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龍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十七孔桥)
前往: 導覽搜尋

雙龍橋亦稱十七孔橋,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南部,南盤江支流的瀘江河與塌沖河交匯處,東距建水縣城4.5公里。因瀘江河和塌沖河兩河蜿蜒盤曲如龍,故名。為中國十大名橋之一。

雙龍橋北端3孔為清代乾隆年間建於瀘江河上,全長36.7米,寬4.3米,中拱淨跨6.5米。道光初年,西南方的塌沖河決堤改道至此並匯入瀘江河,使河面增寬了近百米,當地居民在原來的石橋南端新建石橋14孔,與原有的3孔成雁齒連接,共為17孔,全長148米。另外還在橋上建蓋了3座飛格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雄偉壯觀,有「滇南大觀樓」之稱。後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三閣。護國戰爭期間北端的橋亭又被毀。現僅存一大一小兩座閣樓。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雙龍橋位於建水城西3公里的瀘江與塌沖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雲南省著名古蹟之一,被認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2]。 橋中建有三座飛檐式閣樓,樓中有樓,橋樓相映,蔚為大觀,不失為我國造橋史上極為珍貴的傑作。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素有「滇南大觀樓」之稱。 1965年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前來考察,將其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遂被定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狀況

何謂「雙龍」,即是以塌沖、瀘江兩條河匯合在一起,有一橋鎮鎖「雙龍」,因此而得名。建水城西三里滬江河上的雙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石橋三孔,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當地官民又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橋高9米,初建三孔寬5米,後建十四孔寬3米,全橋長148米、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並在橋上建蓋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後於咸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橋上建有亭閣三座,層檐重疊,檐角交錯。正如碑記中所稱的「橋上建有飛閣三座,中間一閣層累為二,高接雲霄。更加左右兩閣,互相輝映,巍巍乎西望大觀也!」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曾在《儀態萬千的我國古代橋樑》專著中,把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餘座古橋代表作之中,且又在《中國古橋技術史》巨著中,設專目介紹了建水雙龍橋和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

建築特徵

從遠處看雙龍橋,它突起在建水西壩的十里平川之間,十七個橋孔一字排開,孔孔相連。橋長148米,寬3~5米,雄偉壯麗,如長虹臥波。倒映於水天一色之中。高聳的閣樓,在綠野的包圍中,仿佛是靜靜的碧水湖面上飄來的一艘大船。現在我們走近拱橋,可以看到橋上的閣樓,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慢步橋上,恰似復道行空。瀘江、塌沖二水從遠方滾滾而來,在腳下匯合又一瀉千里。 我們走進橋上的樓閣,更可以品味到橋的別致,工藝精湛,布局得體。小的樓閣為重檐攢尖樓閣,檐角高翹。大閣是三層檐的方形主閣,屋檐層疊。檐角交錯。登樓而上,還可以欣賞樓內的漏窗屏門,空鏤花卉、鳥獸、游龍、神像。看到這些大家一定會對古人的高超技藝驚嘆不已。

雙龍橋是雲南古橋樑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它承襲了我國橋樑建築風格的特點,融橋樑建築科學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在國內屈指可數,它融橋樑建築科學與造型藝術為一體,是我國古橋樑中的佳作,在我國古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視頻

雙龍橋 相關視頻

遊覽古城建水雙龍橋
谷祖琴攝建水雙龍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