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匡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匡衡
出生 生卒不詳
中國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
國籍 中國西漢
職業 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

==人物生平 ==。

匡衡出身貧寒,世代為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他靠替人工以獲取讀書資糧。他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他勤奮努力對《詩》的見解獨到,受到很高的評價。當時儒學之士就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意思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愉快。可見他對《詩經》理解之深。匡衡的仕途之路卻非一帆風順。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考了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人物履歷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升為博士,給事中等職位。這時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自然災害,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中書令石顯,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所犯罪惡,並舉報他的同黨,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臣餘黨,為朝廷盡忠的事跡。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匡衡為安樂侯,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