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是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1991年11月批准成立,1992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1994年4月被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扩区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丰台园”。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园区已经成为丰台区核心经济增长极、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1]。
园区发展空间广阔,生态环境优美
中关村丰台园区政策范围17.63平方公里,由11个地块组成。其中由园区主导开发的空间为8.18平方公里,分为东区、西区Ⅰ、西区Ⅱ三个大的区域,规划地上建筑面积[2]1060万平方米,目前还有50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承载空间。
东区是北京首批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试点示范区域,是北京小尺度街区的先行区,绿化率高达40%,生态环境舒适宜人,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西区位于永定河西岸,毗邻园博园,是永定河生态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将按照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区的标准,建设集生态型产业园区、生态社区、滨河生态景观区于一体的功能新区。
园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活力迸发
园区现已形成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以国家级“一个集群、一个试点、两个基地”和市级“两个基地”为支撑,聚集了143家轨道交通重点企业,形成了从上游的科技研发、工程勘察,到中游的轨道施工、场站建设,再到下游的工程服务、运营调度等全产业链;航空航天现有重点企业108家,涉及到国家多项航天项目,军民两用技术交易活跃,为航空航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资源条件,是国家航空航天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
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人才集聚。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
园区营商环境优越,创新动力强劲
园区始终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积极落实北京市高精尖系列政策,全力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重资精育优质企业。推出“创新十二条”(《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发研发活动和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通过“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平台组织,“企业家早餐会”、“服务管家”等工作机制,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提高企业在园区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园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上市公司28家。国家和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0家,市级众创空间16家,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1家。
产业定位
丰台园现已形成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还重点培育发展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参考文献
- ↑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参考网,2015-05-28
- ↑ 建筑面积规则大全 ,搜狐,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