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兵岩(曾庆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兵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北兵岩》中国当代作家曾庆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北兵岩

北兵岩在渝南万盛关坝中学后山上。从关坝中学围墙外上山,沿林间泥沙小路步行约20分钟,就可到达山顶。

北兵岩山体砂石紫壤,山顶海拔约780米,山势陡峭,大致呈南北走向。山上林莽森森,松树为甚,杂木居少。树木高大,平时松涛阵阵,树欲静而风不止。山坡枯枝落叶遍布,林间阴翳,光线昏暗。山脊靠东面是一壁长约200米、高约80米的青色石崖,其上有两穴黑黝黝的崖墓。

两穴崖墓相距约4米,排列随意。右高左低,右大左小,里面均为穹隆顶,深、宽各约两米。右穴洞口高约1米、宽约0.8米,左穴洞口高约0.9米、宽约0.9米。均为单楣檐,錾刻朴素,洞口外侧没有发现文字。洞口离下面的岩层平台约3米,借助岩缝生长的树木或楼梯可攀缘至洞口,看到里面空空如也。左穴崖墓处于东经106.91983°、北纬28.949798°,海拔约710米。

这里的山林属于关坝镇坪坝村。崖墓所处山崖分若干层,每层均有宽0.5米—1米的平台,像高楼的外廊一样,成为临崖小路,向下看是数十米高的峭壁,令人头晕目眩,胆大的人可小心翼翼从狭窄的平台经过。山岩没有荆棘、没有芭茅、没有蕨草,岩坎处铺着一层干燥的棕色松针。平台之上有几块山崖凸出,约呈人面。岩壁有许多天然石窟,浅浅的,如蹲着的猫头鹰的眼睛。还有很多岩腔,分割岩层,干燥如灰,能匍匐躲雨。偶有白色岩纹,花斑如符。能见到石花,风力如刀,经年累月的雕刻,石壁便成为让人惊异的艺术品。山脊南边端头,山势直下,峡谷处就是地势险要的关口。

离关坝场尾约一里的关口,是古时的交通要隘。两旁悬崖峭壁,峡谷中有溱溪河水昼夜不息穿流而过,向西经双坝到扶欢、赶水。昔日山上林深草茂,岩石隐没;后来山林被人砍伐,岩石裸露。有些岩石峥嵘崎峻,酷似人形,远远望去,犹如几十条汉子排列在山腰之上,异常威武。

据说,民国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云南督军蔡锷通电讨袁,起兵北上护国。取道贵州的第二路护国军,由团副胡宗相率领,从燕石坎进取青羊市(今青年镇),经犹官坝(今关坝场)出关口。北军调遣齐燮元、吴佩孚两旅出四川拦阻。两军在扶欢坝遭遇,激战后,护国军退回犹官坝,北军追至关口外,用“千里眼”(望远镜)了解,遥见关口内山岩有无数士兵,全副武装,隐藏其上,疑为伏兵,为防中暗计,即刻退走。乡里人认为山岩有灵,遂呼其名“石兵岩”。

当然,这仅是文人的杜撰,关口设伏那是自然之道,编得合乎情理。“石兵岩”怎么演变为“北兵岩”,仍然是文人的杜撰,可弄巧成拙了。如果称“北兵岩”,必须站在“犹官坝”的地理位置观看,“北兵”在山上便呼“北兵岩”。站在关口的位置,山脊挡住视线,是看不到山上石岩的。如果在关口外的扶欢坝方向,那是“北兵岩”的西边,看不到东边山上的人面悬崖,“北兵”还未赶到那里,不能呼为“北兵岩”吧。况且蔡锷并不是云南督军,当时云南督军是唐继尧,蔡锷任护国军总司令。齐燮元、吴佩孚何许人也,虽在直系军中任过旅长,是否亲自带兵到扶欢、关口,有待考证。再说,北洋军观察到山岩有“兵”,那不应该称“北兵”,而应称“蔡兵”(蔡锷的护国兵)。

“北兵岩”这名字,古已有之,曾写为“北冰岩”。因这里的山岩形象特殊,过去一度没有那么多树木,远远可望,百姓认为山岩如神,便去祈求石岩除祸降福,保佑人丁兴旺,生产昌盛,战争胜利。近观石岩,冬天白雪覆盖冷若冰霜,因在关口的北面,便呼为“北冰岩”。

北兵岩与关坝中学相距直线距离约600米,在山上能清晰俯瞰学校校园及大半个关坝场,能看到镇上林立的高楼和人来人往的街道。如果山上树木稀少,在山下也能仰望到崖墓。

北兵岩之下的半山坡,还有未毁的古墓。根据古墓的碑刻,墓主多姓犹。如,修造于咸丰五年(1855年)的犹元良墓,碑刻对其生平有概述,墓主慈善,被誉为犹氏宗族的“伟人”。早年,犹氏在此落业发展,生枝散叶,成为犹氏集居地,故名“犹官坝”。他们对北兵岩的称呼,倾向于写成“北冰岩”。

建造崖墓是十分不易的,古代平民百姓多为生活所困,没有山林土地,没有条件享有此等墓葬。北兵岩既然有崖墓,可以推断关坝一带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至今田土肥沃,出产丰富,也许在汉魏六朝时农耕文明已相当发达。[1]

作者简介

曾庆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