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综合性研究的最大的研究机构。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博士于1922年8月在天津塘沽成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98年9月,北京化工研究院整体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直属科研院。

目录

周边环境

我院交通便利。由北京站下火车,乘地铁雍和宫站下车,再转乘13路公共汽车到终点和平街北口;北京西站下火车乘387路公共汽车到安贞里转乘117路或104路718或367路公共汽车到和平街北口;地铁13号线光熙门站;地铁5号线和平西桥站等都可到达。

成立初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综合性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渊源历史可以追溯到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博士于1922年8月在天津塘沽成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2010年燕山分公司研究院整体划入北化院。北化院已经形成了一院三地的发展格局。院本部地处北京市北三环内,院区环境优雅,交通方便,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位于通州区的科学试验基地初具规模,功能完备;毗邻燕山石化的[[]]燕山分院,原料资源丰富,中试条件便利。2010年与齐鲁分公司研究院、扬子分公司研究院和燕山分公司树脂应用研究所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成立了北化院齐鲁分院、扬子分院和燕山树脂所,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业务范围

北化院紧紧围绕中国石化主营业务,坚持“创新务实、成就客户”的企业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积极实施技术领先创新战略、产品差别化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进器”作用。逐步形成了工业催化、有机合成、高分子聚合、塑料加工、合成橡胶、化工环保、化学工程、分析表征和科技信息等学科基础,以及乙烯技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与精细化工、化工环保等专业优势,设立了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基本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和国家高分子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全国性技术中心,出版《石油化工》、《化工环保》和《石油化工快报》等学术期刊和行业性杂志,其中《石油化工》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获得奖项

截至2010年,累计申请中国专利1640件、国外专利389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在100万吨/年乙烯、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碳五分离、乙烯三聚制1-己烯、溶聚丁苯橡胶、SBS等大型成套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石油化工主体技术国产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应用北化院大型乙烯裂解炉技术,已经建设63台裂解炉,总生产能力达到527万吨/年。大型聚丙烯成套技术共建设27套生产装置,总能力达到471万吨/年。先后开发成功了聚乙烯、聚丙烯、前脱丙烷前加氢、碳二加氢、碳三加氢、碳三催化精馏、裂解汽油加氢、低温甲烷化、烯烃脱一氧化碳/脱氢/脱炔/脱氧、乙烯氧氯化、乙烯氧化制环乙烷、苯酐、顺酐、有机胺等30个品种共49个牌号的石油化工催化剂。在合成材料新产品方面,成功开发了聚乙烯燃气管PE100、高速高挺度BOPP、聚丙烯直接生产汽车保险杠专用料和高抗冲聚丙烯、高结晶聚丙烯等市场畅销的合成树脂新产品,以及三元集成橡胶、丁苯透明树脂、SIS、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嵌段丁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和稀土异戊橡胶等合成橡胶新品种。在节能降耗、污染源治理、污水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方面,北化院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和降本增效。 乙烯裂解技术、聚丙烯催化剂技术、SBS技术以及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碳三选择加氢催化剂、聚乙烯催化剂、聚丙烯催化剂、纳米粉末橡胶等均已实现出口。

人员编制

北化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是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单位。200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资格。北化院下设一个研究分院和12个研究部门,拥有一支专业技术优势突出的科研队伍,职工总数为119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0人,高级工程师399人;博士118人,硕士110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3人,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远景目标

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北京化工研究院成为具有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管理和一流装备的现代化研究开发机构,为中国石化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近期目标

建成集团公司下游业务的三个中心—— 大型成套技术、聚烯烃催化剂、有机催化剂和新型树脂牌号研究开发中心; 聚烯烃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的生产、销售与服务中心; 石油化工的市场与技术信息、教育培训和技术咨询中心

科研开发

198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各类奖23项,其中国家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进入中国石化后,其成果开发和转化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五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6项。 乙烯技术和有机化工 在乙烯技术(主要是裂解、分离加氢净化)和有机化工(氧化、氧氯化等)工艺技术及催化剂的科研开发中,具有长期的科研积累,已形成优势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上并取得优异成绩。 聚烯烃催化剂和工艺研究

