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成立于1992年8月31日,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的一个社会团体。

基本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业务主管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登记管理机关: 北京市民政局

社会组织类型: 社会团体[1]

活动资金: 30,000 元

活动地域: 北京市

业务范围: 开展工程热物理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成果交流、专业培训、编辑专业刊物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张欣欣

机构简介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成立于1989年10月,是由北京市热物理与能源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登记管理机关是北京市民政局。党建工作机构是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党建工作小组。学会现任第六届理事长为吴道洪(神雾科技有限公司、集团主席),秘书长为刘欣(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编辑)。

学会宗旨

团结和组织北京市及相关单位的热科学与能源技术工作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目标为动力,以人才为主体,以机制和文化创新为保障,建设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科技工作者之家,繁荣学术交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普及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的科学技术,推动热物理与能源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为我国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2]等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站在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前沿,为推动国家的能源和环境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业务范围

开展工程热物理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成果交流、专业培训、编辑专业刊物。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

相关资讯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莅临中航大参加“碳达峰 碳中和”研讨会

6月4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应邀来校参加“碳达峰 碳中和”研讨会,就当前民航业相关排放政策法规、未来航空器与燃料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为实现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探索民航业在这一目标上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言献策。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水汀出席会议。

在讨论会上,丁水汀指出,“双碳”目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民航大学确定了五大科技创新主题,即“民航安全性与适航、空域安全运行、未来机场及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无人运输系统、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民航大学的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五个主题,紧抓机遇,为国内航空运输业的绿色发展与在国际民航业争取中国的话语权贡献民航大学的力量。

中国民航大学杨晓军围绕民航业长期的气候变化目标、国际民航组织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相关环保标准与政策的制定进展进行介绍,表示能源、飞机技术方面的环境标准要做到全链条考虑,注意对下游传导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举措与思路。

中国航空研究院副总师徐悦以《碳达峰碳中和对新一代超声速民机发展的挑战》为题,指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对航空运输业的要求,介绍超声速民机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绿色”指标下超声速民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并针对超声速客机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指出在提升飞机性能的同时,还需主动探索节能减排技术,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

武汉兰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专家吴道洪以《植物能源正在改变世界》为题,提出探索比森林更高效的中国碳中和之路,介绍芦竹相较其他高纤维能源植物所具备的突出优势。针对当前所具备的核心技术,指出芦竹可以大规模种植,在国内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解决了原料成本问题,如果通过后期的认证应用于民航,将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林宇震以《未来航空动力发展展望》为题,站在当前新能源与常规能源交汇的这一历史节点前,介绍未来航空动力发展降低碳排放的两条路径,指出氢燃料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即将面临的挑战。并着重介绍用于航空动力SOFC的研究方案、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与发展,指出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中漫长的道路。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指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需要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从相关的环保标准制定开始到飞机的设计、应用的能源以及未来航空动力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共同应对解决环境问题。并表示希望与中国民航大学加强合作,为促进民航业的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共同奋斗。

研讨期间,与会专家先后参观学校飞行员训练模拟机、乘务学院模拟客舱、民航文化体验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飞行员与乘务员的训练设施,以加深对民航业的了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