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以稀土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辖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园区介绍
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8447家,其中,稀土工业企业95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7家,外资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9家,占包头市总量的56%;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占包头市总量的80%。全区企业研发中心达73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49家。累计专利授权量333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73.2件,居全市之首。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2人,占全市的66%;“千人计划”人才7人,占全市的54%;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6人,占全市的20%。
稀土高新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稀土新材料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特色园区”等22个国家级基地(中心)。2012年—2014年,稀土高新区连续3年被评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优秀园区;2016年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核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2017年6月,被评为自治区首家“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稀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近些年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占包头市比重提升至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升至17.8%,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刚刚过去的2018年,稀土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亿元,总量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21亿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76元、增长6.7%;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占全市50%,总数达98家,占全市24%;3家民营企业获得自治区优秀民营企业表彰,占全市75%。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2],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视频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政府网,2020-07-13
- ↑ 从北方到南国,国家级高新区诠释科技转化“中国模式”,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