在催化剂技术开发、工艺研究,到新型树脂牌号开发、树脂添加助剂配方研究、聚烯烃结构表征及树脂加工应用研究等方面,均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工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高分子材料 拥有先进的塑料加工改性装置和树脂结构表征分析仪器,为中国塑料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石化的合成树脂牌号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应用与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的BOPP技术生产的BOPP专用料,性能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超细(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已应用于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的改性以及生产新型的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该技术已申请了包括母专利在内的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并已建成工业生产装置。

拥有先进的并比较完善的高分子加工性能测试评价装置,如亚洲最大规模的管材评价装置,在材料分级、各种塑料管材性能评价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化工环境保护 已开发了60多项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废”治理技术,多数实现了工业应用;完成了90多个大中型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发了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网络查询系统;组织并参加了中国石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工作;承担了中国-加拿大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圆满完成了一期(1997—2002)工作目标,获得了加拿大政府颁发的国际合作奖,现正进行二期(2002—2006)工作。 先进的科研开发手段 拥有光电子能谱仪、聚合物熔体拉伸流变仪、结晶分级仪以及制备型升温淋洗分级装置等催化剂和聚合物结构分析表征仪器。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为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品

坚持开发与应用并重,强化工艺放大及工业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研制开发的新型聚丙烯、聚乙烯催化剂及加氢、氧化、氧氯化、净化催化剂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高,有的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为中国石化资本增值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色基地 科技前沿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1992年,在通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科学试验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科学试验基地面积已达24万平方米,拥有聚烯烃高效催化剂、有机催化剂、树脂改性加工等12套生产和中试装置,12套烯烃聚合评价装置,水、电、汽等配套公用工程齐全。包括聚烯烃催化剂、有机催化剂、改性塑料、纳米粉末橡胶及水处理剂等一系列新产品在科学试验基地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于企业,其中聚烯烃催化剂的生产能力达到350吨/年,科学试验基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聚烯烃催化剂生产基地。

人才与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实践作为衡量与发现人才的根本标准与途径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青年一代学科带头人与科研中坚力量。 新世纪,将努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够适应国际经营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拥有丰富实际经验和一技之才的技工人才队伍”,改革内部用人机制,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1]

出版刊物

《石油化工》为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期刊,1970年创刊,由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报道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国内外科技、生产动态。本刊主要栏目有特约述评:研究与开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环境与化工、工业技术、分析测试、进展与述评。文章发表时滞5个月。 由于本刊刊登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被选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2003年《石油化工》期刊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780,影响因子0.430,总被引频次在同类(能源类)期刊中名列第三,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名列第五。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的数据,2003年《石油化工》的各项文献计量指标为:总被引频次1136,影响因子0.5753,在“科技与生产材料有机材料”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三位;影响因子排名第七位。

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网络计量测试报告》中的数据,2003年《石油化工》的Web下载总频次为23177,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二位。 自1986年向国外公开发行以来,已有16个编纂年度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2003年《石油化工》在千名表中《石油化工》位居第486位,在我国入选的91种期刊中位居第28位,在我国入选的化工领域期刊中排在第2位。 1994年美国工程索引(EI)开始检索本刊的文章,摘录率为40%左右。2000年转入EI Page One数据库,2004年共收录156篇稿件,收录率65%;2005年1—8月共收录160篇,收录率100%。 《石油化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期刊,并且在国际化学化工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1981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北京市“全优期刊奖”;199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并获得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获得中国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0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以及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

《化工环保》杂志1980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化工学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工防治污染协会联合主办,是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

《化工环保》的办刊方针:努力宣传国家的环保方针政策,促进中国环保科技信息与学术交流,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保科技与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环保管理机构、环保科研机构、环保企业及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环保工作者提供环保科研与科技信息,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

化工环保》是一本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期刊,在化工、石油化工、纺织、冶金、煤炭、制药、市政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影响。所设栏目有: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治理技术、综合利用、分析与检测、清洁生产、环境评价、环保设备、材料与药剂、信息与动态等。

《化工环保》2001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联合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曾荣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石化集团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

《化工环保》被多家文摘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环境科学文摘》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中的数据,2004年《化工环保》总被引频次588,影响因子0.67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