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勘書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勘書圖》是五代南唐畫家王齊翰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南京大學[1]

此圖繪一文士勘書之暇挑耳自娛的情景。文人白衣長髯,袒胸赤足,坐於書幾前,左手扶椅,右手作挑耳狀,神態怡然自得。書几上有攤開的書卷,一書童於几旁侍立。文人身後為三疊屏風,上畫青綠設色山水。屏風前橫一長案,上陳卷帙。畫家十分巧妙地選取畫中人「校讀間隙挑耳」這一看似平常的動作,着意刻畫了其愜意的神情。加之環境的鋪陳、烘托,生動地表現了南唐貴族文人閒適的情狀,展示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

該圖描寫手法高超,形神兼備,反映了昔日勘書者的蕩然性格與狂放的氣質。畫中環境,為室內陳設着的屏風、几案、卷冊之類。全圖構思十分精密,合適有度。

畫作內容

畫面中刻畫了貴族文人在山水屏風前寬衣解帶、於披卷勘書之閒暇時掏耳的自娛自樂的悠然神情,畫中屏風三疊,屏風上繪有青綠山水,田園、茅屋、山林、橋樑、輕舟分布錯落有致,崇山疊嶂、煙雲迷霧。屏風前有一長案,上面放着書籍、冊頁、畫卷等等。右下角放有一書案,放有筆硯捲軸,書案後面坐一人,白衣長鬢,解衣般礴,坦胸赤足,右腳拇指微微上翹,左手扶椅子,右手上舉作掏耳動作,面向右側稍微仰視,左眼微閉,一種掏耳屎獲得的快感躍然素絹之上。旁邊有一黑衣童子立在屏風側面,手持茶具,正欲端走來。

趙佶在該圖右上角用瘦金體書上「勘書圖」字,又在畫的左側題有「王齊翰妙筆[2]」。

另絹有宋蘇軾蘇轍、王詵跋。隔綾及尾紙有金史公弈,明董其昌、文震孟及清代諸家跋。

董其昌在圖後題跋:「勘書圖屏障畫不用皴法,唐時沒骨山水也。王晉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圖,絕相似。」

蘇轍在圖後題跋:「羽衣丈夫據床剔耳,胸中蕭然,殊可喜也。定國方無事,可以為比;但行將馳驅,不復爾耳。元祐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記。」

創作背景

南唐國是唐朝滅亡後由李昇所建,建都江南南京。據陸游《南唐書》記載:「南唐地大力強,人才眾多,且據長江之險,隱然大邦。」李昇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減輕賦稅,10年不到便「曠土盡辟,桑田滿野,建學堂,興科舉,國富民強」。但南唐中後期卻政治腐敗,屈辱求和,中後主李璟、李煜優柔寡斷,猜忌多疑,一些官員士大夫為免遭陷害,多荒於政事而沉湎於酒色之中,這樣也就形成了早期消極的人文主義思想。五代的人物畫,在題材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

一變前期的歷史人物、釋道人物和宮中貴人,而以士大夫為主要的描繪對象。現存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周文矩《重屏圍棋圖》以及這幅《勘書圖》,為此期人物畫的代表。

《勘書圖》原名《挑耳圖》,這個名稱的修改本緣於宋徽宗趙佶。書畫皇帝趙佶看到這幅畫後,品味王齊翰所畫內容實為勘書之事,而挑耳只不過是休息時順手為之,故提筆在畫右側用他的瘦金體書上「勘書圖」字,又在畫的左側題有「王齊翰妙筆」五字,為此畫錦上添花。

歷史傳承

該圖曾入藏南唐內府、北宋內府,後由北宋王鞏收藏,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此圖可能在兵亂當中從王家流出,繼而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後裔李叔夏收藏,李叔夏身後不久,該圖被其子孫轉賣。南宋時曾由賈似道收藏。明代中期,該圖經吳寬、楊氏收藏,正德、嘉靖年間,無錫安國、嚴嵩收藏過該圖。萬曆年間,沈圖南收藏過該圖,崇禎年間,無錫安氏重新獲得此圖。清代初年,耿家父子、高士奇收藏過該圖。嘉慶年間,吳紹浣收藏過該圖。清末,端方收藏過該圖。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開森收藏過該圖,後他將其捐贈給金陵大學,金陵大學在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該圖現收藏於南京大學。蘇轍跋中有「羽衣大夫據床剔耳」句,與此圖不合,當為另一《挑耳圖》跋,於史公奕人藏前移配於此。

視頻

勘書圖 相關視頻

【紀錄片】南唐畫韻
在宋徽宗眼裡,江山社稷還沒有自己的字畫重要,連敵人都看不起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