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朵向日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十二朵向日葵》是一副油画作品。
油画是以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作为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1]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2]。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3]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19世纪后期,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作品信息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1x72cm 德国慕尼黑新皮纳克提美术馆
这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三幅向日葵作品,给人以无比逼真的感受,这也是梵高为后人熟知的一幅佳作。在这作品里强烈的色彩和画中铬黄色布满整个画面,让观者触目惊心。画面中的色彩非常的洗练、奔放、大胆, 色彩不受主题拘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1888年8月21日,凡高从阿尔写给妹妹的信:“此刻我正在画插在黄陶罐里的12朵向日葵花束,接下来我打算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工作室,除了向日葵,什么都不要。我不介意走远一点,尽管这里不是平原,但是这一辈子我确实没见过真正的山呢。等高更来了的话,我们可以一起远足。”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 提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唯独没有十三朵的,因为基督教里,13是不吉利的数字。
油画的发展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4]”。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中国是在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外销画”是外销品之一,洋画家也来此谋生,并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代表人物有史贝霖、关乔昌、关联昌,史贝霖是“中国最早的油画家[5]”。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来华传授水粉画技法,大大提升了广州“外销画”水准,关乔昌即为其高徒,关乔昌的《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6]。
视频
十二朵向日葵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油画历史影响与技法 ,搜狐,2018-03-19
- ↑ 油画简介 ,道客巴巴,2013-01-03
- ↑ 西方绘画--蒙娜丽莎 ,搜狐,2018-09-21
- ↑ 油画的表现手段有哪些,金投网,2013-11-08
- ↑ 史贝霖:中国最早的油画家 ,搜狐,2015-12-04
- ↑ 遗失的外销画还有那些“呱呱叫”的画师们,搜狐,2016-04-16