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廷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匡廷云 | |
---|---|
出生 | 1934年12月 四川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母校 | 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 |
职业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研究领域 |
医学 |
匡廷云 [1]>
- 植物生理学家 女,1934年12月生,四川资中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62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 1956年7月毕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
- 1962年8月在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获生物系博士学位;
- 1981年1月–1992年12月到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 1962年9月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担任过三届副所长。
- 1995年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0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批9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唯一之女性)。
- 2002年6月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职务
- 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植物学会、北京市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教学交流
- 200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研究员到井冈山大学访问,并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的学术报告。访问期间,校长张泰城、副校长桂国庆、罗学渭会见了匡廷云院士一行。作为一名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匡廷云研究员从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巨大成就、在当代自然科学中的主力军地位、21世纪生命科学的特点等方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作用作了全面的阐述,还运用许多的实例来加以佐证,报告内容丰富,详实而且精彩。
- 院士一再指导和告诫学生们要抓住区域特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匡院士的报告给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为今后开展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明确方向。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 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 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 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 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
主要奖项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 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 1999年被评为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