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匡亚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匡亚明

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江苏丹阳导墅匡村人。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匡亚明,江苏丹阳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匡村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63年起曾两度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


1923年入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参加革命,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被调离校参加工作。

革命工作

匡亚明曾先后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中共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党的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1929年曾被中共特科红队误认为是叛徒而遭枪击,子弹从口中射入,穿过脖颈险而未死,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教育贡献

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1978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匡亚明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匡亚明对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并曾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冲破旧束缚,延揽名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

人物事迹

延揽名师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 “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

他留下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超人的胆略和高尚的人格。他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出山”,被高教界誉为 “三顾茅庐”聘贤才,至今仍传为美谈。

于省吾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匡亚明到吉林大学后,千方百计要把于先生请到长春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他却不灰心,曾三次面见于先生,谈出了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于省吾被匡亚明的真诚所感动,毅然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市,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奠基人。

匡亚明与化学家唐敖庆蔡馏生,物理学家余瑞璜,数学家王湘浩,经济学家关梦觉,文学家冯文炳张松如(公木)等知名学者的交往和友谊、器重和使用,在吉林大学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体现了他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思想。

1977年,他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果断地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但“文革”中被诬为“叛徒”,当时尚未有结论。但匡亚明却甘冒风险,聘他由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当时,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响。同时,又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训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教育思想

匡亚明主张对大学生既要用主要时间加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他提倡安排教授和有教学经验的讲师为大学生开基础课,提倡讲究教学法,开展公开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匡亚明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广。

匡亚明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行学分制,建立优秀生、优秀班级和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倡培养重点尖子生。这些举措在校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期间,匡亚明冲破旧束缚,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主张。他认为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至于重点的综合大学,要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那样抓重点大学建设。他强调要把我国的重点大学办成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供研究成果和教育经验。

人物成就

杰出贡献

匡亚明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他长期从事党的宣传、理论、教育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建树卓越。他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并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在他领导下的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无论是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还是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管理,还是在校风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匡亚明在治学方面,高瞻远瞩,态度严谨,著述颇丰。其教育论著《匡亚明教育文选》,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他晚年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主要著作

孔子评传》、《求索集》 、《匡亚明教育文选》、《中国思想家评传》等。

匡亚明学院

2006年3月,在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诞辰10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决定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School for Intensive 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Arts)命名为匡亚明学院(Kuang Yaming Honors School)。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是1998年在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Department for Intensive 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Arts)的基础上成立的,而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则是基于匡亚明先生加强学科交叉和基础学科教育的思想成立的,于1989年创建。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