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北投區

增加 998 位元組, 11 個月前
視頻
'''北投區'''位處臺北市最北端,東自鹿角坑馬槽溪以南、經中山樓、陽明路一部分、松溪之一段、過翠峰橋後再順沿磺溪中心線一線以下,至承德路六段跨雙溪橋附近橡皮壩中間之雙溪河中心線,與臺北市 [[ 士林區 ]] 為界;西以淡水河中間線沿中央北路四段底接小坪頂山與新北市淡水區為界;南以淡水河中心線轉基隆河中心線與士林區為界;北以西起下菁礐、頂菁礐、向天山、面天山、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北上沿面天古道、至大屯山主峰,與新北市淡水區為界,再以大屯山、小觀音山、竹篙山、竹子山前峰與新北市 [[ 三芝區 ]] [[ 金山區 ]] 為界,面積56.8216平方公里,居臺北市12區之第2位,僅次於士林區。
北投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的臺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為在南北長約10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地質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區的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龍鳳谷、硫磺谷、地熱谷、大屯山自然公園、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關渡自然公園等景點。
==歷史沿革==
北投地區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共有15處,文化內涵豐富,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到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距今最晚近的鐵器時代十三行晚期文化,另外,也有可能為平埔族舊社的遺址。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
  
清康熙52年(1713)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庄、海山庄、坑仔口,漢人開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乾隆年間唭哩岸街發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石牌地區於雍正、乾隆之初,漢人墾民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乾隆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於埔漢交界處立界碑,以絕埔漢爭域,遂有石牌地名。嗄嘮別(關渡)地區於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賴科鳩集北投住民,將天妃廟(今關渡宮)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漢人已開墾淡水、關渡一帶有成。北投地區早期漢人移民祖籍地及區域分布,在平原地帶漳泉移民混雜,但又以泉州同安人為多;山區頂北投、竹子湖區域,則以泉州安溪移民為多。
  
北投區在荷西與鄭氏時期,荷蘭設置半自治型態的「地方集會」之中,境內的唭哩岸與北投二社,屬「淡水集會區」管轄;鄭氏時期則設置天興縣,並以「上淡水通事」管理臺北地區。<ref>[https://btdo.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C253E3483E1646C6 北没區],臺北北投區公所</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萬客庄北投車站'''<br><img src="https://www.caneistaiwan.comnet.tw/info/jp/05-fourpic.ashx?qp=1/imagesbig_TownTrip/ehime-009-1pic_123_3.jpg&sizetype=2"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www.caneistaiwan.comnet.tw/info/jp/05-four/ehime-009m1.html aspx?sNo=0042291&uid=123#lg=1&slide=0 圖片來自 凱妮絲交通部觀光局]</small>
|}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
 
清康熙52年(1713)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庄、海山庄、坑仔口,漢人開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乾隆年間唭哩岸街發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石牌地區於雍正、乾隆之初,漢人墾民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乾隆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於埔漢交界處立界碑,以絕埔漢爭域,遂有石牌地名。嗄嘮別(關渡)地區於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賴科鳩集北投住民,將天妃廟(今關渡宮)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漢人已開墾淡水、關渡一帶有成。北投地區早期漢人移民祖籍地及區域分布,在平原地帶漳泉移民混雜,但又以泉州同安人為多;山區頂北投、竹子湖區域,則以泉州安溪移民為多。
北投區在荷西與鄭氏時期,荷蘭設置半自治型態的「地方集會」之中,境內的唭哩岸與北投二社,屬「淡水集會區」管轄;鄭氏時期則設置天興縣,並以「上淡水通事」管理臺北地區。<ref>[https://btdo.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C253E3483E1646C6 北没區],臺北北投區公所</ref>
==歷史發展==
北投區為 [[ 平補族 ]] 北投社(Kipatauw為巫女之意)的聚落之地,在清朝康熙中葉後才漸漸有漢人來此開荒拓墾,故改稱為『Pataauw』、八投、八頭,至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重新統整時北投隸屬於台北州七星區,1949年隸屬於草山管理局;到了1967年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但是北投區卻未列入台北市的行政區域內,直到隔年將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士林鎮等區域畫入台北市內獨立成為北投區,訂定了目前北投區的行政範圍;1988年台北市政府規劃台北捷運,因此台鐵淡水線正式走入歷史,9年後捷運淡水線及新北投支線通車,讓大台北地區民眾更深入了解北投區的文化和歷史。
==溫泉風情==
來到北投區首先想到的就是『 [[ 溫泉 ]] 』,北投區由於位在大屯火山境內因此火山和地熱溫泉特別發達,北投溫泉源頭為林泉內里和湖山里,日據時期發現即在地熱谷一帶;北投溫泉區附近的溫泉旅館規模較大、住宿也最為集中,自然人文資源也最豐富,其中最令遊客留戀的區域大多集中環繞在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周圍的中山路、光明路、新民路、泉源路等地區,民眾可利用假期利用便利的交通工具享受令人身心愉快的泡湯之樂。
==北投區熱門景點==
*台北農禪寺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地熱谷'''<br><img src="https://img3.okgo.tw/titlepic/b1523_6.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1529 圖片來自玩全台灣旅遊網]</small>
|}
*地熱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關渡宮
*夢幻湖
* [[ 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陽明山前山公園
*陽明書屋
*北投兒童樂園
*竹子湖黑森林
*關渡自然公園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
* [[ 北投溫泉博物館]]
*竹子湖
*新北投溫泉
*[[關渡自然公園]]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關渡自然公園'''<br><img src="https://img3.okgo.tw/titlepic/b1529_1.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1523 圖片來自玩全台灣旅遊網]</small>
|}
*向天池步道
*七星山步道
* [[ 凱達格蘭文化館]]
*貴子坑五指山層
*二子坪步道
*軍艦岩廊道
* [[ 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
*忠義山廊道
*北投公民會館
*慈生宮
* [[ 水車寮步道]]
*中正山廊道<ref>[https://okgo.tw/buty/town.html?county=2&town=9 北投區],玩全台灣旅遊網</ref>
 
==視頻 ==
臺北的12個故事-北投區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wHXUgEqbE}}
{{住展【區域分析】#台北市 #evu:}} 北投區{{#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e1TRFOys}} 
《哈哈台地區的街訪》EP12 - 上班時間的「北投區」閒人!{{#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FVauFBxqQ}}
==外部連結==
*[https://btdo.gov.taipei/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
*[httphttps://www.nbatravelking.com.tw/tourguide/taiwan/playerfiletaipei-city/chris_mullinbeitou/ NBA官方的资料TravelKing 旅遊王]*[https://okgo.tw/buty/town.html?county=2&town=9 玩全台灣旅遊網](英文)
31,3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