境线,“240”口岸是内地通往东南亚各国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有11条车道、17条便道通往缅甸,州级旅游西环线横穿全镇。全镇公路里程321公里,至市府62公里(目前正在改建一级路)从镇中心至勐宋口岸31公里,从镇中心至240口岸16公里。(2)乡村道路:近几年,我镇十分重视乡村道路建设,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26条村间水泥路,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4条28公里。我镇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有望几年后,实现勐龙辖区内的交通四通八达。

供电设施:东风电厂、景洪供电有限公司勐龙供电所,供电13185千安伏。

电信、通讯:现在,我镇有20个村委会128个村小组实现了通电,并对33个村小组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8200部,移动手机信号覆盖20个村委会123个村小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7%。

水利设施: 全镇有蓄水工程21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8座,坝塘11座。总库容量107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522.8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109.04亩,水利化程度达45%。[3]

特色产业

勐龙镇橡胶种植

勐龙镇是个农业大乡镇,主要的产业以粮食、橡胶、茶叶为主体,也是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主要支柱。

粮食产业:粮豆播种总面积达122163亩,粮豆总产量3935万公斤。其中水稻92025亩,产量3365.6万公斤;旱稻12258亩,产量195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581 公斤。

橡胶产业:胶园面积199632亩,其中开割面积75681亩,干胶产量8069吨。

茶叶产业:茶园面积10961亩,采茶面积3567亩,干毛茶总产量87000公斤,2007年新发展茶叶2887.5亩。

畜牧业:2007年大牲畜存栏数9699头,出栏4115头,其中黄牛存栏6902头,水牛存栏2799头。全镇家禽存笼数207175只,出笼142351只;生猪存栏45288头,出栏31144头;山羊年末存栏605头,出栏665头。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面积3228亩、产量32万公斤,其中,棉花面积204亩、产量3953公斤,花生面积2746亩、产量228314公斤,麻类面积329亩、产量21019公斤,甘蔗面积145亩、产量94吨,烟叶面积53亩、产量1275公斤。

农耕及资源

资源条件 勐龙镇河流

勐龙辖区范围大,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锡、金、锰、铁等矿产资源尤为丰富,特别是铁矿的蕴藏量超过了十亿吨。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只有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才是出路。勐龙矿产业的开发必须始终坚持五条原则,坚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三放、六不限”为要求,引导和发展好勐龙镇的乡镇企业,特别是有着丰富资源的矿产业。

勐龙镇古老的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利用方式。顾名思义,刀耕火种是用“刀”来耕作,用“火”来管理。由于这种生计方式需要在不同的山地上轮换耕作,所以学名叫做“轮歇农业”。

刀耕火种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选地

勐宋哈尼族选择刀耕火种的山地自有一套传统知识。当地传统知识专家妹兰对我说,根据老人的记忆,在选地时有几个禁忌。例如,在将要选地的山林里看见蜂猴不能选,如果硬要强选会带来厄运;在砍树的时候发现树木倒插不能选,如果硬要强选也会带来厄运。

这些是阿卡人的传统知识,但仔细分析也是保护生态、保证耕作效用的有效办法。能看见蜂猴的地方实际上是森林植被茂密、环境优良的地段,选择这种地来耕作对生态保护不利;砍树时发现树木倒插,证明这种地坡度太大,对日后的种植、管理、收割不利。

西双版纳勐龙镇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

后者是从理性层面加以分析,前者则是利用非理性的信仰手段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这种非理性的控制手段,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砍地

砍地一般在旱季11月至次年2月间进行,茅草地砍得早些,森林地晚些。砍地需要从山下向山上砍,以确保人生安全。树桩以留20至30厘米高为宜,地上也选择性的留一些有用树木作为遮荫树。

烧地

砍地后沟谷干热地带晒地20-25天,高处冷凉地晒地30-45天。烧地时选择无风,或者是微风晴天,中午或下午从山顶烧起。点火前,地的四周设立至少5米宽的防火带。茅草、松树、竹子容易燃烧,烧不完的树枝清理成堆重烧。过去通常是统一烧地,由几个头人统一指挥,并且在烧山之前有严密的宗教仪式。

播种

烧地之后需要等上一段时日,待植被的灰烬渗透进土壤成为肥料后再行耕种。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合作,一般是男人用点种棒(棒头是铁器制成的尖刀,棒尾是长长的木棍)在地上戳土,戳出一个一个的小洞,女人跟随着男人的节奏在小洞里撒上种子,以旱稻为主。[4]

除草与日常管理

勐龙镇举行赶摆活动欢庆

种子种下之后一般很少管理,只是在杂草长多之后需要除草。除草一般是女人的工作,根据杂草的长势不同,每年一般除草2至4次不等。此外,雨季到来前还要在地里每隔30至40米挖出防洪沟,防止水土过分冲刷耕地。

收获

收获一般在秋季,有收谷、打谷、晒谷、背谷四个环节,这个过程是相当繁重和费工的农活,届时全家出动,在地里劳动、生活,直到谷子全部归仓为止。

抛荒

当地人将旱稻分为很多种,其中的“那乌”是一种红米,可种3年,3年之后土地肥力锐减,于是就将耕地抛荒,通常是7到13年。抛荒过后的耕地不需要管理,只做一些简单的除草工作。由于西双版纳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区,受印度洋季风和当地地形影响,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被的自生恢复速度较快。在抛荒7到13年之后轮歇地上的植被又能恢复到当初未砍地之前的状况,此时再行上述耕作过程,如此往返循环。

人文情况

民俗风情 勐龙镇举行赶摆活动欢庆

勐龙镇世居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16个民族,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也节”。 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无字文化”。

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情况

勐宋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南部,西面与勐海县布朗山隔山相望,东面为勐龙镇曼伞办事处,北面为曼博办事处,南面与缅甸接壤。海拔从800米至2000米不等。“勐宋”一词来自傣语,“勐”指坝子,“宋”指高处,意为高处的坝子,或者是高处的部落。勐宋坝子为海拔1577米的高山盆地,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而整个勐宋办事处约有100平方公里,坝区只占3%,其余97%为山地。山地多、坝子少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勐宋人的生计方式只能多依靠山地游耕,历史上以旱稻种植为主。

勐宋世居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自称阿卡,大约在240年前迁入勐宋,至今已有12代人。到了现在,勐宋办事处下设11个自然村,500多户,共2600多人。由于生计环境以山地为主,所以勐宋哈尼族创造了与闻名于世的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截然不同的刀耕火种轮歇农业文化。

相关视频

勐龙镇傣历1379新年节文艺晚会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